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 药材种植

野生刺苞菜的各种特征 刺苞菜的栽培技术【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0-08-29|点击次数:

野生刺苞菜的各种特征 刺苞菜的栽培技术

刺苞菜又名稳木、树头菜、刺老苞,属落叶乔木或亚乔木,高3~8米,主要分布于滇中南的楚雄、保山、德宏、普洱、临沧、丽江等地,野生刺苞菜分布在海拔1600~3000米的河谷、山坡、丛林中。刺苞菜营养丰富,药食兼用,在民间食用历史悠久。据《滇南本草》记载:“刺脑苞,又名刺老苞、鹊不宿。味苦、辛,性凉。入脾、肾二经。治风湿痛、胃痛、跌打损伤。”“树皮及根均有健胃、收敛、利尿等作用。”刺苞菜适应性强,易于栽培繁殖,可利用荒坡、林地种植,不占用农田,经济效益高,适合山区农民种植,具有一定的种植前景。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野生刺苞菜的各种特征 刺苞菜的栽培技术。

一、繁殖技术

1.种子育苗。每年9—10月,在刺苞菜中龄树上采收成熟的种子,晾干,储存。来年春季,选择地势平整、土层深厚、土壤结构良好的地块,整平、开沟、理墒,把种子均匀播于墒面,覆一层农肥拌混的细肥土,再覆盖农膜保温保湿。根据土壤湿度适时浇水,以促进发芽出苗。

2.扦插。冬、春或夏季,选择生长势强、枝条粗壮、无病虫害、芽眼好、直径2~4厘米的两年生枝条,剪成20~30厘米长的短枝插条,每个插条带芽眼3~8个。插条用农膜或蜡封顶。用0.1克生根粉兑水15公斤制成生根剂,浸泡插条基部20~30分钟,捞出晾干后进行扦插育苗。冬、春季扦插地面应覆盖农膜保温保湿,夏季扦插应搭棚遮阴。

3.分株。冬、春季,挖取带芽侧根,剪成15~20厘米长的根段,用0.1克生根粉兑水15~20公斤浸泡根部20分钟,种植于育苗床或直接栽植在大田,加强管理,即可长成植株。

二、栽培技术要点

1.种植密度。矮化密植栽培,行距2米、株距1~1.5米,每亩栽植3330~5000株;乔化种植,行距3米、株距2米,每亩栽植1650株。

2.挖种植塘。种植塘挖成长、宽、深均为1米的正方形,并用熟土、杂草回塘。

3.适时移栽。移栽时间为11—12月或翌年1—2月。移栽前,每亩施农家肥3000公斤、复合肥50公斤、磷肥50公斤,肥土充分拌匀后栽苗,移栽时摆好根系再回土并压紧塘土,栽后浇水1~2次。5—6月,结合除草,每亩施复合肥30公斤,可促进新梢健壮,提高刺苞菜产量。

4.打顶修剪。移栽后第二年春季,当植株长至1米高时打顶一次,促进侧芽萌发,以后每年打顶一次。

三、采收

移栽后2~3年即可采摘刺苞菜出售,5年达盛产期。每年3~4月,当刺苞菜长至15~20厘米、呈苞状时是采摘上市的最佳时期。采摘时每株留2~3个芽,保证后期陆续采收。

植物学特征:楤木,落叶灌木或乔木,高2—8米;茎干具皮刺,小枝被黄棕色绒毛。叶为2—3回羽状复叶,长40—90厘米;叶轴、羽片轴均被黄棕色绒毛,疏生刺或无刺,基部有小叶片1对,羽片有小叶5-11;小叶纸质或亚革质,卵形、阔卵形至长卵形,长5—11厘米或更长,宽3—8厘米,先端渐尖,基部近于狭圆而偏斜,边缘有锯齿,上面疏被糙伏毛,沿脉较密,下面被黄色或灰色短柔毛,沿脉较密,侧脉6—8对,在上面明显,下面隆起,网脉在两面略明显;小叶柄长1—3毫米,被短柔毛。伞形花序组成的大圆锥花序顶生,长30—60厘米,密被黄棕色至灰色短柔毛;苞片披针形,膜质,长4—10毫米,边缘被短柔毛,伞形花序具多花;小花梗长4—6毫米,被短柔毛;小苞片小、膜质,线状披针形,长3—4毫米;花白色,径约2—3毫米;萼5齿裂,无毛,长约1.5毫米;花瓣5,三角状卵形,长约1.5毫米;雄蕊5;子房5室,花柱5,分离或基部合生。果球形,径4—5毫米,黑色、具5棱。花期8—9月。果期11月。

