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 药材种植

甘肃省中药材价格大跌【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甘肃省中药材价格大跌

近年来,种植中药材已成为我省多地农民的致富路。3月18日,记者从省统计局了解到,去年,我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继续扩大。受近年药材价格不断上涨驱动,各地大力推动药材种植,鼓励农民种植中药材,最终造成部分药材产需失衡,供过于求,价格大幅下跌。

现状 中药材种植甘肃第一

甘肃作为全国中药材主产地之一,去年中药材种植面积380多万亩,位列全国第一,面积约占全国的20%,产量90多万吨。地产优势品种党参、当归、黄芪、板蓝根近五年的种植面积持续增长。

去年全国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中药材市场也呈现价格“跌跌不休”之势,甚至部分药材价格高台跳水,此轮下跌主要由三七、党参、当归等大宗家种品种价格大幅下跌触发,甚至部分品种价格不到高峰期的一半。记者了解到,三七价格最高达600元至700元/公斤,现在沦为120至150元/公斤;甘肃地产党参价格从2013年的90至100元/公斤,跌为10至20多元/公斤,当归从50多元/公斤,目前跌至20多元/公斤,黄芪由20多元/公斤跌至现在的10多元/公斤,甘草、柴胡价格相对平稳,略有降幅。这一年多,我省地产中药材大部分价格降幅都在20%以上,其中党参价格降幅最大,比同期下降70至80%。

原因 供大于求是导致价格下跌主因

“三年升,三年降,不升不降又三年”,这句话是很多从事中药材种植、加工的药农、药商挂在嘴边的口头禅,说的就是中药材价格的自然波动。

针对去年我省中药材价格下跌的现象,省统计部门展开了深入的调查与分析。该部门分析认为,市场供大于求是导致中药材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2009年至2012年,中草药经历了持续的价格上升期。这一轮持续的价格上涨,激发了药农前所未有的种植积极性,很多地方政府也热情高涨,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一些企业也把投资方向着眼于中药材,促使产量大幅增加。与此同时,很多地方政府及药农与市场信息不对等。我省中药材种植主要还是农户个体分散行为,由于缺乏市场经验,什么赚钱就种什么,一轰而上的种植行为导致要么过剩,要么短缺,造成市场行情剧烈波动。此外,游资投机行为也加剧了药材价格的上下波动。早几年出现的农产品爆炒暴跌现象,在中药材领域也开始“翻云覆雨”。2009年至2012年中药材价格迅速拉高,中药材已经不单是农产品,而是成为一种投资、投机工具,低进高出,人为囤货、炒作,控制中药材价格。

建议 掌握市场信息提升药材质量

辛辛苦苦种药材,却卖不上好价钱。针对这一问题,我省统计部门分析建议,首先当地政府应科学布局种植结构。中药材对生长环境要求高,所以在种植区域选择上要坚持因地制宜、立足特色,不能一味地在面积上做文章;在种类选择上坚持当地常年栽培的道地药材为主,科学合理搭配种植。对外来引进品种,一定要持谨慎态度,在经过2至3年试种,确信质量可靠、产量稳定、适合当地才能扩大种植,切忌盲目大面积推广。

同时,应积极掌握市场信息。药材受季节和生产周期等客观条件限制,市场反应较为迟缓,使药材种植与市场需求脱节。中药材的生产经营活动一旦脱离了市场信息,中药材种植极易产生盲目性,造成产量大起大落,价贱伤农,影响生产和市场供应。政府相关部门应给予积极引导和规范,及时发布市场供需信息,为中药材种植趋向提供相对科学的依据。

此外,还应大力提升药材质量。实施中药材规范化生产(GAP)基地建设,稳定中药材质量,使中药更加安全、可靠、有效。规范化中药材种植生产,是提高甘肃中药材竞争力的根本基础。“药材好,药才好”,对中药材种植而言,更意味着质量和安全。因此,中药材GAP的实施和产品认证,对于推动我省中药材种植业长远发展,提高我省农业产值,可持续地增加农民收入有着重要意义。

标签: 药材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