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羊脑包虫病的预防 羊脑包虫病的治疗【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29|点击次数:

羊脑包虫病的预防 羊脑包虫病的治疗

羊脑包虫病,其实也就是多头绦虫的幼虫,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羊的大脑中寄生了大量多头绦虫的幼虫,一旦羊群中的个别羊出现这种病症,扩散范围比较大,且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发病率,给养殖户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羊脑包虫病的预防 羊脑包虫病的治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的对象是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182只羊脑包虫病病羊。患病羊临床表现是精神萎靡、食欲不佳、无目乱走、磨牙流涎等。根据脑包虫寄生部位与病羊表现进行分析,其中大脑半球发病75只,大脑颞叶发病51只,大脑额叶发病32只,大脑发病15只,小脑发病9只。

1.2发病原因

羊脑包虫在羊脑寄生后,可出现囊泡,大小如鸡蛋,囊泡壁薄,内有透明液体。囊内膜有大量粟粒大的结节状。羊脑包虫感染途径主要经口感染,多头带绦虫卵进入胃肠后经血液转移到羊脑或脊髓,并不断成长,羊感染虫卵2~3个月后可发病。

1.3 治疗方法

1.3.1药物驱虫

羊脑包虫病刚开始发病时,给予病羊吡喹酮70 mg/kg口服,必要时可使用其他抗菌药物联合治疗,连续治疗14天。如果羊脑包虫病发展到晚期,治疗价值不大。部分病羊在口服药物治疗后,因囊泡破裂引起抽搐症状、精神萎靡或其他神经症状,有的还出现废绝、体温升高等症状,个别羊可因此而死亡。因此在给予抗菌药物和吡喹酮口服后,观察羊的表现,一旦有异常则及时抢救,给予甘露醇1000~2000 mL、安钠咖2g治疗,症状轻的病羊给予25%~50%葡萄糖注射液治疗。

1.3.2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主要针对羊脑包虫寄生部位在左侧大脑颞顶区。判断方法是让羊在空地运动,如果羊向左做大圆圈运动,说明羊脑包虫寄生时间大约在10~14天,如果病羊同时有对侧眼睛模糊状况,则可选择手术治疗。先将病羊绑稳,并固定羊头部。用手检查羊头部左侧顶骨,可见皮肤隆起、骨质软薄。采用皮肤浸润麻醉方法进行麻醉,剪掉术区羊毛,并进行备皮。手术刀于头部左侧顶骨上行直径为2—3 cm的弧形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皮外膜。将皮肤翻起后拉固定,显露术区顶骨。使用圆锯在顶骨上锯出圆孔,取出骨片。从圆孔口用一根缝合针刺入脑膜,过程中要防止刺破脑膜下包囊壁,并将缝合针于搭在对侧颅骨上。将鼓膜掀开,充分显露包囊外露部分。使用空的带有针头的注射器缓慢刺进包囊,并缓缓抽吸包囊内的透明液体。待包囊体积缩小后,用镊子夹住包囊并将其取出。术后羊口服抗菌药物7天。

1.4预防对策

积极治疗病羊,并将病羊隔离,控制传染源,防止羊蛲虫病感染扩散。定期对牧羊犬进行驱虫治疗预防感染扩散。牧羊犬驱虫治疗时给予吡喹酮10 mg/kg治疗。健康羊的预防用药是吡喹酮15 mg/kg口服。病羊、牧羊犬在驱虫治疗后,将其粪便进行烧埋处理。