云南楤木,有刺灌木或小乔木,高1.5—10米;全体被暗黄色长柔毛。叶为2—3回羽状复叶,长40—70厘米;叶轴和羽片轴均被暗黄棕色长柔毛,疏生刺,基部有1对小叶,每羽片有小叶5—9;小叶纸质至亚革质,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长7—18厘米,宽4—8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圆形至亚心形,边缘有疏离锯齿,两面被暗黄棕色长柔毛,沿脉上尤密,侧脉6—10对,上面明显,下面隆起;小叶柄长1—5毫米,被长柔毛。伞形花序组成的大圆锥花序顶生,长30—50厘米,被黄棕色长柔毛;伞形花序具花15—20朵;花梗长1—5厘米,被长柔毛;苞片狭披针形,长6—14毫米,被暗黄棕色长柔毛;小花梗长6—10毫米,被长柔毛;小苞片线状披针形,长4—毫米,被长柔毛;花小,绿白色,径4—5毫米;萼5齿,齿三角形卵状,长约1.5毫米,无毛;花瓣5,长约1.5毫米;雄蕊5;子房5室,花柱5,分离。果球形,径约4毫米,具5棱,黑色。花期6—8月。果期10月。

景东楤木,有刺灌木,高1—3米;小枝被黄棕色长伏毛和长刺毛,老则渐变稀疏。叶为2回羽状复叶,长25—35厘米;叶轴、羽片轴均被黄棕色绒毛,疏生小刺或无刺,基部有小叶1对,羽片有小叶7—9;小叶亚革质,椭圆形至长圆形,长2—7厘米,宽0.8—3.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近于无柄或有极短柄,边缘具疏细锯齿,上面密被红色硬毛,下面被黄色或灰色绒毛,侧脉5—6对,两面均微隆起,网脉在两面均明显。伞形花序排列成大圆锥花序,顶生,长15—25厘米,密被黄棕色短柔毛;苞片披针形,长6—10毫米,被短柔毛;伞形花序具多花;小花梗长5—8毫米,密被短柔毛;小苞片线状披针形,长约4毫米,花小,绿白色,径2—3毫米;萼5齿裂,卵状三角形,长约0.5毫米,无毛;花瓣5,卵状三角形,长约2毫米;雄蕊5,与花瓣近等长;子房5室,花柱5,分离。果球形,径约3毫米,具5棱。花期8月。果期10月。

生物学特性:适应性较强,耐寒、耐旱,喜肥沃而略偏酸性的土壤。在空气湿度30%—60%之间,阳光充足、温暖湿润的环境下生长更好。多生于海拔250—3300米的沟谷、阴坡、半阴坡的杂树林、阔叶林、阔叶混交林或次生林中。楤木生于海拔1600—3300米的沟谷、山坡灌丛或疏林中。分布于我国秦岭至河北以南各地,但广西、广东、安徽、台湾未发现;云南丽江、维西、德钦、贡山、福贡、碧江、昆明、篙明、富民、峨山、寻甸、盐津、镇雄、景东等地有分布;景东无量山、哀牢山多见。云南楤木生于海拔1000—2100米的沟谷、山坡疏林、灌丛中。分布于印度东北部;产云南南部西双版纳、普洱,西南部景东、凤庆、临沧、潞西。景东楤木生于海拔2400—2900米混交林或山坡灌丛中。产云南西南部景东、龙陵等地;1956年10月21日,邱炳云在海拔2900米的无量山磨刀河发现本种而定名。

营养成分:楤木营养丰富,氨基酸含量高。据测定,每100克嫩芽叶含天门冬氨酸3.08毫克、苏氨酸0.99毫克、丙氨酸1.2毫克、酪氨酸0.74毫克、苯丙氨酸0.94毫克、赖氨酸1.49毫克、组氨酸0.3毫克、粗氨酸1.4毫克、脯氨酸0.9毫克。此外还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纤维素、维生素等,其中,维生素A和维生素C的含量较为丰富。

