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羊蓝舌病的流行病学 羊蓝舌病的防控措施【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2-04-25|点击次数:

羊蓝舌病的流行病学 羊蓝舌病的防控措施

羊蓝舌病是以昆虫为传染媒介的反刍动物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绵羊,其临床特征为发热、消瘦,口、鼻和胃黏膜的溃疡性炎症变化。由于病羊,特别是羔羊长期发育不良、死亡、胎儿畸形、羊毛的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大。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羊蓝舌病的流行病学 羊蓝舌病的防控措施。

1、致病机理

蓝舌病病毒具有非常强的抵抗力,如果没有经过提纯的病毒在50℃温度下处理l h都无法被灭活。另外,病毒对0.1%去氧胆酸钠、氯仿、乙醚等具有耐受力,但使用3%氢氧化钠、过氧乙酸能够被灭活,并能够长期存活在腐败的脏器、肉中以及干燥的血液、血清中。病毒在pH值6.5-8.6范围内保持稳定,具有较弱的抵抗酸性环境的能力,如在pH值小于3时就会快速被灭活。

羊感染病毒后,先是在局部淋巴结内进行复制,接着侵入到其他淋巴结和淋巴网状组织,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小动脉的内皮,以及外周内皮细胞和外皮细胞,导致胞浆形成空泡,促使胞浆和胞核明显肥大,然后发生皱缩,最终细胞核发生裂解。内皮发生坏死和再生性增殖以及肥大会引起血管郁积和闭塞。病毒颗粒能够在宿主细胞的胞浆内不断繁殖,且非常稳定。蓝舌病病毒具有较强的选择内皮细胞的特性,一般在口腔周围皮肤和蹄冠带的复层扁平上皮下的毛细血管内皮含有大量的病毒。通常来说,靶细胞内的病毒大量复制后,会快速经由血液循环遍布全身,导致大部分器官和组织内都存在一定数量的病毒。经过6~8天则病毒中和抗体滴度逐渐升高,此时就会导致机体体温升高,同时也开始出现初期的组织学病变。

2、流行病学

蓝舌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通常在春夏以及早秋时节容易发生,尤其是在过于潮湿的低洼地区,如分布有较多湖泊、河流、池塘等的地区。同其他大部分病毒性传染病一样,该病也具有周期性发生的特点,一般每间隔几年就会出现一次发病。对于首次发生该病的地区,具有较高的发病率(50%~75%)和死亡率(20%~50%),之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会明显降低。

该病主要经由伊蚊和库蠓叮咬进行传播,即使健康羊直接接触病羊也不会出现,但病毒能够经由胎盘导致胎儿被感染。绵羊非常容易感染该病.且任何品种、年龄和性别都能够感染,但哺乳羔羊由于体内具有一定水平的母源抗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抗该病。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羊和带毒绵羊,如牛、羚羊等其他动物感染病毒后通常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但能够呈隐性带毒,也是传播该病的重要传染源。

3、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病羊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一般可达到40.5 - 41.5℃,且能够呈现5~6天的稽留,流鼻涕、流涎,口唇发生水肿,且能够扩散至面颊和耳部,有时甚至蔓延至颈部、腹部,口腔黏膜存在瘀血而明显发绀,呈青紫色。经过数天,口腔黏膜发生糜烂或者形成溃疡,导致机体咀嚼、吞咽困难。鼻镜和鼻腔黏膜存在出血、糜烂。部分病羊还会具有蹄冠、蹄叶部发炎的症状,从而出现跛行。

病死羊的口腔、皮肤、蹄部、肌肉、心脏以及瘤胃会出现糜烂出血点,形成溃疡或者发生坏死。唇内侧、舌尖、舌侧、牙床以及舌面表皮发生脱落。口腔存在深红色的糜烂区,舌、硬腭、齿龈以及颊部黏膜发生水肿。真皮发生充血、水肿和出血。皮下组织发生充血以及胶样浸润。骨骼肌出现明显变性和坏死,肌间浸润有清亮的液体,外观如同胶样。肌肉发生出血,肌间浸润有浆液而呈胶胨样。肺脏大量充血,肺间质和肺泡明显水肿。脾脏稍有肿大,被膜下存在出血,淋巴结外观呈苍白色,并发生水肿。瘤胃存在暗红色区,表面上皮发生空泡变性和死亡。蹄冠和乳房等部位的上皮发生脱落,但不会出现水疱,如果蹄部发生蹄叶炎,往往会导致溃烂。症状严重时皮肤毛囊周围也发生出血,并形成湿疹。蹄冠出现红丝或者红色区域,深层发生充血、出血。心肌、心内外膜、泌尿道以及呼吸道黏膜存在小点状出血。

4、防控措施

免疫接种。目前预防该病主要使用灭活疫苗、弱毒疫苗和亚单位疫苗,其中比较常用的是弱毒疫苗。一般来说,羔羊能够经由母乳获得一定母源抗体,能够在3~6个月得到被动免疫,此时对其进行药浴即可,大于6月龄才能够接种疫苗。另外,由于妊娠母羊接种疫苗可能会导致胚胎发生早期死亡而引起流产,因此母羊接种疫苗要选择在配种前或者妊娠3个月之后才能够进行。