2、结果

182只羊脑包虫病病羊经手术治疗或药物驱虫治疗后,治愈175只,治愈率96. 1%。另外2只驱虫后抢救无效死亡,5只属于羊脑包虫病晚期,治疗无效。

3、讨论

羊脑包虫病属于传染性寄生虫病,主要因健康羊食人含有多头绦虫蚴虫的食物感染。从感染的羊来看,发病较多是的1岁以下的羊,临床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不佳、无目乱走、磨牙流涎等。多头绦虫蚴虫的终末宿主是狼、犬等动物。由于牧羊犬常与羊群接触,牧羊犬发病时可导致草场污染,导致羊发病。因此预防羊脑包虫病主要是防止草场污染和定期驱虫。驱虫时将羊和牧羊犬的粪便进行深埋或焚烧处理,防止有蚴虫的粪便造成草场污染。病羊死亡后要进行深埋处理,防止狼、犬等动物食用丢弃是病羊引起感染。另外,尽量避免羊、犬混养,将羊、犬隔开,并定期进行驱虫治疗。

对于羊脑包虫病的治疗,目前还是以药物治疗为主,部分羊脑包虫病处于早期的病羊可采用手术治疗。本次182只病羊经药物或手术治疗后,治愈175只,治愈率96.1%。

综上所述,羊脑包虫病采用吡喹酮、抗菌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疗效确切,可进行推广应用。

羊脑包虫病的防治

一、流行病学

脑包虫病其学名为多头蚴病,是多头绦虫的幼虫—多头蚴寄生在羊脑或脊髓的一种寄生虫病。

羊脑包虫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发于春季。脑包虫—多头蚴呈囊泡状,囊内充满透明的液体。外层为角质膜,囊的内膜(生发膜)上生出许多头节(约100~250个),囊泡由豌豆大到鸡蛋大。犬类是最终畜主,狗吞食了含有多头蚴的牛、羊的脑及被多头幼污染的食物后,这些幼虫发育为多头成虫寄生于狗小肠内,可以生存数年之久。多头虫具有强大的繁殖力,一昼夜可产卵25-68万个,对环境有极大的危害。虫体抵抗力很强,在土壤中可存活3-5年,在零下10—16度生存140天,在37-39度能存活一年,耐高温,70度才能致死它。

二、易感动物

主要侵害2岁以下幼龄羊,绵羊最易感,1岁以下的牛也易感。

三、病因

羊吃到被多头绦虫卵污染的饲草,虫卵随着血液移行脑及脊髓,经2―3个月发育成多头蚴而引起发病。多头蚴的成虫是一种多头绦虫,它寄生在狗、狐狸、狼的小肠中,长约40~80厘米。含有成熟虫卵的后部节片不断成熟与脱落,并随着粪便派出体外,羊吃了被虫卵污染的草料,进入羊消化道的虫卵,卵膜被溶解,六钩蚴逸出,并钻入肠粘膜的毛细血管内,随血流被带到脑内继续发育成囊泡状的多头蚴。

四、症状

羊脑包虫病的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反应迟钝,长时间沉郁不动,遇障碍物时则奋力前冲抵物不动,两眼视力模糊,其眼内瞳孔上附有一层白膜。

但是,寄生部位不同,则引起的症状也不同:若虫体寄生于脑部的某侧则患羊将头抵患侧,并向患侧作圆圈运动,对侧的眼常失明;若虫体寄生在脑的前部(额叶)则患羊头部抵于胸前,向前作直线运动,行走时高抬前肢或向前方猛冲,遇到障碍物时倒地或静立不动;虫体寄生在小脑则患羊易惊恐,行走时出现急促或蹒跚步态,严重时衰竭卧地,视觉障碍、磨牙、流涎、痉挛,后期高度消瘦。寄生在小脑手术极难;若虫体寄在脑表面则有转圈、共济失调神经性症状,触诊时容易发现,压迫患部有疼痛感或颅骨萎缩甚至穿孔;若位于脑后部则患羊表现角弓反张,行走后退,卧地不起,全身痉孪,四肢呈游泳状。

五、诊断

羊感染此病后,在一定时期出现无目地的转圈运动,转圈方向与寄生部位大多数是相同的。根据临床经验,一般转小圈寄生在浅层,转大圈在深层,低头在前,仰头在后,平头寄生在中部。后期寄生部位皮肤稍隆起,用手触摸骨质萎缩变薄甚至穿孔,指压感到骨质变软,患羊疼痛不安,轻叩患区有浊音。

