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羊小反刍兽疫的病因 羊小反刍兽疫的诊断及防控措施【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羊小反刍兽疫的病因 羊小反刍兽疫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小反刍兽疫实为一种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其主要感染群体多为山羊、绵羊等小反刍动物。羊小反刍兽疫通常又被养殖户称作羊瘟,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可利用空气、呼吸道作为传播途径,扩大其感染范围。羊被感染后迅速发病,出现体温升高、腹泻、肺炎等症状。掌握羊小反刍兽疫的发作症状及深入探究预防措施,对地方养殖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羊在受到小反刍兽疫病毒感染后,若未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不仅会致使其受疾病影响而生长发育迟缓,甚至病情还有可能出现恶化,严重威胁生命。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羊小反刍兽疫的病因 羊小反刍兽疫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1、病原

羊小反刍兽疫的病原体为小反刍兽疫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亚科、麻疹病毒属,该病毒是有脂质包膜的单股负链RNA病毒,病毒粒子具有多形性,多数呈球状,具有囊膜。在自然环境下,该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弱,如在50℃温度下作用th就可被灭活,且在pH值小于4的强酸和大于11的强碱条件下也能够失活‘1]。病毒在冷冻状态下或处于冷藏组织内可长期存活。小反刍兽疫病毒对多种消毒剂都较为敏感,如乙醚、碘化物以及酚化物和碱类等消毒剂都能够将其彻底杀灭。

2、流行特点

小反刍兽疫的流行和发生具有季节性特点,多发生在阴雨潮湿和寒冷干燥的季节,特别是温度发生突变引起羊发生应激,可引起该病的暴发。健康羊可通过直接接触患病羊或隐性感染羊而被感染,也可通过接触被其污染的饲料、饮水、器具以及场地等发生间接感染。感染途径以呼吸道的飞沫传染为主,也可通过消化道传播。某些条件下,也可经由哺乳、精液、胚胎等传染。

3、临床症状

根据病程长短可将该病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慢性型三种类型。该病的潜伏期在3~10天,最长可达21天。

最急性型。该型潜伏期较短,大约2天,以幼羊为主要侵害对象,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可至41~43℃,病羊精神萎靡,食欲下降甚至废绝,眼角和口腔有黏液性分泌物流出。随病程发展出现腹泻症状,排出水样稀粪。病程最慢可持续5~6天后死亡,最快则没有任何明显的症状就突然死亡,死亡率高达到100%。

急性型。此型为该病最常见类型。潜伏期在4~6天,病羊表现体温升高,眼睛肿大,病程初期,眼睛流泪,鼻孔流出黏性鼻液,舌头齿龈表面可见大小不等的红色丘疹,随着病情发展,眼角处黏有脓性眼屎,鼻孔内塞满脓性鼻液,舌头齿龈处的丘疹出现脱落、齿龈发生严重溃烂,导致牙齿脱落。病羊口渴,食欲废绝,体质瘦弱,脱水严重,出现咳嗽,呼吸困难,呼吸呈现腹式呼吸,听诊胸部发出啰音。可导致母羊发生流产,幼羊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

慢性型。该型主要发生在处在免疫失效期以及个体体质瘦弱的羊。病羊主要以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病羊体温升高、精神萎顿、食欲下降,口腔、咽喉、眼等部位出现炎症,一般经过临床对症治疗都能达到康复水平。

4、病理变化

病羊死后剖检可见,鼻腔和口腔内可见坏死性炎症,严重病例坏死性炎症可蔓延到硬腭及咽喉部。皱胃出现病理变化,肠黏膜出现糜烂或出血性变化,大肠可见斑马条纹状出血,胸腔内有黄色或红黄色炎性积液,肺部可见肉样性病变,肺脏气肿和水肿,并出现间质性肺炎灶或支气管肺炎灶,支气管黏膜病变,可见黏膜充血、出血,支气管内有大量黄白色泡沫样的液体。脾脏肿大、淤血,质地柔软,表面与横切面可见散布的粟粒大小的灰白色或黄白色病灶,心包内有黄红色浑浊的积液,病羊肝脏肿大、淤血、出血、肝表面与切面有针尖大小灰白或黄白色病灶。

