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绵羊的放牧方式 放牧绵羊季节性营养障碍【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绵羊的放牧方式 放牧绵羊季节性营养障碍

放牧,家畜饲养方式之一。是使人工管护下的草食动物在草原上采食牧草并将其转化成畜产品的一种饲养方式,也是最经济、最适应家畜生理学和生物学特性的一种草原利用方式。我国绵羊的放牧方式也是一种对草地的利用方式。绵羊的放牧方式有固定放牧、季节轮牧、围栏放牧和划区轮牧四种。养殖户应根据不同地域特点和条件选择合适的放牧方式。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绵羊的放牧方式 放牧绵羊季节性营养障碍。

1、放牧方式

随着历史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放牧方式也在改进和发展,由游牧、定居游牧和定居轮牧逐渐发展成为分区轮牧和围栏轮牧。目前,我国绵羊放牧方式有以下几种。

固定放牧,即一年四季将羊群固定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让其自由采食牧草。这是一种传统的放牧方式,不利于草地合理利用和改良,容易造成放牧过度,绵羊常处于夏饱、秋肥、冬春乏弱,以致死亡的状态,经济效益不高,是现代化养羊业不可采取的方式。

季节轮牧,即根据一年四季的气候和牧草变化划分牧地,按季节轮流放牧。这是我国北方牧区普遍采用的放牧方式,能够合理的利用草地、防止过度放牧,可充分利用冬春不能放牧的草地,使冬春季节牧地有恢复生机的时间,提高放牧效果。

围栏放牧。根据牧场的地形和羊群大小,用围栏把放牧场地围起来,将羊群限制在特定的围栏内采食牧草。可根据一个围栏内牧草的产量和质量,安排羊群数量和放牧时间。这种放牧方式能合理利用草地和保护草地,还可提高产草量。如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的草库伦就是围栏放牧的一种形式,这种放牧形式使草库伦产草量提高17%-65%。

划区轮牧,又称小区轮牧,是合理利用草地的一种科学放牧方式。根据绵羊的营养需要、牧草产量和质量,将牧地划分成若干小区,羊群按一定的顺序在小区内轮回放牧,逐区采食,并保持经常有几个小区休养生息,牧草长到一定高度后方可再进行放牧。可利用天然屏障或用围栏将小区分开。这种放牧方式的优点是,能够合理利用和保护草地,提高载畜量,减少羊群行走消耗的能量,提高增重效果,同时还可减少寄生虫的感染。划区轮牧技术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根据草场类型、面积、地形和产草量确定载畜量;第二,按羊的数量、放牧时间和牧草再生速度划分小区,确定小区面积和小区数,一般轮牧1次需6-8个小区,每个小区轮牧3-6天;第三,根据牧草再生速度确定放牧周期,牧草再生速度取决于当地的水热条件,一般干旱草原30-40天,湿润草原30天,森林草原35天,高山草原35-45天,半荒漠草原和荒漠草原30天;第四,确定放牧频率,即在一个放牧季节内每个小区、放牧的次数,一般干旱草原2-3次,湿润草原2-4次,森林草原3-5次。此外,还需要有饮水、补饲设施,羊群休息、遮阴防风雨等配套设施,以及草场的小区管理如补播、施肥、灌溉设施等。

2、放牧绵羊季节性营养障碍

营养物质食入水平低。我国广大牧区和农牧交错地区的绵羊均以放牧为主。夏、秋青草季节完全放牧;冬、春枯草期,除少数育种羊场对核心群进行舍饲外,大多数地区的羊群是以放牧为主加补饲的方式,且补饲量常不足,一年内约有6个月以上营养消耗大于摄入。枯草期牧草干枯,可食部分减少,有效营养物质含量大大降低,严重影响绵羊采食和对牧草的消化利用。据测定,在新疆和内蒙古某些羊场,12月到第二年3月期间,中国美利奴羊每千克代谢体重日采食牧草干物质36-47kg,代谢能0.15-0.26MJ,粗蛋白质3.45-3.94kg。此期间,每千克牧草干物质代谢能浓度为3.26-6.11MJ,粗蛋白质含量为5.8%-6.23%,干物质消化率为27.5%-44.0%。即使在青草期,由于气候干旱、雨量不足,牧草生长和再生速度降低,加之草场退化,放牧过度,也会使绵羊不能采食到足量的牧草。如新疆乌鲁木齐羊场,6月下旬绵羊每千克代谢体重采食干物质74.9kg,粗蛋白质13.2kg,代谢能0.52MJ,除蛋白质接近需要量外,干物质和代谢能均不能满足需要。

