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羊梭菌病的临床症状 羊梭菌病的防控方法【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29|点击次数:

羊梭菌病的临床症状 羊梭菌病的防控方法

羊梭菌性疾病是由梭状芽胞杆菌属中的微生物所致的一类疾病。该病主要表现发病急、病程短、死亡快,全身实质性器官出血、肠管出血、坏死等症状.一旦发生来不及预防,给养羊业造成很大损失。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羊梭菌病的临床症状 羊梭菌病的防控方法。

1、病因分析

羊梭菌病主要是由于感染魏氏梭菌、腐败梭菌和诺维氏梭菌等引起。这些细菌往往都会形成芽胞后在土壤和污水中存在,且其具有非常强的抵抗力,需要经过非常高温度的处理或者强力消毒药才能够失活。该病主要是经由消化道感染,且小于2岁的羊比较容易发病。

该病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与地理环境相关,如羊长时间饲养在潮湿、沼泽以及低洼地带比较容易发病,反之在地势高燥的地区相对较少发病。该病的发生还与气候因素紧密相关,如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温度过低,羊容易感染风寒,导致机体抵抗力减弱,从而容易出现发病。该病的发生还受到饲料因素的影响,如初春以及秋冬季节,羊处于寒冷环境、饥饿状态或者采食冰冻带霜的饲草而导致抵抗力下降时,容易引起该病。另外,羊在秋季采食过多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饲料,容易诱发该病,如羊肠毒血症。羊营养状况不良也能够发生该病,主要是指羔羊痢疾。一般来说,妊娠母羊在泌乳前期摄取充足营养,可产出体况健壮的羔羊,由于具有较强的抗病力则较少发病。

2、临床症状

羊快疫。主要是病羊在放牧时突然在牧场上死亡或者清晨在圈内死亡,通常是体况比较肥胖的羊容易发生。部分病羊会独自离群,经常卧地,拒绝走动,人为迫使其走动会呈现非常虚弱以及运动失调的现象。部分病羊体温明显升高,一般可达到大约41.5℃,但有些保持正常。最终病羊会陷入昏迷、严重衰竭,一般在几分钟到几小时内发生死亡。

羊肠毒血症。通常不会表现出症状,或者刚出现症状后就在2-4 h内就发生死亡,体温通常没有升高。临床上可分成两种类型,即抽搐型,病羊主要特征是出现抽搐,卧地后四肢明显划动,头颈明显抽搐,眼球转动,流涎,磨牙,肌肉震颤,且会发生严重的高血糖和糖尿;昏迷型,病羊表现出行走摇晃,昏倒,敏感,上下颌发出“咯咯”声,流涎,没有角膜反射,接着陷入昏迷。有些病羊还会发生腹泻,排出深绿色或者黑色稀粪,并于3-4 h在安静状态下死亡。

羊猝狙。羊一般突然出现发病,且在3-6 h内发生死亡。病羊早期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有时会突然精神萎靡,严重痉挛,眼球突出,发生惊厥而死亡。有时发现病羊独自离群,卧地不安,痉挛,体质衰弱,在几小时内发生死亡。

羊黑疫。病程持续非常短,羊往往突然出现发病,且大部分会迅速死亡。个别病程能够持续1-2天,此时病羊表现出精神萎靡,停止采食和反刍,独自离群或者呆立不动,体温升高达到41- 42℃,卧地后陷入昏迷,最终发生死亡。

羔羊痢疾。该病具有1-2天的潜伏期,病羊主要表现出体温升高达到40℃左右,精神萎靡,初期弓背低头,接着停止采食、经常卧地,且持续性发生腹泻,排出如糊状黏稠或者如水样稀薄的粪便,呈灰白色、黄白色或者黄绿色,之后变成棕色,并散发恶臭味,后期还混杂血液,最终排出血便,一般在1-2天内发生死亡。部分病羊发生腹胀,排出少量稀粪,有时带血,且伴有神经症状,口吐白沫,呼吸加速,四肢瘫软,后期肛门失禁,体质虚弱,明显脱水,只能够卧地不起,最终陷入昏迷,在几小时内就会发生死亡,病死率能够达到100%。

3、防控措施

免疫预防。羊群每年春秋季节可免疫接种羊梭菌三联四防(羊快疫、羊肠毒血症、羊猝狙、羊黑疫、羔羊痢疾),所有羊都皮下注射或者肌肉注射5mL疫苗,妊娠母羊在分娩前2-3周还要接种1次。对于新生羔羊,可选择在大约15日龄,体重超过500 g时,进行1次免疫接种。羊接种疫苗后,至少能够保护6个月。

加强饲养管理。注意羊不能够饲养在潮湿环境中,因此羊舍必须选择在地势高燥地区建设。羊群禁止在霜草地带进行放牧,且补喂适量的精饲料,以满足机体营养需要,提高机体抵抗力。注意避免羊采食大量高蛋白质的日粮。在气候寒冷的冬季和初春,羊舍要注意加强保暖,如可在舍内地面铺垫适宜厚度的垫草,并经常更换,确保干燥卫生,防止侵入贼风,从而能够减少不良气候因素对羊的影响,避免发病。