六、预防

第一,加强饲养管理,羊圈舍的周围尽可能减少犬的饲养,不给羊饲喂犬类污染过的饲料,更不能与犬同食。第二,狗要拴系饲养,不能放开或混入羊群,平时对狗粪便集中进行生物热发酵处理。第三,不要让狗吃患有脑包虫的羊脑、脏器,定期给狗驱虫。牧羊犬应该做到每年春秋定期用氢溴酸槟榔碱2-3mg/kg剂量口服驱虫。第五,死于该病的羊头和手术摘除的虫体要深埋或烧毁,防止犬食。第六,每年的二月、7月下旬和12月下旬用吡喹酮70~8Omg/kg剂量对羊进行预防性驱虫。

七、治疗

该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进行手术治疗。寄生头部前脑表面的虫体可施行手术摘除。

首先将羊横卧保定,术部剪毛、消毒,先用2%碘酒消毒,再用75%酒精脱碘,分点注射盐酸普鲁卡因。麻醉2—3分钟后,在骨质变软的部位作U字形或十字切口,切透皮肤及皮下组织,不切破骨膜,分离皮瓣将它翻过用线加以固定,切口长宽均为2厘米,注意切口应在低处以便止血。露出颅骨,先用骨钻将头骨钻一小孔以作支撑,用圆锯在骨质上开一小孔,用力均匀,使脑膜暴露,不损伤骨膜。确定包囊位置后,用注射针头避开血管刺入脑膜,发现有液体向外流出,然后连接注射器后抽动活塞,尽量吸取囊泡,直至吸尽后慢慢小心拉出包囊。包囊取出后,用止血纱布压迫手术部位,滴入少量青霉素,把骨膜拉平,遮盖圆锯孔。结节缝合皮肤,涂擦磺胺软膏,最后用碘酒消毒。手术后由专人保护羊的头部,以免发生振动。

术后用甘露醇250毫升做一次静脉注射,降低颅内压。10%葡萄糖250毫升、生理盐水250毫升加抗菌素连用三天,避免感染。喂食有营养易消化的饲草和高蛋白质精料,以促进伤口愈合和体质恢复。术后第二天,病羊视力逐渐恢复,白膜消失,其他症状也明显好转。第三天出现采食、反刍,一周后基本恢复正常。

总之,手术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尽量避免损伤血管。羊脑包虫手术比较复杂,头皮多采用十字型切口,以便血液畅通,促进损伤组织快速愈合。手术用圆切锯开颅骨时应千万小心,因颅骨特别薄,可能损伤脑膜。拉取包囊或吸取液体时切忌弄破,以免造成再次感染。寄生在小脑深部包囊难以取出,必须先将囊液吸干后再拉,取不出可直接注入包囊内3毫升吡喹酮杀死囊幼,或注入95%的酒精7-8毫升也可杀死虫体。无论哪种方法都应避免引起脑组织损伤。

多数病羊手术台后无多大异常,但表现疼痛症状,个别的病羊可会表现出运动不协调、背脖或乱走,过一两天即可恢复正常,精心护理一周后,待其症状完全消失,便能同健康羊一同出牧。 寄生在后脑及深部的脑包虫体难以实施手术治疗,目前一般以吡喹酮口服治疗,病羊按50~70毫克/公斤给药,连用3天,治愈率可达80%。 新的治疗方法:在病羊头部额顶叶部位或骨组织较软的部位,剪毛消毒,先用12号针头刺穿软组织,后用9号针头缓慢刺入脑组织内,一边刺一边观看针管内有无液体,若针管内有液体,则证明刺入了多头勤包囊内,然后将针管和针头分离,再用另一支注射器将左旋咪哇药液注入包囊内即可。用药量,大羊0.6g,小羊0.2-0.4g,溶水10ml。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