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羊片形吸虫病的发病特点 羊片形吸虫病的防治方法【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29|点击次数:

羊片形吸虫病的发病特点 羊片形吸虫病的防治方法

羊肝片形吸虫病多呈慢性经过,可引起动物消瘦,发育障碍,生产力下降;急性感染时引起急性肝炎和胆管炎,并发全身性中毒和营养障碍,可引起幼畜和绵羊大批死亡,严重威胁养殖业的发展。本文主要从羊片形吸虫病的病原学特征、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以及临床诊断和综合防治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为生产中该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指导.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羊片形吸虫病的发病特点 羊片形吸虫病的防治方法。

1、病原

肝片形吸虫。成虫呈扁平叶状,长度为20~35 mm,宽度为5~13 mm。从宿主胆管内取出的鲜活虫体呈棕红色,经过固定变成灰白色。虫体体表存在大量小刺。虫体前端为头锥,呈圆锥状突起。头锥基部有所扩展变宽成为肩部,肩部后面又逐渐变窄。头锥的前端是口吸盘,肩部水平线中部是腹吸盘,腹吸盘前方是生殖孔开口。虫体的中后部分布有呈前后排列的两个分枝状的睾丸,腹吸盘后方的右侧分布有1个鹿角状分枝的卵巢,而卵模位于虫体中央,接近睾丸前方。子宫呈盘曲状,位于腹吸盘和卵模之间,里面含有大量黄褐色虫卵。卵黄腺分布于虫体两侧,是由大量褐色的小滤泡构成。虫卵呈黄褐色的椭圆形,长度为120~150 μm,宽度为70~80 μm,且前端比较狭窄,存在一个不明显的卵盖,后端比较钝圆。

大片形吸虫。成虫呈长叶状,长度为33~76 mm,宽度为5~12 mm。该虫与肝片吸虫的主要区别是虫体前端没有存在明显的头锥突起,也没有形成明显的肩部;虫体两侧边缘基本保持平行,且前后宽度没有存在明显差异,但虫体后端相对略微钝圆;具有较大的腹吸盘,且吸盘腔可逐渐向后延长而形成盲囊;肠管内侧存在较多分枝,且存在明显的小枝;睾丸具有较少的分枝,且长度机器所占的空间都较小。虫卵呈深黄色,长度为150~190 μm,宽度为75~90 μm。

2、发育过程

片形吸虫的发育可分为8个阶段,即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后尾蚴(童虫) 、成虫。肝片吸虫和大片吸虫在每个阶段的虫体基本具有相似的形态,又存在一定不同,但发育时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

成虫主要在羊肝胆管内寄生,并在该处产卵,虫卵随着胆汁进入肠道内,然后经由粪便排到体外。在外界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虫卵内的卵细胞会逐渐发育成熟,变成毛蚴,并从卵内孵出。根据外界不同温度,毛蚴能够生存6~36 h,但只在很短时间具有感染力,一般孵出后大约1 h就无法钻入中间宿主螺类的体内。毛蚴整个钻入螺类体内时,已经形成1个囊状的胞蚴。当胞蚴发育成熟后,就会转移到螺蛳肠周围的淋巴腺,此时已经在胞蚴体内有雷蚴处于发育阶段。经过一代雷蚴或母雷蚴、子雷蚴两代的发育,形成尾蚴,然后从螺体逸出,并在结囊时先在水面草叶等物体的表面附着,且尾部持续摆动,一般在5~15 min内尾部发生脱落,此时存在于体内的各种成囊细胞持续分泌出内含物,经过2~3天即可形成囊壁,也就是囊蚴。如果此时羊、牛或者其他动物食入污染有囊蚴的植物或者饮水,就会侵入到宿主消化道内,接着囊内存在的后尾蚴就会发生脱囊而使其逸出。后尾蚴主要在宿主小肠内发生脱囊,之后会主动穿过肠壁而进入腹腔,并经由肝表面钻入到肝实质,在其中持续6星期的移行,最后侵入到胆管中,经过4星期左右就会发育变为成虫。

3、临床症状

急性型。主要是肝实质内有童虫移行时发生,是由于短时间内发生严重感染而引起。发病初期,病羊表现出精神沉郁,体温明显升高,食欲不振或者彻底废绝,体质衰弱,容易疲劳,往往离群独自呆立,伴有腹胀,有时发生腹泻;肝区半浊音面积增大,按压后具有明显痛感;快速发生贫血,黏膜苍白;血液红细胞数量减少,血红蛋白水平下降。症状严重的病原,通常会在几天内就发生死亡。

慢性型。耐过的急性型病羊就会变成慢性型,主要是胆管内寄生有成虫引起。病羊体温可能略微升高,食欲略微下降,严重贫血,黏膜苍白,下颚、眼睑、腹下以及胸下发生水肿,之后体质渐进性消瘦。病羊由于身体新陈代谢发生紊乱,导致被毛粗乱且失去光泽,质地较脆,干枯易断,有些还会发生脱毛。交替发生便秘和下痢,往往不会发生黄疸,随着病程的延长症状逐渐加重,1~2个月后就会由于恶病质而发生死亡,或者持续到天气回暖,改善饲草后有所恢复。

4、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病羊可同时饲用针剂和片剂两种药物进行治疗。可先使用四氯化碳液体石腊注射液进行多点肌肉注射,每只用量为4 mL,之后再按每体重口服20 mg/kg丙硫咪哇片,间隔3天后再口服1次。另外,病羊还要采取对症治疗。如病羊必须采取舍饲,加强饲养管理,补充适量维生素C,采取补液强心,增加青绿多汁饲料的喂量,直到彻底病愈。

定期驱虫。预防改变的一个重要措施是进行驱虫,即羊场要有计划地对全群进行驱虫。羊群通常每年进行1次驱虫,适宜在秋末冬初时候进行。但对于曾经发生过该病的羊群,每年要进行3次驱虫,一般在大量虫体成熟前20~30天进行第1次驱虫,经过5个月进行第2次驱虫,再经过2.0~2.5个月进行第3次驱虫。

羊片形吸虫病也叫做肝蛭病,是比较常见且造成较重危害的一种寄生虫病。该病主要特征是发生慢性或者急性肝炎和胆管炎,症状严重时会伴有缺乏营养和全身中毒,并影响生长发育,导致羊毛及肉质量明显下降,大量肝脏被丢弃,甚至导致大量发生死亡,给养羊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必须加强防治。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