营养物质供给与绵羊生理需要失衡。天然牧草中营养物质随季节变化与绵羊随生理状态对营养物质需要的变化,形成明显的供求不平衡。枯草季节(12月到翌年3月)是我国北方绵羊妊娠和泌乳期,对营养物质需要量达到最高峰,而牧草中有效营养物质含量及供给量则下降到一年中的最低值。据测定,12月到第二年3月间,我国北方一些羊场牧草粗蛋白质含量在7.2%~6.1%,每千克干物质代谢能浓度为4. 69-4.56MJ;放牧绵羊日采食干物质1.08-0.86kg,代谢能5.94-4.27MJ,粗蛋白质93.2-71.1kg,与绵羊的需要量相距甚远。

蛋白质营养不足。我国北方草原牧草以禾本科牧草为主,豆科牧草相对较少,牧草中所含蛋白质常不能满足羊的需要;尤其在枯草季节,不仅蛋白质含量低,而且木质化组织中的蛋白质不易被消化。由于牧草提供的可发酵氮不足,往往影响瘤胃微生物的发酵效率,降低了对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率。

放牧对草原的影响

家畜在草原上进行采食、践踏和排泄粪尿,会对草原产生多方面的影响:①草群种类。家畜对牧草的采食有选择性,当对某种牧草的采食量不超过植物体的50%时,对牧草影响小,并能促进牧草的分蘖、分枝和生长。但当放牧次数过多或放牧时期安排不合理时,适口性好的牧草会在草层中首先减少或消失;而适口性差的牧草和毒草则相应增多。②土壤结构。家畜在草原上走动、奔跑,对草层和表土有破坏作用。长期过度践踏会使草原地面裸露,土壤通透性下降,造成水土流失。但合理放牧的适当践踏,能使地面苔藓和藻类形成的覆盖层破碎,有利于自然散落的牧草种子获得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还能使枯死的植物倒伏、破碎、加速分解,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③土壤肥力。在放牧过程中,家畜的粪尿是牧草的营养物质,一头 500千克重的成年牛,一年排泄氮约7.5千克、磷约 3千克、钾约4千克。因此放牧能使牧草和家畜相互提供营养物质,对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起促进作用。但如放牧的家畜密度过大,过多的粪尿排泄会污染牧草,对草原的利用产生不良影响。在放牧过程中,草原能耐受家畜采食、践踏和粪污的能力称为草原的耐牧性,它由牧草的生活力、再生性和草皮的弹性构成。在土壤含有机质多、结构好、通透性强的条件下,植物的根系稠密,与土壤结合形成弹性很强的草皮,草原的耐牧性就强。

放牧制度和放牧方式

放牧制度可分为无系统放牧(自由放牧)和系统放牧两类,包含下列几种主要放牧方式:①连续放牧。家畜在全部放牧时期内,不受限制地放牧在一块草地上,属于自由放牧,是一种较原始的放牧方式。②固定放牧。在放牧时期的一个较长阶段,使一定数量的家畜不受限制地放牧在一定面积的草地上。也属自由放牧,但比前者进步。③轮流放牧。将草原划分成若干区段,按一定的时间和顺序轮回放牧和休闲(见草原管理)。是系统放牧的主要形式,也是草原合理利用的主要方法。④混合放牧。将两种或多种采食特性不同的家畜放牧在同一草原上,如牛、羊混群放牧或先放牛、后放羊。有计划的混合放牧属系统放牧。⑤隔栏放牧。容许幼畜通过隔栏间隙进入某一草原地段采食,而母畜不能进入的放牧方式,也属系统放牧。中国北方和西南的一些农区,一户或几户的混合小畜群利用小片零星草地、茬地放牧或用绳索系留放牧,一般属于自由放牧。

现代以放牧为主舍饲为辅或舍饲为主放牧为辅的集约化肉用牛生产和季节性畜牧业生产,是一种高效率的放牧饲养制度。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