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羊捻转血矛虫病的病因、临床症状 羊捻转血矛虫病的防治措施【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6|点击次数:

羊捻转血矛虫病的病因、临床症状 羊捻转血矛虫病的防治措施

羊捻转血矛线虫病也叫做捻转胃虫病,是由于机体真胃内寄生有羊捻转血矛线虫而引起。病羊临床上的主要特征是体质消瘦,腹泻,贫血,衰竭等症状,特别是对羔羊造成比较大的危害,有时发病后甚至能够造成急性死亡,严重损害养羊业的经济效益。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羊捻转血矛虫病的病因、临床症状 羊捻转血矛虫病的防治措施。

u=1982047024,295353107&fm=26&gp=0.jpg

1、病原及生活史

捻转血矛线虫主要在羊等反刍动物的真胃及小肠内寄生,虫体呈毛发状,吸血后体内消化器官呈红色,而生殖器官依旧呈白色,且白色的生殖器官环绕在因含血而呈红色的肠道周围,形成外观类似红白线条相间的“麻花状”。

成虫在宿主体内排出的虫卵能够经由粪便排到体外,在外界环境温度、湿度以及氧气适宜的情况下,经过蜕化依次发育发育为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幼虫。其中第三期幼虫才能够使宿主感染,也叫做感染性幼虫。宿主食入感染性幼虫后,在体内进行一系列的移行、发育变位成虫,并寄生在其胃和小肠内,成虫只能够生存长达1年。虫体不仅能够通过直接吸血和创伤胃壁发生持续出血而导致贫血,还能够分泌毒素使造血功能受到影响,导致消化液分泌紊乱,阻碍饲料的消化吸收,使机体出现一系列症状,如营养不良等,严重时会由于衰竭而发生死亡。

2、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发病初期,病羊表现消化不良,部分发生腹泻,部分发生便秘,腹泻时会排出黑褐色的粥样粪便,在肛门尾部和后腿附着。服药后能够有所好转,但只要停药就继续发生腹泻。接着导致机体消瘦,发生贫血,无法跟上羊群,精神沉郁,可视黏膜、眼结膜明显苍白。四肢无力,部分甚至卧地后无法站起,但触诊每个关节没有发热和痛感。发病后期,部分病羊颌下会发生水肿,最终由于衰竭而发生死亡。成年羊、羔羊都能够死亡,其中羔羊死亡率相对较高。

主要是消化道发生病变。瘤胃内存在少量的草料,瓣胃、网胃、瘤胃黏膜正常,没有出现充血、出血,但皱胃比较空虚,且黏膜发生充血、出血,皱胃内存在大量的淡红色、毛发状的线虫,虫体长度一般在20 mm左右。十二指肠黏膜发生充血,存在少量的线虫,而其他肠道黏膜都正常,没有发生充血、出血。肠系膜淋巴结没有出现肿大。肝脏、肾脏、脾脏等实质器官颜色、质地都正常,没有发现任何病变。

3、实验室检查

粪便检查。粪便分别采取漂浮法和沉淀法进行处理,然后使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能够看到大量的线虫虫卵,大小为75~95μm×40~50μm,卵壳较薄,表面光滑,略带黄色。

虫体鉴定。通过该显微镜检查,能够看到呈毛发状的虫体,由于吸血而变成淡红色,虫体表面上存在纵嵴和横纹,具有明显的颈乳头,头段比较尖细,口囊小,里面生有一个毛状角质齿。雄虫体长为15~19 mm,具有发达的交合伞,背肋呈“人”字形;雌虫体长为26~30 mm,生殖器为白色,里面存在没有成熟的灰白色虫卵,消化道与生殖道相互缠绕呈“麻花状”,由此可判断为捻转血矛线虫。

4、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病羊可使用左旋咪唑进行治疗,是一种广谱的驱线虫药,价格适宜,毒性较小,按体重灌服8~10 mg/kg,也可添加在饲料中混饲,或者按体重注射5~6 mg/kg,不仅能够很好的驱除捻转血矛线虫,还能较好的驱除肠道内寄生的其他线虫,但羊在屠宰前7天要开始停止使用;也可使用伊维菌素或者阿维菌素,均是广谱、强力的驱虫药物,还能够杀灭体外寄生虫。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药物具有较多的商品名,购买时要注意名称、品质及浓度,一般分成粉剂和注射剂两种类型,喂服选择1%预混剂,按每30 kg使用lg。注射选择1%针剂,按每10 kg使用0.2 mL,采取皮下注射。但由于羊胃内容物能够对药物的疗效产生影响,因此通常不采取口服投药,最好使用注射剂。注意羊用药后的35天内禁止屠宰食用。病羊也可使用丙硫苯咪唑,能够有效驱除胃肠道线虫、绦虫、肺线虫,同时能够驱除混合感染的多种胃肠道寄生虫。病羊按体重使用5~15 mg/kg,但如果混合感染其他多种肠道寄生虫时,特别是混合感染绦虫时,可按体重投服20 mg/kg丙硫苯咪唑和10 mg/kg左旋咪唑,注意羊在屠宰前14天要停止使用。

