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羊快疫的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羊快疫的防控措施【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29|点击次数:

羊快疫的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羊快疫的防控措施

羊快疫是一种急性传染病,是由于通过消化道感染腐败梭菌而发生,通常是绵羊容易发生,且往往突然出现发病,病程持续时间短,主要以真胃黏膜发生出血性炎性损害为特征.由于病羊快速死亡,临床上无法及时进行诊治,在较大程度上损害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严重危害养羊业发展,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羊快疫的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和羊快疫的防控措施。

1、流行病学

腐败梭菌是引起该病的病原,其是一种厌氧大杆菌,呈革兰氏阳性,菌体正直,而两端钝圆。存在于羊体内外的病菌都能够形成芽胞,但没有荚膜,能够分泌多种毒素,具有坏死以及致死特性。病菌通常使用强力消毒药才能够将其杀死,如3%-5%氢氧化钠、20%漂白粉等。通常是6 -18月龄的绵羊容易发生该病,而山羊发病较少,且主要通过消化道发生感染。该病注意以芽胞体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低洼潮湿的环境能够诱使羊发病,尤其是饥饿、寒冷和抵抗力减弱时更容易发生该病。该病往往呈地方性流行,发病率一般在10%-20%左右,但病死率能够达到90%左右。

2、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羊往往突然出现发病,有时甚至没有表现出任何临床症状就突然发生死亡。对于病程持续稍长的病羊,主要表现出精神萎靡,拒绝走动,且往往独自离群,卧地不起。即使迫使其行走,会呈现神经性抽搐,导致运动失调,有时头颈后仰,嘴部抽动,并有血样泡沫流出。腹部发生胀满,伴有痛感,排便困难,且往往有黏稠性炎症产物或者脱落的黏膜混杂在粪便中,有时会排出深绿色或者黑绿色混杂血液的稀粪。部分病羊在临死前由于结膜发生充血而形成红眼;部分病羊表现体质虚弱,磨牙,呼吸困难,最终由于严重衰竭、痉挛以及陷入昏迷而发生死亡。病羊体温发生不同变化,部分基本保持正常,部分会升高达到大约41℃。

病程持续时间长短不同,部分数分钟就发生死亡,部分会经过1-2天发生死亡。病死羊尸体快速腐败膨胀,可视黏膜明显充血,变成暗紫色。腹腔、胸腔以及心包存在大量积液,心内、外膜存在点状出血;肝脏发生肿大,如同水煮样,质地较脆,个别存在坏死灶;胆囊发生肿大;胃黏膜发生出血性炎症,胃底部及幽门部黏膜存在不同大小的出血点以及坏死区,黏膜下层发生水肿;肠道内含有大量的气体,肠黏膜发生充血、出血、坏死,并形成溃疡。

3、实验室诊断

染色镜检。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羊肝脏组织进行触片,经过染色放在显微镜下检查,不仅能够看到单个或者短链状排列且两端钝圆的杆菌,还往往会看到没有关节的长丝状菌体,从而能够做出初步诊断。

细菌分离培养。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羊肝脏以及肠内容物接种在葡萄糖鲜血琼脂平板上,放在37℃温度下进行厌氧培养,从而分离到纯度较高的细菌,且发现菌体出现轻微的溶血现象,菌落边缘不整齐。接着挑取单个菌落进行纯培养,并取纯培养物在厌氧肉肝汤中接种,置于37℃温度下进行24 h的厌氧培养,发现肉汤明显浑浊,且有大量的白色絮片状沉淀存在于管底部,并散发脂肪腐败性气味。挑取纯培养物进行生化实验,发现病菌能够促使麦芽糖、葡萄糖、水杨素、乳糖发酵,而无法使蔗糖发酵。根据生化实验结果,可排除感染气肿疽梭菌。