对症治疗。该病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措施。病羊要精心护理,增加营养。病羊可先使用清水、0. 1%的高锰酸钾液或者食醋对口腔进行冲洗,接着在糜烂面涂抹碘甘油、1%-2%明矾或者1%~3%硫酸铜,或者外用冰硼散进行治疗。病羊蹄部发生病变时,可先用3%来苏儿进行洗涤,接着再涂拭土霉素软膏、碘甘油或者木焦油凡士林(1:1),最后包扎绷带。

症状

潜伏期为3~8d病初体温升高达40.5~41.5℃,稽留5~6d表现厌食、委顿,落后于羊群。流涎,口唇水肿,蔓延到面部和耳部,甚至颈部、腹部。口腔黏膜充血,后发绀,呈青紫色。在发热几天后,口腔连同唇、齿龈、颊、舌黏膜糜烂,致使吞咽困难;随着病的发展,在溃疡损伤部位渗出血液,唾液呈红色,口腔发臭。鼻流炎性、黏性分泌物,鼻孔周围结痂,引起呼吸困难和鼾声。有时蹄冠、蹄叶发生炎症,触之敏感,呈不同程度的跛行,甚至膝行或卧地不动。病羊消瘦、衰弱,有的便秘或腹泻,有时下痢带血,早期有白细胞减少症。病程一般为6~14d,发病率30%~40%,病死率2%~3%,有时可高达90%。患病不死的经10~15d痊愈,6~8周后蹄部也恢复。怀孕4~8周的母羊遭受感染时,其分娩的羔羊中约有20%发育缺陷,如脑积水、小脑发育不足、回沟过多等。

山羊的症状与绵羊相似,但一般比较轻微。

牛通常缺乏症状。约有5%的病例可显示轻微症状,其临床表现与绵羊相同。

病原

蓝舌病病毒(Blue tonguevires)属于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环状病毒属(Orbivirus)。为一种双股RNA病毒,病毒基因组由10个分子质量大小不一的双股RNA片段组成。已知病毒有24个血清型,各型之间无交互免疫力。羊肾、胎牛肾、犊牛肾、小鼠肾原代细胞和继代细胞(BHK-21)都能培养增殖并产生蚀斑或细胞病变。也可用核酸探针进行鉴定。

流行病学

绵羊易感,不分品种、性别和年龄,以1岁左右的绵羊最易感,吃奶的羔羊有一定的抵抗力。牛和山羊的易感性较低,多为隐性感染。

病畜是本病的传染源。病愈绵羊血液能带毒达4个月之久,牛,这些带毒动物

也是传染源。本病主要通过库蠓传递,绵羊虱蝇(Melphagus

ovinus)也能机械传播本病。公牛感染后,其精液内带有病毒,可通过交配和人工授精传染给母牛。病毒也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

病的发生有严格的季节性,多发生在湿热的夏季和早秋,特别是池塘、河流较多的低洼地区。

病变

主要见于口腔、瘤胃、心、肌肉、皮肤和蹄部。口腔出现糜烂和深红色区,舌、齿龈、硬腭、颊黏膜和唇水肿。瘤胃有暗红色区,表面有空泡变性和坏死。真皮充血、出血和水肿。肌肉出血,肌纤维变性,有时肌间有浆液和胶冻样浸润。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道黏膜及心肌、心内外膜均有小点出血。严重病例,消化道黏膜有坏死和溃疡。脾脏通常肿大。肾和淋巴结轻度发炎和水肿,有时有蹄叶炎变化。

诊断

根据典型症状和病变可以作临床诊断。为了确诊可采取病料进行人工感染或通过鸡胚或乳鼠和乳仓鼠分离病毒。也可进行血清学诊断。血清学试验中,琼脂扩散试验、补体结合反应、免疫荧光抗体技术具有群特异性,可用于病的定性试验;中和试验具有型特异性,可用来区别蓝舌病病毒的血清型。也可采用DNA探针技术。

牛羊蓝舌病与口蹄疫、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恶性卡他热、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水疱性口炎、茨城病、牛瘟等有相似之处,应注意鉴别。

预防治疗

⑴蓝舌病病毒的多型性和在不同血清型之间无交互免疫性的特点,使免疫接种产生一定的困难。如需免疫接种,应先确定当地流行的病毒血清型,选用相应血清型的疫苗,才能获得满意的结果。弱毒疫苗接种后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病毒血症,同时对胎儿有影响,导致母羊流产。运用时应加以注意;

⑵严禁从有本病的国家、地区引进羊只;

⑶加强冷冻精液的管理,严禁用带毒精液进行人工授精;

⑷放牧时选用高地放牧,不在野外低湿地过夜,以减少感染机会;

⑸定期进行药浴、驱虫,控制和消灭本病的媒介昆虫;

⑹在新发生地区可进行紧急预防接种,并淘汰全部病羊。

治疗

用国浩羊肽乐配合刀豆素混合注射,一天一次,连用1--2天;对母羊已经怀孕的要每天按照治疗量注射两次;针对病程较长的羊,可以适当的配合抗生素一起分点注射。

对疑似的病羊加强护理,避免烈日、风吹、雨淋,给予易消化饲料。用消毒剂对患部进行冲洗,同时选用适当的抗菌药预防继发感染。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