计划性驱虫。根据该病的发生特点,分别在春、夏、秋季节进行1~2次驱虫,尤其是在严重发病的地区和6~9月份的发病高峰,可每月进行1次驱虫,能够很好的预防该病。在本地,尤其是在12月份末到第二年的1月份上旬要进行1次驱虫,不仅能够有效驱除发育受阻的幼虫,还能够避免在春末夏初出现感染高峰。

加强饲养管理。引进的所有羊都要先了解情况,并进行1~2次驱虫,在确认没有感染任何寄生虫病后才能够混群饲养。补喂适量的含有丰富矿物质、蛋白质的精饲料以及维生素饲料,提高机体抗病力。创造良好的环境卫生,确保圈舍和环境干燥,严格消毒,避免发生重复感染,运动场、网床、栏舍全面清粪,彻底清洗,接着使用生石灰进行消毒,环境、道路都要严格清扫消毒。清除的粪便要采取集中堆积发酵处理,确保虫卵和幼虫被消灭。

u=879754160,4184543927&fm=200&gp=0.jpg

由于异地迁徙、环境差别等因素的刺激,对当地疾病表现出易感性。捻转血矛线虫病既是反刍牲畜毛圆线虫病的主要病原,又是一种对绵羊危害比较严重的传染性寄生虫病。另外,荷虫量的高低与很多因素有关,如宿主免疫力、畜种、温度、驱虫时间、饲养管理措施等。如何才能有效地降低宿主体内的寄生虫数量,减少疾病的发生,笔者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流行病学

羊的捻转血矛线虫在我国草地牧区普遍流行,可引起羊贫血、消瘦、慢性消耗性症状,并可引起死亡,给养羊业带来严重损失。

本病以丘陵山地牧场的羊易感,特别在曾被 该病原污染过的草场放牧。本病流行季节性强,高发季节开始于4月青草萌发时,5~6月达高峰,随后呈下降趋势,但在多雨、气温闷热的8~10月也易暴发。据笔者对几个牧场的调查,发现该病都在8月底9月初闷热多雨气候易暴发流行,每年都给养殖户带来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

症状

急性型以肥壮羔羊突然死亡为特征,死亡羊眼结膜苍白,高度贫血。亚急性羊的特征是显著贫血,结膜苍白,下颌间和前胸腹下水肿,身体逐渐衰弱,被毛粗乱无光,放牧时落群,甚至卧地不起,下痢与便秘交替发生。若治疗不及时,多转为慢性。慢性型病羊症状不明显,主要表现消瘦,被毛粗乱,体温一般正常,在放牧时发病羊中,发现早期大都是以肥壮羔羊突然死亡为特征,以后病羊便出现亚急性症状。

剖检表现

急性死亡的8只羊真胃内有大量红白相间的毛发状线虫,长度为15~30 mm,外观着色很特别,真胃粘膜有严重的大面积出血症状,其它脏器没有明显的病理变化,感染率100%。

诊断

根据本病的流行情况和临床症状,特别是死羊剖检后,可见真胃内有大量红白相间的捻转血矛线虫,便可确诊。

防治

根据不同流行病的特点,一般春、秋两季 各进行一次驱虫。

牧地和饮水卫生不在低温潮湿的地方放牧,不在清晨、傍晚或雨后放牧,不让羊饮死水、积水,而饮干净的井水 或泉水。有条件的地方,实行有计划的轮放。

科学饲养

加强饲养管理,淘汰病弱羊只,合理补饲精料,增强羊的抗病能力。

加强粪便管理

每年两次清理羊圈舍,将粪便在适当 地点堆积发酵处理,消灭虫卵和幼虫,特别注意不要让冲洗圈舍后的污水混入饮水,圈舍适时药物消毒。

治疗

发病后用盐酸左旋咪唑,按2.5 mg/kg体重,对整群羊普遍肌注驱虫。用敌百虫片压碎70 mg/kg拌入精料饲喂。并用阿丙二合一乳悬剂每只大羊3mL口服。

讨论

在发病羊群中屠宰肉羊87只,其中62只真胃内检出有捻转血矛线虫,感染率71%,对该群剩余的150只大羊应用阿丙二合一乳悬剂口服后,间隔15天后,屠宰20只肉羊,均未发现胃内有虫体。

笔者发现该病羊都发生于群体放牧的绵羊,农户散放,小规模的羊只却很少发生。这与放养的条件有关,散养的羊 放养条件好,供采食的饲草较为充足,体质好,抗病力较强,接触外界疾病的机会少,而群牧绵羊,由于数量多,采食的饲 草相对不足,造成某些羊体质较差,抗病力下降,感染疾病的机会较多。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