动物接种。取病羊血液或者病料乳剂给小白鼠或者豚鼠肌肉注射,发现其在24 h内就发生死亡。然后立即取脏器组织进行分离接种,通常能够得到纯培养;同时,取其肝被膜进行触片,能够看到没有关节的长丝状菌体。

4、防控措施

免疫预防。如果该地区容易发生羊快疫或者受到威胁,要求每年要定期在该病流行季节前的春季免疫羊梭菌病三联四防灭活疫苗,任何年龄的羊都应肌肉或者皮下注射1 mL,通常接种经过14天就会形成免疫力,从而有效预防羊快疫、羊肠毒血症、羊猝疽、羔羊痢疾的发生。

加强饲养管理。防止发生各种不良应激,保证羊供给全面均衡的营养,并补充适量的营养性舔砖,坚持适量运动,提高机体抗病力。在初春、秋冬以及连绵阴雨的季节,禁止羊采食霜冻饲料,不允许到沼泽地和潮湿低洼地进行放牧,防止其采食和饮用被污染的牧草或者饮水,只能够选择到干燥地区进行放牧。另外,羊场在引入羊时,必须查看即将购买羊的免疫记录,并进行严格检疫,适时免疫接种疫苗,确认健康无病后才能够采取常规使用和正常放牧。羊舍日常加强卫生管理,及时将运动场和羊舍的积水、污物和粪便清除干净,确保干燥、清洁。

药物治疗。确诊的病羊要立即采取内服磺胺类药物或者抗生素进行治疗和预防,从而有效控制该病,尽可能减少死亡,防止造成巨大的经济效益。确诊的病羊必须立即采取隔离治疗,可静脉注射由1000 mL 10%葡萄糖、300万IU苄青霉素钾(钠)、20 mg地塞米松注射液组成的混合药液,并配合肌肉注射10 mL 10%维生素C,每间隔6h使用1次。同时,给全场羊投喂碳酸氢钠和磺胺间二甲氧嘧啶,可有效的预防该病。

羊快疫的实验室诊断

羊快疫是由梭状芽孢杆菌属的腐败梭菌引起的主要危害绵羊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病。以发病突然,病程短、死亡快、真胃黏膜呈出血性坏死性炎症为特征。本病病原为两端钝圆的腐败梭菌,革兰氏染色呈阳性,培养物和病理材料中的菌体多单在,偶呈短链,在肝脏浆膜上可形成阶段不明显的微弯曲的长丝状,或阶段明显的链条状,幼龄培养物菌体有周身鞭毛,能运动,不形成荚膜,在机体内外可形成芽孢,芽孢呈卵圆形,位于菌体中央或近端,常较菌体为宽。该菌菌体常以芽孢形式分布于低洼草地、熟耕地及沼泽中。羊采食了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后,菌芽孢随之进入消化道,当羊受到不良因素刺激致使机体抵抗力下降,腐败梭茵就会大量繁殖,产生处毒素损害消化道黏膜,引起中毒性休克,使羊迅速死亡。

1.前言 羊快疫在100多年前就出现于北欧的一些国家,现已遍及世界各地。我国出现2003年10月,在河南省偃师市南部山区某乡一养殖户的羊养殖户的羊突然大批死亡,随后一相邻羊群也出现类似情况,后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检查、剖检及实验室检验确诊为羊快疫。该羊群共有羊43只,其中山羊5只,其它全为绵羊,均以放牧为主。10月17日早上发现有1只约35kg的绵羊死在羊圈内,下午即有十多只发病。与之相邻的羊群有绵羊36只、山羊2只,也几乎同时发病。至10月25日,共有44只羊发病,死亡39只。发病的羊以3月龄以上者居多。2群羊分别饲养在相距20余米窑洞内,在同一山坡放牧,同一池塘里饮水。据调查,该村由于地处偏远山区,多年来没有出现过烈性传染病,所以群众防疫意识不强,除了统一进行的“布病”防疫外,再没有进行过任何防疫。还有一次2005年1月我国河北省张家口市察北区二分场某家饲养的200只小尾寒羊中出现这种病突然死亡2只羊,12d内陆续死亡13只。兽医防检人员经过询问后知道这些羊群是由于在低洼处放牧时,误食了低洼处的积雪后开始发生此病。张北县兽医防检中心立即对病死羊进行了临床和实验室的诊断,最后确诊为羊快疫。经采取全群紧急接种羊快疫羊、猝疫羊、肠毒血症、三联菌苗、配合药物治疗等措施、病情才得到了彻底控制。 2005年9月根据现场调查初步统计,将台、兴隆两乡11个行政村,90%的养羊农户都不同程度的发生了疫情,共养羊6.5万只,发病羊6598只,死亡2012只,疫情形势非常严峻,群众纷纷便宜出售羊只。