药物治疗。对于已经表现出症状的病羊,要及早采取治疗,从而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羊梭菌病基本使用相同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主要的有效药物包括硝咪唑类、四环素类、青霉素类、林可胺类以及磺胺类。发病初期,病羊症状较轻时只需要注射抗生素或者磺胺类药,并配合采取对症治疗,如止血、镇静、强心等,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例如,病羊可肌肉注射160万IU青霉素,或者肌肉注射由80万IU青霉素、lg链霉素组成的混合药物,每间隔3h使用1次,连续使用3天。同时,病羊可肌肉注射5 mL 30%安乃近,用于减轻腹痛。

绵羊梭菌病的防治方法

一、病原与流行

绵羊梭菌病主要由腐败梭菌、魏氏梭菌和诺维氏梭菌等感染所致。这些细菌同属于梭状芽胞杆菌属,是一类革兰氏阳性、严格厌氧的大杆菌;这类细菌常以芽胞形式存在于土壤和污水中,是土壤常在菌。该类细菌芽胞抵抗力很强,需用强力消毒药或相当高的温度方可消灭;但繁殖体的抵抗力较弱,一般消毒药即可杀死。

本病主要因绵羊采食了被病原菌污染的饲草和饮水而感染乙在正常情况下,此类梭菌在羊体消化道内繁殖比较缓慢,产生的毒素也很少,对羊体健康不构成损害,可长期存在于羊体消化道内,有的羊终生带菌而不发病。但在不良外界诱因作用下,可导致此类细菌快速增殖,产生大量毒素,可在较短时间内使羊只发病,而引起突然死亡。这类疫病多呈散发;常以个例出现;在低洼潮湿地区有时也呈地方性流行,多发生于春、秋气候骤变之时和牧草青枯交替之际,死亡病例多见于膘情较好的青壮年绵羊。

二、症状与诊断

此类疫病都有突然发作,病程急促的特点。最急性型的往往看不到症状,就死于圈舍内或牧地上。急性型的可见羊体痉挛、卧倒抽搐、四肢划动、肌肉颤抖、眼球转动、口吐白沫或磨牙流涎,多在2~4小时内死亡;病程稍长一些的有时可见步态不稳、掉队离群、昏迷不食或者腹痛、腹胀、腹泻等,且羊只体温变化表现不一,有的正常,有的可升至41.5℃,最后衰竭而静静地死掉;死亡后的尸体腐败较快,可见腹部膨胀、被毛脱落、皮下淤血,胃肠粘膜脱落、肝肿大、胆汁充盈、胸腹腔有积液等。此类疫病的症状和剖检变化非常类似,典型病例可见以下不同:

1.羊快疫是由腐败梭菌感染所致。其新鲜尸体可见真胃出血性炎症变化,尤其是胃底及幽门附近粘膜,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块,其表面发生坏死,略低于周围的正常粘膜。肝表面触片实验室检查时,可发现呈长丝状的革兰氏阳性大杆菌。

2.羊猝狙由C型魏氏梭菌感染所致。病羊刚死时肌肉表现正常,在8小时内肌间可出现血样液体或有气性裂孔,其体腔渗出液和脾抹片实验室检查可见魏氏梭菌。

3.羊肠毒血症由D型魏氏梭菌感染所致。病羊死亡一段时间后,肾脏比平时更易于软化,象脑髓一样,稍加按压即可破碎,切面如泥,其肾脏涂片实验室检查可见魏氏梭菌。

4.羊黑疫由B型诺维氏梭菌感染所致。病羊尸体皮下静脉显著充血,使其皮肤呈暗黑色外观;肝坏死性变化明显,从表面可看到或摸到界限清晰的不整圆形,直径约2~3厘米的坏死灶,其涂片可见有两端钝圆的粗大的梭菌。

三、治疗与预防

1.急性型病羊往往来不及救治。对病程较长的病例,可试行对症疗法。如可给予强心剂、镇静剂和大量的抗生素、磺胺类药物;也可灌服10%石灰水,大羊200毫升,小羊50~80毫升。

2.在发病时期给羊喂服呋喃唑酮(痢特灵)。羔羊每次0.05~0.1克,每日二次,连用3~5天,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3.在本病多发地区应定期注射"羊快疫、猝狙、肠毒血症"三联苗或"羊快疫一黑疫"五联苗。在发病羊群中亦可紧急接种,具体方法按说明书使用。

4.对病死羊只不要随便剥皮剖检。应深埋或焚烧处理,特别是胃肠内容物,以防污染草场和圈舍场地。要把所有未发病的羊只转移到高燥草地放牧,有条件的可以换圈。对原有羊舍建筑物、用具、场地等用20%漂白粉或3~5%氢氧化钠进行消毒。

5.加强饲养管理,防止羊只受寒感冒,避免采食冰冻饲料和饮水。不能突然更换饲料,尤其在春秋牧草青黄交替之际。春天要少"抢青",尽量让羊群多在青草萌发较迟的地方放牧;秋天要少"抢茬",少喂精料和菜根、菜叶等多汁饲料,饲料转换要逐渐过度。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