5、诊断要点

该病可通过流行特点、临床症状以及病理变化做出常规初步诊断,进一步确诊还需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实验室检查方法主要有免疫捕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琼脂凝胶免疫扩散、组织培养和病毒分离、病毒中和试验。另外,对该病的诊断还要做好与口蹄疫、羊病毒性腹泻等病的鉴别诊断。

6、防控措施

严把引种和流通关。该病属于外来性疫病,因此应坚持自繁自养的模式,使羊群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不轻易从外地引种,如必须引种时,要做好引入地疫病流行情况的调查。为进一步做好小反刍兽疫防控工作,降低疫情传播风险,应加强商品羊和种羊跨省调运的监管工作,外来羊群应隔离观察45天,经血清学检测合格,方可混群饲养。

加强疫情监测。注意观察羊的状况,对出现高热,眼、鼻排大量分泌物,咳嗽、流泪以及腹泻等症状的羊,要及时进行隔离,并作出准确诊断,一旦确诊为羊小反刍兽疫,应对羊所处的环境进行打扫,清除分泌物和排泄物,并进行彻底的消毒,对病羊进行扑杀,并对尸体进行无害化处理。

羊小反刍兽疫的症状与预防措施

1 羊小反刍兽疫的发病症状

(1)临床症状。对羊小反刍兽疫发作症状进行跟踪观察后发现,山羊比绵羊更容易受到病毒感染,而且在发病过程中会呈现出较为典型的疾病症状。病羊在受到相关病毒感染后,会有短则4~5天、长至21天的潜伏期。疾病发作后,病羊体温迅速升高,可达41℃左右,并且在发病后的3~5天内持续保持高温。

进而出现精神不振、烦躁不安、背毛黯淡、不愿进食和口鼻干燥等症状。而且其口腔和鼻腔等处会出现脓性黏液,呼吸时夹杂有恶臭气味。病羊在出现发热症状后的4天内,口腔黏膜充血泛红、轻微糜烂,随着病程加长糜烂症状逐渐加重,导致其部位出现组织坏死症状。然后逐渐蔓延至牙床、上下颚、颊膜和舌头等口腔组织,而且会由于其组织坏死脱落而形成不规则型状的糜烂斑。病变性质较为温和的病羊可在2天内逐渐痊愈,这部分病羊存在较大的治愈机会。而病变性质严重的病羊在发病后期会出现腹泻、脱水、消瘦等症状,处于妊娠期的母羊则可能出现流产现象。此类疾病症状会持续至病情日益恶化而致其衰竭死亡。

(2)病理变化分析。由于羊小反刍兽疫实为病毒传播而形成的感染性疾病,所以在针对其疾病的预防方案制定时,保持养殖环境的整洁和干净是基本预防目标。其环境预防管理可通过饲料、养殖场和养殖人员三个方面来实施。对患有小反刍兽疫而致死的病羊进行解剖可知,其气管、喉部等处有因感染引发的支气管肺炎所形成的出血性血斑,肠道、皱胃等处有糜烂坏死现象,盲肠、直肠等部位呈条纹状出血。还有部分病羊的脾脏、淋巴结出现肿大和坏死性病灶。

2 预防羊小反刍兽疫的措施

(1)重视环境消毒。饲料应严格按照科学配方搭配,并规范饲喂的时间与用量。还需避免以生水作为羊的饮用水。在养殖场管理方面应制定相应的规章,要求定期对羊舍、养殖场周边和喂食栏等固定场地进行彻底消毒。同时应该加强对人员和车辆等流动因素的消毒监控,可在养殖场前建立消毒隔离区域,人员在进出养殖场时需严格做好手脚等接触部位的清洁消毒。

(2)重视疫苗接种。当有羊小反刍兽疫病例出现时,养殖人员应该及时将病羊隔离并给予治疗,病情严重者须扑杀。但若是大面积感染,则需迅速采取接种疫苗的方式进行预防。接种疫苗可选用小反刍兽疫活疫苗,对大于1月龄的羊只进行接种,接种剂量为1mL,颈部皮下注射。

(3)提升专业知识。养殖人员需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要加强与周边养殖户的交流,从而充分掌握羊小反刍兽疫的疾病成因、传播途径和防治措施等。

3 结语

羊小反刍兽疫作为一种严重影响养殖业发展的传染性疾病,虽然现阶段仍未研发出有针对性的治疗手段,但是通过做好相应的预防工作,还是可以降低发病概率的。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