羊快疫我们新疆地区也多发生,现已遍及新疆各地,造成极大经济损失。为了引起广大养殖户对此病的高度重视,应及时采取预防措施,以确保养羊业的顺利发展,本文就此病的发生情况,病原学特征,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及其防制措施等报告如下;

1.1 病原学特征 本病病原为腐败梭菌(Clostridiumsepticum),大小为(o.6~1.9)微米×(1.9~35.o)微米,是革兰氏阳性的厌氧大杆菌,菌体正直,两端钝圆,在体内外都能产生芽孢,不形成荚膜,位于菌体中央或近端,常较菌体为宽。本菌为厌氧大杆菌,在葡萄糖血液培养基和体内均能生长良好,并能产生含有α和β两种抗原成分的外毒素,其中α毒素是一种卵磷脂酶,具有坏死、溶血和致死作用。β毒素是一种脱氧核糖核酸酶,具有杀白细胞的作用。本菌的繁殖体抵抗力很弱,一般杀毒剂均能将其杀死。但芽孢抵抗力很强,必须用强力的20%漂白粉,3%~5%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消毒处理。病料涂片可呈现单在或2~3个相连的粗大杆菌,形成圆形的中央膨大或偏端芽孢。革兰氏染色阳性。本菌在动物脏器内多呈长丝状,有的呈无关节的花纹状,这是腐败梭菌的突出特征,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1.2 流行病学特征 本病一般经消化道感染,以2岁以内的羊发病较多。一般呈地方流行,多发于秋、冬和初春气候骤变,阴雨连绵季节;由于低洼地、潮湿地、沼泽地放牧的羊只易患本病。腐败菌常以芽胞形式分布于低洼草地,耕地及沼泽之中。羊采食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芽胞进入羊消化道,多数引起发病。在气候骤变,阴雨连绵、秋、冬寒冷季节,引起羊感冒或机体抗病能力下降,腐败梭菌大量繁殖,产生外毒素引起发病死亡。常呈地方性流行,发病率约10%~20%,病死率为90%。

1.2.1易感动物:绵羊易感染、山羊次之。以16~18月龄的绵羊最为多发。

1.2.2专染来源:病羊、带菌羊及被污染的环境为主要传染来源。

1.2.3传染途径:本菌属自然界常在茵,存在于土壤、污水、人畜粪便和饲料中,在一条件下可通过消化道感染。羊饮食了污染的饮水和饲料,病菌随之进入胃肠造成传染。许多羊肠道内平时可能就存在本菌,但不发病,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才能引起发病。

1.2.4传染方式:水平传播。

1.3 发病机理 腐败梭菌常以芽孢形式分布于低洼草地,熟耕地和沼泽中,羊只采食被污染的资料,饮水后,芽孢更进入消化道。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摄入被腐败梭菌污染的饲草,或者是寄生在消化道内的腐败梭菌就趁机大量繁殖,菌体释放大量的α和β两种外毒素,使消化道黏膜,特别是胃肠黏膜发生炎症和坏死性变化。毒素经机体吸收,羊的消化道平时就有这种细菌存在,但并不发病。当存在不浪诱因,特别是在秋,冬和秋春气候聚变,阴雨连绵之际,羊只受寒感冒或采食了冰冻带霜的草料,机体遭受刺激。抵抗力减弱时,腐败梭菌即大量繁殖,产生外毒素,其中的毒素使消化道黏膜,特别是真胃黏膜发生坏死和炎症,同时随血液循环进入体内,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急性休克,使羊只迅速死亡。

