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羊小反刍兽疫的临床症状 羊小反刍兽疫的防治措施【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羊小反刍兽疫的临床症状 羊小反刍兽疫的防治措施

小反刍兽疫俗称羊瘟,又名小反刍兽假性牛瘟、肺肠炎、口炎肺肠炎复合症,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主要感染小反刍动物,以发热、口炎、腹泻、肺炎为特征。主要感染小反刍兽,特别是山羊和绵羊,野生动物偶尔感染,未见有人感染该病的报道。此病流行于非洲、阿拉伯半岛、大部分中东,A类疾病,同时也是我国规定的一类动物疫病。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羊小反刍兽疫的临床症状 羊小反刍兽疫的防治措施。

1、流行病学

病原特性。小反刍兽疫病毒是引起该病的病原,病毒粒子接近球形,直径在120-300nm,核衣壳呈螺旋中空杆状,且存在特有的亚单位,生有囊膜,并有纤突存在于囊膜上。该病毒对乙醚比较敏感,在pH值为3.o的酸性条件下作用3h就可被杀死。病毒悬液在37℃的半衰期在2h左右,在50℃下经过30min就被杀死。冷冻和冷藏组织中存在的病毒能够生存较长时间,如实验感染羊尸体储存在4℃条件下,经过8天依旧能够在淋巴结内发现病毒。

传染源。病羊和隐性感染羊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特别是处于亚临床型的病羊更加危险。处于发热期病羊的鼻咽部、淋巴结、血液、眼结膜、肺脏以及胃肠道黏膜等组织中都含有病毒,并能够经由排泄物和分泌物排出。该病主要经由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病羊传播,或者以呼吸道飞沫的形式传播。

流行特征。该病往往呈地方性流行,2-18月龄幼龄羊的易感性要高于成年羊,而哺乳期羔羊具有较强抵抗该病的能力。对于不同品种的羊,具有不同的易感性,其中易感性最高的是山羊中的某些小型品种。该病主要在干冷季节和雨季发生,往往以零星疫点的形式出现,但在某些年份会呈现暴发流行,接下来的5-6年则处于缓和期。羊群暴发该病后,病死率能够达到70%-80%。

2、临床症状

最急性型。病羊主要表现出体温突然升高,一般会升高超过41℃,精神不振,食欲废绝,被毛逆立,目光呆滞,有时口腔黏膜可能形成溃烂,站立不安,同时还可能发生大量流泪以及流出浆液黏性鼻涕的现象。另外,病羊还会相继发生便秘以及大量腹泻的症状,机体逐渐衰竭。妊娠母羊还会发生流产,体温急剧降低或者发生死亡。幼羊患病后的症状相对最为严重,具有非常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急性型。病羊流出的鼻汁从浆液黏性变成黏液脓性,从而可能导致鼻孔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堵塞现象。另外,病羊颊、舌等处会形成溃疡,往往还伴发坏死性口膜炎等。部分轻微的会形成粗糙且小型的浅性表面坏死灶,然后逐渐变成粉红色。患病羊群还会出现停止采食、渴欲增强的现象,且还可能发生顽固性腹泻,粪便呈喷射状排出,导致机体严重脱水、明显消瘦,且呼吸器官发生感染。母羊群患病后一般会表现出外阴阴道炎的症状,且发生异位,分泌物增加,妊娠期母羊还可能发生流产。如果病羊发病持续在8-10天,部分可能会由于发生一些并发症而导致死亡,部分能够痊愈,还有一部分可能变成慢性型。

慢性型。通常在急性期之后出现,早期症状与急性型一致。如果病羊口腔、鼻孔周围以及下颌局部形成结节和脓疤,则说明已经进入晚期阶段。病程通常能够持续10-15天,最终症状明显减轻或者完全康复。

3、防治措施

及时治疗。发病早期采取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病羊要及时注射特维舒,中和体内病毒,保护率能够达到98%左右。如果怀疑羊感染该病,即表现出持续高热、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脸部肿胀、鼻镜干燥、呼吸不畅、口鼻腔分泌物逐渐变呈黏液脓性等症状,要使用特维舒加强型血清进行治疗,每天1次,可消除体内病毒,体温降低。如果病羊症状严重,形成流黏液的脓性鼻漏,并表现出眼睛发红、咳嗽、呼吸困难、多涎、流黏液,且后期发生腹泻,排出混杂血液的水样粪便,机体明显脱水和严重消瘦,之后体温降低,要在发病前中期及时使用特维舒,同时配合注射新头孢克罗进行紧急治疗,每天1次,连续使用2-3天,治疗效果良好,或者选择按体重肌肉注射o.1mLjkg羊全清,每天1次,连续使用2天,治疗效果也较好。

严格消毒。在养羊场内安装消毒设施,如在大门口处设置消毒池,长度为4m、深度为0.3m,宽度与大门相同,池内要添加有效的消毒粉剂或者消毒液,并注意定期进行更换,保证药效良好,一般选择使用石灰、2%的火碱等,用于对进出车辆进行消毒;门口旁要搭建消毒通道,顶部和两侧安置紫外线灯,底部铺垫消毒垫,并浸有2%过氧乙酸制剂、百毒杀、火碱等,用于对进出人员进行消毒。另外,羊场要严格遵守消毒制度,如场区通道、羊舍、周围环境、粪污处理场地、用具等每周进行1消毒,一般选择使用无毒或者低毒消毒剂进行带羊消毒,如过氧乙酸等;每批羊出栏后,要对羊舍进行全面清扫,严格消毒,经过5-7天才能够转入新羊;清除的粪便要进行堆积发酵处理,之后才能够运出储粪场;工作人员每天都要洗澡,并经常清洗衣物、鞋帽,还要进行消毒。另外,不能够同时使用碱性和酸性消毒剂,且定期更换使用不同药物。对于病死羊要立即进行无害化处理,如深埋、焚烧等,禁止出售和食用。