化学成分:楤木茎皮及根皮含三萜皂甙、鞣质、胆碱、挥发油;还含齐墩果酸、刺囊酸、常春藤皂甙元、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马栗树皮素二甲酯。

根据戚欢阳、陈文豪等《楤木化学成分及抑菌活性研究》成果表明,从楤木树芽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山柰酚-7-α-L-鼠李糖苷、山柰酚-3,7-O-α-L-二鼠李糖苷、齐墩果酸、齐墩果酸-3-O-β-D-葡萄糖醛酸甲酯苷、常春藤皂苷元-3-O-β-D-葡萄糖醛酸甲酯苷、常春藤皂苷元-3-O-β-D-吡喃葡萄糖基(6→1)-O-β-D-吡喃葡萄糖苷、尿嘧啶、尿嘧啶苷、β-谷甾醇、β-胡萝卜苷。

食疗作用:楤木含楤木皂甙。皂甙是一类由糖和非糖部分组成的化合物。其主要化学成分是三萜烯糖甙甙类分子中的非糖部分,称为甙元。皂甙具有解热、镇静、镇痛、止咳、祛痛、祛风湿、抗菌消炎和强壮身体等作用。

楤木皂甙具有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机能,促进心肌收缩力,加强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理和药理功能。楤木皂甙可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缩短神经反射的潜伏期,加快神经冲动的传导,能加强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促使兴奋和抑制过程得到平衡,致使由紧张所造成的紊乱神经过程得到恢复。因此,能够防治气血两亏、心神不安所导致的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状。同时,楤木皂甙可抗疲劳,能够提高脑力劳动的思维活动和体力劳动的能力,可改善老年人的大脑功能,对缓解智力、记忆力衰退和改善思维迟钝有明显的功效。

楤木皂甙有强心作用,能收缩末梢血管,调节心脏功能,从而维持正常血压。具体来说,楤木皂甙是通过改善心肌营养代谢而使心脏功能得到改善。同时,能够增强造血机能,使血液中红细胞、血红蛋白和白细胞均有所增加。所以,楤木皂甙具有良好的促进心肌张力、兴奋神经和滋补强身等作用。

楤木皂甙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和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因而具有抗菌、抗肿瘤的功效。据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与天津医药科学研究所的科研证实,楤木皂甙之所以能够提高免疫功能,主要是齐墩果酸起了重要作用。

药用功效:楤木主治神经衰弱、风湿性关节炎、肝炎、慢性胃炎、胃痉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肾炎水肿、糖尿病及阳虚气弱、慢性病气虚无力、颅外伤后无力综合症、肾虚阳痿等症;还有降血压、降血糖及抗放射作用。

楤木树皮的韧皮部称楤木白皮,性温,味微咸;入肝、心、肾三经;具有祛风除湿、利尿消肿、活血止痛功效,主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肝炎、淋巴结肿大、肾炎水肿、糖尿病、白带、胃痛、风湿关节痛、腰腿痛等疾患。

《本草推陈》云:楤木的嫩叶入药,可治腹泻、痢疾;炖肉吃可治水肿。

楤木的根或根皮入药,性平,味辛;具有祛风湿、利小便、散瘀血、消肿毒功效,主治风湿关节痛、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急慢性肝炎、胃痛、淋浊、血崩、跌打损伤、瘰疬、痈痛、咳嗽、喘咳、蛇咬伤等症。

食用方法:刺苞菜食用部位为叶尚未展开的鲜嫩幼芽。嫩芽似香椿,清香、味微苦。3月至4月下旬采集。景东民间食谱主要有:刺苞菜煮鸡、刺苞菜炒腊肉、凉拌刺苞菜、刺苞菜煮豆米等,均美味可口,清香回味。食用前,先将嫩芽用沸水烫过,换清水浸泡片刻,捞出滤干水分,切段备用。可凉拌、作汤,与肉、蛋等混合炒食。凉拌楤木芽具有滋阴润燥、补中益气的功效,宜于体倦、乏力、虚劳咳嗽、咽痛、下痢、营养不良等人食用。与火腿肉、蚕豆米同煮,食味更佳。刺苞菜含有多种维生索及皂甙,具有良好的药食兼用保健效果,常吃能活血舒筋、健胃消食、清热利尿、强身健体。

食用禁忌:刺苞菜具有活血功效,孕妇忌食。

标签: 药材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