1.4症状和病理变化

1.4.1主要症状 发病的羊有时突然发病,病羊往往来不及出现临诊症状,就突然死亡;常死在牧场或羊圈。 病程稍长者可见精神沉郁,不愿走动,或有运动失调,独自离群现象;口内排出带有泡沫的血样唾液;腹部胀满,并有腹痛症状,排粪困难,里急后重,粪团变大,色黑而柔软,杂有脱落的黏膜,有的排黑色稀便,间或带有血丝,有的排恶臭稀便;有的病羊在死前结膜充血呈“红眼”;有神经症状,磨牙抽搐,因剧烈痉挛而死亡;病羊的体温不一,有的体温正常,有的体温升高至41℃左右;病羊后期呈极度衰竭、昏迷,通常在发病后数分钟或几天内死亡。

1.4.2 病理变化 解剖时主要病变可见到真胃黏膜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块和表面坏死;黏膜下层水肿;胸腔、腹腔、心包有大量积液,心内及外膜有点状出血;肝肿大、质脆、胆囊胀大。尸体腐败,腹部膨胀,皮下组织胶样浸润。主要表现真胃的出血性变化。黏膜充血肿胀,黏膜下组织水肿甚至形成溃疡,尤其是胃底部及幽门附近,常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斑或弥漫性出血,有时有坏死和溃疡。肠内容物充满气泡。胸腔、腹腔和心包大量积液,液体与空气接触后易凝固。病理解剖时应在病羊死亡后立即进行,以防时间过长出现腐败,否则无法正常检查。

1.5预防措施与治疗方法

1.5.1预防措施 由于该病的病程短促,往往来不及治疗病羊即已死亡。因此确诊以后,应加强羊群饲养管理,严禁在潮湿阴冷沟坡草地放牧;对疫区羊群应相应疫苗进行预防与免疫接种。

本文介绍几种预防措施:

(1)防止羊受寒冷刺激,严禁吃霜冻饲料,避免采食受污染的饲料和饮水,不要到潮湿,低洼及沼泽地带放牧,加强饲养管理。

(2)每年定期注射“羊快疫—猝疸—肠毒血症三联苗”或“羊快疫—猝疸—肠毒血症—羔羊痢疾—羊黑疫五联苗”, 不论大小羊皮下或肌肉注射5毫升,对病羊的同群羊进行紧急预防接种,并口服2%的硫酸铜,每只羊100毫升。

(3)发现病羊及时隔离病羊;对病程较长的病羊用青霉素、磺胺嘧啶等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对未发病的羊只,应转移到高燥地区放牧,早上不宜太早出牧,同时用菌苗进行紧急接种。

(4)对病羊隔离饲养,并立即采用内服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进行治疗;对圈舍勤打扫、勤垫土,用敌菲特消毒剂进行圈舍及饲养用具的全面消毒。

(5)对病死羊尸体深埋处理;对病死羊严禁剥皮利用,尸体及排泄物应深埋;被污染的圈舍和场地、用具,用3%的烧碱溶液或20%的漂白粉溶液消毒。

1.5.2 治疗方法

由于本病病程短促,往往来不及治疗,因此,必须加强平时的防疫措施;对病程较长的病例可给予对症治疗,使用强心剂、肠道消毒药、抗菌素及胺类药物等。

下面介绍几种对本病的治疗方法:

(1)对病程长的可用青霉素肌内注射,每次160万~240万国际单位,每天2次。

(2)内服磺胺嘧啶钠每只每次5~6克,每天2次,连用3~4次。

(3)10%~20%石灰乳灌服,每只每次100毫升,连用1~2次。

(4)10%安钠咖5毫升加5%葡萄糖溶液500~1000毫升静脉注射。

(5)辅助疗法是:强心、补液解除代谢性酸中毒。可用含糖盐水500~1000ml,5%碳酸氢钠100~150ml,10%安钠咖10~15ml,混合后静脉注射,或内服20%石灰乳,每次50~100ml,每天1~2次。对可疑病羊全群进行预防性投药,如饮水中加入蒽诺沙星,或环丙沙星等。

1.6 诊断 在羊生前诊断本病有困难。健康羊突然死亡,立即剖检如发现真胃、十二指肠等处有急性炎症,肠内容物充满气泡等,可初步怀疑本病。死后结合病理变化和微生物学综合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只能初步诊断,死后剖检可见真胃出血,确诊需进行细菌学检验,通过流行病学,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及动物试验确诊为本病。 2.材料与方法

2.1主要试剂及标准菌株 细菌培养基原料,生化反应试管等,购自杭州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瑞氏染色液、血液琼脂平板培养基、普通琼脂平板培养基、无菌超净工作台、US显微镜、离心机、微孔滤器、真空培养箱是塔里木大学动科院实验室提供的;炭疽标准抗原和炭疽沉淀素血清等购自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

2.2病料来源 来自于阿拉尔托海乡发病的羊。

2.3病羊临床症状的观察及剖检 对发病羊场的病羊进行观察,同时对2只送检死羊进行剖检。

2.4实验室诊断

2.4.1病料涂片染色镜检:将送检的2只病羊的内脏器官进行切片染色镜验 ,取出病养的心、肝、脾、淋巴结涂片,用革兰氏染色法,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

2.4.2细菌的分离培养:无菌挑取送检病死羊心、肝、脾、肺、肾等病料分别接种葡萄糖鲜血琼脂平板,37℃厌氧培养24 h,观察菌落形态;挑取单个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挑取单个菌落接种至厌氧肉肝汤中,37℃厌氧培养24h,并观察现象。

2.4.3分离细菌生化鉴定: 对分离获得的纯培养物进行葡萄糖、麦芽糖、果糖、乳糖、水杨素、甘露醇、卫矛醇和蔗糖发酵等生化特性试验,将分离菌接种于各种生化培养管中,37℃培养24h~48h,观察现象。

2.4.4炭疽环状沉淀反应: 取2只送检羊脾脏各约1g放入灭菌研钵中,加入适量生理盐水,制成组织悬液,100℃水浴处理30min,过滤后即为待检样本。取待检样本与炭疽沉淀素血清进行环状沉淀试验,并以炭疽标准抗原和生理盐水做对照。

2.4.5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炭疽、羊肠毒血症及羊黑疫等病进行鉴别诊断。

3.结果

3.1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结果 发病羊精神沉郁,食欲减少,部分羊有拉痢现象,有的羊病程较短,数小时即死亡;病死羊尸体迅速腐败,膨胀,天然孔流出血样液体;眼结膜充血,鼻、口腔黏膜充血;心包积液,心内外膜有出血点;肝肿大,色黑红,包膜下有出血斑点,切面有淡黄灰色、大小不一的坏死病灶。

3.2实验室诊断结果

3.2.1病料涂片染色镜检结果 :镜检可见革兰氏染色阳性的典型呈丝状大杆菌。以肝表面制作触片,用瑞士染色镜检时,除见有单在或短链的粗大杆菌外,还可见无关节的连接在一起形成长短不等的长丝状菌。其他脏器涂片有时也可发现。

3.2.2分离细菌的培养结果 :在葡萄糖鲜血琼脂上形成微隆起的、边缘厚薄不均的淡灰色菌落,菌落周围有微弱的溶血区。在肝片肉汤培养基中培养24h后,肉汤均匀混浊,并产生气体,有脂肪腐败的气味。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