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羔羊痢疾的特征及治疗方法【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羔羊痢疾的特征及治疗方法

刘 辉,裴艳辉,冯义芝

(黑龙江省大庆市红岗区动物卫生监督所,黑龙江大庆163000)

文盍编号:2095-9737(2016)08-0099-01

1发病机理

我国各地羔羊腹泻的病原不同,近年来,全国各地由于普遍注射羊猝狙、羊快疫和肠毒血症三联菌苗,所以因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羔羊痢疾逐渐减少,而以大肠埃希氏菌引起的下痢较为突出。

产气荚膜梭菌、大肠埃希氏菌等引起羔羊痢疾的发病机理都有相似的地方。人工感染试验证明,通过口服、静脉注射、脐带和皮下接种上述细菌培养物,都可使羔羊感染发病。但在自然情况下,主要是经消化道感染的。在羔羊体质衰弱、抗病力降低时,大量病原微生物侵入,或原来存在于肠道的细菌毒力增强,便可导致发病。各种细菌在体内的致病作用过程是不完全一致的。

产气荚膜梭菌可在肠壁间隙迅速繁殖并产生毒素,毒素具有坏死性,造成肠壁坏死、溃疡,破坏肠组织的完善性。由于大量毒素扩散于各种组织器官,发生全身性中毒。细菌所产生的毒素引起许多组织的特征性损害,导致病羔各个系统和组织器官的破坏。此外,细菌代谢和分解产物以及组织分解产物,在病理发生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这可以从刚死羔羊尸体的实质器官和血液,或从肌肉注射而死的实验小动物器官分离细菌很少成功而得到说明。另外,自然发病和人工感染的羔羊或实验小动物都缺乏败血症表现,却具有肠道病变。由此可见,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腹泻是细菌在肠壁间隙迅速繁殖的基础上所致的一种肠毒血症。

2患病症状

本病自然发病的潜伏期为12天,在发病盛期,潜伏期缩短,有的超过lOh。人工感染的潜伏期在548h。病初,精神不振,食欲不振,部分病例腹胀。不久发生不同程度的腹泻,稠的像粥,稀的为水样。颜色不一,有绿、黄、黄绿、灰白色等,气味剌鼻。病羔后肢及尾部多被粪便污染。体温、呼吸、脉搏无显著变化。在病的后期,有的稀便带血或血便。由于腹泻失水,病羊眼窝下陷,腹部紧缩,体力衰竭,步样不稳。病重者卧地不起,四肢卷伏腹下,头弯向胸侧,两眼闭合,食欲完全消失。此时如不进行治疗,往往在24h内死亡。检查血相,有中性粒细胞核左移现象。

3诊断

出生不久的羔羊发生下痢,迅速蔓延,可怀疑为羔羊痢疾。但由于引起本病的病原不同,症状也有差别,要确定诊断,除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外,更重要的是细菌性诊断。

粪便检查:将死羔粪便涂片镜检,可发现粪便内有大量的产气荚膜梭菌。

肠内毒素的鉴定:由B、C、D三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羔羊痢疾,在死羔小肠内容物中均含有强烈的毒素。可将肠内容物加生理盐水以1:5的比例充分混合,离心沉淀,用上清液静脉注射小鼠(0. ImL)或家兔(25mL),如动物在数分钟至lOh内死亡,就可初步证明肠内容物有产气荚膜梭菌毒素存在。应继续分离产气荚膜梭菌,并用定型血清鉴定。

4防治措施

本病的发病因素复杂,所以必须采取综合性的措施以防治本病。

对初生羔羊应尽早助其吸食初乳,使其及时获得母源抗体。在产羔期间,应将临产母羊分为三小群管理:待产母羊群夜宿羊圈,产后大干3天的母子群,在气候正常时,可赶到产羔草地放牧。小于3天的母子群应留在接羔室,如羔羊体弱,可延长留圈时间。对留圈母羊,必须补草给水。对体弱羔和不认羔的母羊,都应放在分娩栏中,白天气候好时,可将室内母子移到室外分娩栏.晚间再移回室内,直到羔羊健壮,再归母子群。

已发生本病的羊群,应做好隔离消毒工作。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和加强护理,是减少羔羊死亡的关键。发现羔羊立即加以隔离,对其污染的场所彻底消毒或另换产羔室。凡与病羔接触过的用具,都要用5%的柯辽林或来苏尔彻底消毒。粪便、褥草应在指定的地点进行深埋或发酵。羊舍及运动场要用5%的柯辽林消毒。

用产气荚膜梭菌疫苗及免疫血清对本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①产气荚膜菌菌苗:将B型产气荚膜梭菌培养于肉肝汤,用福尔马林杀菌脱毒后加氢氧化铝制成。对妊娠母羊与产羔前免疫2次,第一次在产羔前2030天,第二次于产羔前1020天,这样初乳中即含有充足的母源抗体,羔羊采食过初乳后,可获得免疫。②产气荚膜高免血清:据报道,有人曾用B型单一抗原与用B、D型混合抗原免疫绵羊制备的高免血清效价进行比较,用B型单一抗原免疫绵羊制备的血清中和B、C型毒素比用B、D型混合抗原免疫绵羊制备的血液效价高1倍多,但对D型毒素的中和能力稍差。用效价500的血清作治疗试验,分别以3mL、5mL、7mL治疗剂量治疗病羔75只的结果表明,3mL高免血清即可达到治疗目的,治愈率为96%。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