羊小反刍兽疫的疾病病原

小反刍兽疫病毒属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与牛瘟病毒有相似的物理化学及免疫学特性。病毒呈多形性,通常为粗糙的球形。病毒颗粒较牛瘟病毒大,核衣壳为螺旋中空杆状并有特征性的亚单位,有囊膜。病毒可在胎绵羊肾、胎羊及新生羊的睾丸细胞、Vero细胞上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CPE),形成合胞体。

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感染山羊、绵羊、美国白尾鹿等小反刍动物,流行于非洲西部、中部和亚洲的部分地区。在疫区,本病为零星发生,当易感动物增加时,即可发生流行。本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染,病畜的分泌物和排泄物是传染源,处于亚临诊型的病羊尤为危险。人工感染猪,不出现临诊症状,也不能引起疾病的传播,故猪在本病的流行病学中无意义。

疾病症状

小反刍兽疫潜伏期为4-5天,最长21天。自然发病仅见于山羊和绵羊。山羊发病严重,绵羊也偶有严重病例发生。一些康复山羊的唇部形成口疮样病变。感染动物临诊症状与牛瘟病牛相似。急性型体温可上升至41℃,并持续3~5天。感染动物烦躁不安,背毛无光,口鼻干燥,食欲减退。流黏液脓性鼻漏,呼出恶臭气体。在发热的前4天,口腔黏膜充血,颊黏膜进行性广泛性损害、导致多涎,随后出现坏死性病灶,开始口腔黏膜出现小的粗糙的红色浅表坏死病灶,以后变成粉红色,感染部位包括下唇、下齿龈等处。严重病例可见坏死病灶波及齿垫、腭、颊部及其乳头、舌头等处。后期出现带血水样腹泻,严重脱水,消瘦,随之体温下降。出现咳嗽、呼吸异常。发病率高达 100%,在严重暴发时,死亡率为100%,在轻度发生时,死亡率不超过50%。幼年动物发病严重发病率和死亡都很高,为我国划定的一类疾病。

病理机理

尸体剖检病变与牛瘟病牛相似。病变从口腔直到瘤-网胃口。患畜可见结膜炎、坏死性口炎等肉眼病变,严重病例可蔓延到硬腭及咽喉部。皱胃常出现病变,而瘤胃、网胃、瓣胃很少出现病变,病变部常出现有规则、有轮廓的糜烂,创面红色、出血。肠可见糜烂或出血,特征性出血或斑马条纹常见于大肠,特别在结肠直肠结合处。淋巴结肿大,脾有坏死性病变。在鼻甲、喉、气管等处有出血斑。还可见支气管肺炎的典型病变。

因本病毒对胃肠道淋巴细胞及上皮细胞具有特殊的亲和力,故能引起特征性病变。一般在感染细胞中出现嗜酸性胞浆包涵体及多核巨细胞。在淋巴组织中,小反刍兽疫病毒可引起淋巴细胞坏死。脾脏、扁桃体、淋巴结细胞被破坏。含嗜酸性胞浆包涵体的多核巨细胞出现,极少有核内包涵体。在消化系统,病毒引起马尔基氏层深部的上皮细胞发生坏死,感染细胞产生核固缩和核破裂,在表皮生发层形成含有嗜酸性胞浆包涵体的多核巨细胞。

防治措施

对本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发病初使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可对症治疗和预防继发感染。在本病的洁净国家和地区发现病例,应严密封锁,扑杀患羊,隔离消毒。对本病的防控主要靠疫苗免疫。

1.牛瘟弱毒疫苗,因为本病毒与牛瘟病毒的抗原具有相关性,可用牛瘟病毒弱毒疫苗来免疫绵羊和山羊进行小反刍兽疫病的预防。牛瘟弱毒疫苗免疫后产生的抗牛瘟病毒抗体能够抵抗小反刍兽疫病毒的攻击,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

2.小反刍兽疫病毒弱毒疫苗目前小反刍兽疫病毒常见的弱毒疫苗为Nigeria7511弱毒疫苗和Sungri/96弱毒疫苗。该疫苗无任何副作用,能交叉保护其各个群毒株的攻击感染,但其热稳定性差。

3.小反刍兽疫病毒灭活疫苗本疫苗系采用感染山羊的病理组织制备,一般采用甲醛或氯仿灭活。实践证明甲醛灭活的疫苗效果不理想,而用氯仿灭活制备的疫苗效果较好。

4.重组亚单位疫苗麻疹病毒属的表面糖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无论是使用H蛋白或N蛋白都作为亚单位疫苗,均能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和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产生的抗体能中和小反刍兽疫病毒和牛瘟病毒。

5.嵌台体疫苗嵌合体疫苗是用小反刍兽疫病毒的糖蛋白基因替代牛瘟病毒表面相应的糖蛋白基因。这种疫苗对小反刍兽疫病毒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但在免疫动物血清中不产生牛瘟病毒糖蛋白抗体。

6.活载体疫苗将小反刍兽疫病毒的F基因插入羊痘病毒的TK基因编码区,构建了重组羊痘病毒疫苗。重组疫苗既可抵抗小反刍兽疫病毒强毒的攻击,又能预防羊痘病毒的感染。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