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羊肠毒血症和蠕虫病混合感染的病原特征以及防治对策【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29|点击次数:

羊肠毒血症和蠕虫病混合感染的病原特征以及防治对策

入夏以来,某些绵羊及绒山羊群出现急性死亡病例,还有部分羊只呈现颌下水肿、头颈部水肿以及腹泻的症状。经过深入现场调查、症状观察、病理剖检、细菌学和寄生虫学检验等综合认 定系由羊肠毒血症、羊捻转血矛线虫、羊盖氏曲子宫绦虫混合感染所致。在采取紧急防治措施后,使群体得到了康复。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羊肠毒血症和蠕虫病混合感染的病原特征以及防治对策。

1、病原特征

肠毒血症是由产气荚膜梭菌(魏氏梭菌)主要是D型菌引起绵羊发生的一种急性传染病。首先,产气荚膜梭菌具有厌氧性,在畜体内和外界环境中能够形成芽孢,增加了菌体的抵抗力。其次,产气荚膜梭菌在自然环境中分布的很广,如土壤、污水、饲草、饲料、熟耕地、低洼草原、河套草地、沼泽地带该梭菌的存在更为普遍,成为最主要的传染来源。第三,在健康羊的肠道内有大量该梭菌的芽孢存在,并能形成特殊构造的荚膜,成为肠毒血症突然发生的内在因素。

寄生性蠕虫。当地羊群中于夏季呈最优势的蠕虫有二门四种:捻转血矛线虫、扩展莫尼茨绦虫、贝氏莫尼茨绦虫、曲子宫绦虫。病患及带虫牛、羊为传染来源,捻转血矛线虫寄生于牛、羊的真胃中,雌虫产生虫卵,随粪便排到外界,污染草原。一条雌虫每天排卵5000~10000个,在适宜温度(11~22℃)下,1~3周发育为感染性幼虫,被健康牛、羊吞食,在真胃内蜕皮,经21天发育为成虫。绦虫卵被中间宿主土壤螨吞食,在其腹腔内发育为似囊尾蚴,和带蚴体的螨被健康牛、羊吞食后遭到感染。

2、发病机理

肠毒血症。无论是羊自外界食入芽胞量的增加,还是体内芽孢的复活,都是以其消化系统抵抗力的下降为前提的。例如春秋发病,常与羊过食过水、过霜、青绿多汁饲草、精神等有关。而夏季发病则应和蠕虫过度感染寄生,致使其胃肠道黏膜受损,腺体分泌及消化吸收功能降低有关。加之当地养殖户习惯于早春给成羊接种梭菌疫苗,而到夏季免疫力减弱,当年羊无免疫力,也是构成发病的另一原因。

寄生性蠕虫。羊捻转血矛线虫的感染强度很高,有数千条至数万条,源自于该虫直接发育,虫体繁殖力强,外界高温条件适合虫卵发育。文献记载每条线虫日均吸血达0.015 mL,因为血液的大量损耗,引起病畜血液循环失调和营养障碍,肝脏受损,导致羊体贫血、水肿、衰弱、腹泻。羊肠道绦虫感染强度1~2条、3~4条不等。其致病在于由数百个节片组成的长大虫体,极易引起肠卡他、肠阻塞、肠破裂。

3、临诊症状

肠毒血症。羊突然发病,初期仅精神不安,后因腹痛而起卧不定,离群呆立,卧地或奔跑。病程短促,病羊很快陷于昏迷状态,倒地,四肢痉挛,头颈后弯曲,肌肉颤抖,磨牙,鼻流白沫,呼吸紧迫,排出黄褐色水样便。经3~4 h在昏迷中死亡。流行后期,病羊精神极度沉郁,运动障碍,排除带黏液或血的粪便,1~3天内死亡。

蠕虫病发病后,病羊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渐进性消瘦,体温正常。眼结膜、巩膜,口唇黏膜苍白,行走无力,放牧掉队。有的羊面部或颌下水肿,早晨明显,运动后常消失,严重的羊呈瘫痪状态。多数羊腹泻,排粥样粪便,肛门周围、后肢及尾部受到污染,巡查羊舍粪便可见有白色绦虫节片。

4、综合性诊断

死于肠毒血症的羊,腹部极其膨大,全身淋巴结肿大,切面呈黑褐色,心包、胸腔、腹腔有积液。心肌松软,心耳、心内外膜有出血点、斑。脾脏边缘有米粒大出血性梗死。肝脏肿大,呈灰褐半煮熟样,胆囊胀大,充满黑绿色胆汁,两侧肾脏软化如泥样。胃肠内积满气体和液体,真胃黏膜脱落,弥漫性出血,小肠有出血性溃疡,积有混血性的内容物。于真胃内查到大量的线虫,小肠内查到虫体,经鉴定分别为捻转血矛线虫、扩展莫尼茨绦虫、贝氏莫尼茨绦虫、曲子宫绦虫。

捻转血矛线虫呈毛线状,淡红色,雄虫长15~19 mm,雌虫长27~30 mm,本虫由于白色的生殖器官与红色的肠管环绕相间而得名,也称为捻转胃虫。绦虫是一类扁形、分节而呈长带状的蠕虫,分为头节、颈节、一般节片,成熟节片、孕卵节片。扩展莫尼茨绦虫、贝氏莫尼茨绦虫,体长1~4 m,最大宽度16~26 mm;曲子宫绦虫体长2 m,宽12 mm。

综合羊所表现的病性、症状、病变、虫体寄生状况等可以初步诊断为羊肠毒血症与蠕虫病的混合感染。

5、防治对策

紧急免疫。应用羊梭菌病多联灭活疫苗,按份用铝胶生理盐水(25%)稀释,每只羊皮下注射1 mL。对注苗后出现的病羊紧急应用牛羊(硫酸小檗碱)药液,配合肠炎康(恩诺沙星)液注射治疗,灌服黄芪多糖制剂和口服补液盐。

配合驱虫。全群羊投给丙硫苯咪唑,按10~15 mg/kg,如为片剂计量后投放于羊中,给少量常用水冲服,10天后进行第二次投药。隔1周再投给盐酸左旋咪唑片7.5 mg/kg。辅助清圈消毒,粪便堆积发酵。

羊肠毒血症

羊肠毒血症是魏氏梭菌(产气荚膜梭菌D型)在羊肠道内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所引起的绵羊急性传染病。该病以发病急,死亡快,死后肾脏多见软化为特征。又称软肾病、类快疫。

临床症状

病羊中等以上膘情,鼻腔流出黄色浓稠胶冻状鼻液,口腔流出带青草的唾液,僵尸一般,不臌气。

发病特点

发病以绵羊为多,山羊较少。通常为2-12月龄、膘情好的羊为主;经消化道而发生内源性感染。牧区以春夏之交抢青时和秋季牧草结籽后的一段时间发病为多。农区则多见于收割抢茬季节或食入大量富含蛋白质饲料时。多呈散发流行。

防治方法

春夏之际少抢青、抢茬、秋季避免吃过量结籽饲草;发病时搬圈至高燥地区。常发区定期注射羊厌气菌病三联苗或五联苗,大小羊只一律皮下或肌肉注射5毫升。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