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 药材种植

药材好种植吗(农残超标、药效差、连作障碍—困难扎堆,中药材种植真的可行吗?)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3-12-11|点击次数:
农残超标、药效差、连作障碍—困难扎堆,中药材种植真的可行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药材规范化生产与规范化基地建设存在诸多问题:

(一)中药材GAP的推进尚需要进一步强化

中药材GAP制定的目的是规范中药材生产,保证中药材质量,促进中药标准化、现代化。在GAP实施过程中,不论制度、SOP、标准及记录的设计都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避免华而不实,脱离实际。

据统计,栽培的300余种中药材基地目前只有四分之一通过GAP认证,地区主要集中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如陕西、甘肃、河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新疆等地。品种和区域的分布还很有限,亟需进一步大力推进。

我国中药材栽培历史悠久,但在历史上一直是小农经济,由农户零散栽培。近些年,由于企业或农场的参与,中药材生产不论在品种、数量还是规模方面都有很大提高,不少中药材出现成片大面积栽培,为规范化生产打下基础。但中药材生产多在山区和欠发达地区,生产基地基础设施薄弱,基地产品订单率低,或者即使在丘陵或平原地带,由于中药材通常是多年生的,为了避免中药材与粮食争夺土地资源,中药材也多栽培在山坡或贫瘠的土地上,小规模分散经营占主体地位,为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由于需求不断增加造成的供不应求,加上社会游资炒作,近年来中药材价格成倍甚至几十倍的增长。但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生产成本大幅上升,造成农业生产成本逐年提高,中药材栽培和其他农作物一样,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的问题长期存在。因此,人们更愿意去买卖药材而不是生产药材,企业也觉得在中药材生产投入上入不敷出,短期利益不显著。所以,虽然一些企业也意识到如果不从源头控制中药材生产和供应,会为企业的长远发展留下隐患,但短时间内多数企业投资中药栽培的动力仍显不足。

(二)优良品种选育基础有待加强

多数中药材栽培历史较短,优良品种选育的基础薄弱。栽培药材300余种,绝大部分药材没有推广应用的育成品种,即使是目前生产中比较公认的中药材品种,如人参的大马牙、二马牙等,地黄的金状元、小黑英等,这些品种的稳定性远没有达到农作物品种的水平。农作物在数千年大面积的栽培历史中,根据人们对产品的不同需求,不断地优选和纯化农作物的品种,目前全世界大宗常用农作物的品种品系多种多样,种质资源材料极其丰富,为农作物通过杂交育材栽培中缺少品种选育和纯化的基础,而中药材栽培中缺少品种选育和纯化的基础,材料基础极差。同时,农作物品种在栽培实践中,不断地根据作物产量及农作物对不同产地的生态适宜性选择具有良好生态适宜性的地方品种;相反中药材生态生物学基础较差,且栽培范围通常局限在特定区域,品种的地域选择性至今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再有,农作物多数是当年结种,有些甚至1年可以完成数个生命周期;而多数中药材是多年生,不少中药材在栽培2~3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获得一批种子,其品种优化所需时间比“一年一季”或“一年多季”的农作物要长得多。综上种种,中药材品种选育任重道远。由于生产的区域性和道地性,每种药材需3~5个优良品种才能覆盖生产;新品种使用5~8代后一般就需要更新。上述因素决定了中药材新品种选育工作需要全国力量的参与,更需要国家长期、持续、稳定的投入和支持。

通过国家和地方项目资金的支持,以及企业建设中药材GAP基地的需要,在选育的中药材数量和质量、选育的技术水平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成绩,较大程度促进了中药材的良种化进程。但相对于极薄弱的中药材良种选育基础,以及数量众多,已达300余种种植养殖中药材,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均显得极为有限,特别是缺乏一支稳定开展中药材良种选育的研究队伍,以及相对稳定的资金支持。因此整体而言新品种在中药材产量提高、质量改善的应有作用远没有发挥,在药材生产上大规模推广应用优良品种的中药材不足栽培养殖药材种类的5%,制约了药材生产和质量的稳定和优质。中药材良种仍是落后的自繁自用模式。中药材品种选育研究尚停留在种质资源评价的初级“选”阶段,育种手段和方法落后;新品种选育体系、评价体系、繁育体系没有建立;能有效降低农药残留问题的“中药材抗病、抗虫育种”研究基本还没有进展。大多数人工栽培的中药材没有进行系统的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整理、保存和评价工作,缺乏遗传育种学各项遗传参数、生长发育规律、种子特征、药材质量药效与栽培因素的关系等基础数据的积累。为此迫切需要以“选择育种”为主要育种手段,以培育常规品种为主。

(三)栽培技术不成熟导致生产过程风险较大

相对于大农业而言,中药材栽培技术总体比较落后,中药材生产的全过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科技问题。GAP生产中,因改变了传统小农经济的耕作模式,加上GAP本身对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都有更高要求,因此,中药材GAP生产对科技水平的要求更高。规模化是中药材GAP的重要条件,而栽培技术不成熟的中药材很难实现规模化,其规范化生产的难度就更大。研究基础差导致很多不同中药材生产过程中的不同环节出现的问题不同,栽培中常见的技术问题主要有:由于对一些药材的生物生态学基础了解不够,加上一些中药材对生境要求严格,导致部分中药材的人工栽培尚未完全成功;一些中药材生长周期太长造成成本和风险太大,一些栽培难度大的中药材只能进行人工繁育且移栽成活率较低,给GAP的实施带来风险,如重楼、羌活、贝母、黄连、雪莲、猪苓、金线莲等;对发病规律不了解,导致无法有针对性地进行病虫害的有效防治,尤其是不少中药材GAP基地会选择大面积成片栽培的生产方式,这种方式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病虫害防治压力更加突出。另外,目前综合防治措施还不成熟,有些基地对化学防治还很依赖,导致药材中农药残留超标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对水肥特性不了解导致测土施肥、精细灌溉无法开展;一些药材在采收及产地加工等环节也存在较大技术障碍,如金银花、红花等短期内大量成熟的药材,因不能及时采收错过最佳采收期,或因不能及时有效干燥导致品种下降等。由于生产中的很多具体技术环节缺少优化和依据,无疑增加了生产中的困难和挑战,导致生产成本增高。

(四)药材农残超标及病虫害防治依然是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的薄弱环节

随着我国栽培药材种类、数量和面积的增加,生产中病虫害的危害逐年加重,已经成为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的重点和难点,目前中药材病虫害的防治仍然以化学农药为主,不合理用药造成中药材中农药残留超标现象普遍,不仅严重影响我国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农药的大量使用也导致水质和土壤污染、病原菌及害虫的抗药性增加等一系列问题,而由此引起的中药安全问题也已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目前中药材生产病虫害防治主要依赖化学防治,但在中药材上登记的合法使用农药极少,相关研究薄弱,加强合法化农药的登记工作迫在眉睫;中药材病虫害发生相关基础生物学研究薄弱,导致防治盲目、效率低、成本高、污染重;花果类药材农残、重金属超标问题突出,缺乏安全有效的绿色防控技术和产品支持;专业人才严重缺乏,药材生产者普遍缺乏病虫害防治相关知识。

(五)土壤微生态恶化及连作障碍制约了中药材GAP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土壤是中药材生长的基质,一旦土壤微生态恶化,会造成中药材生长发育不良、病虫害泛滥,品质和产量均大幅度下降。药用植物多为宿根植物,生长周期多为2年或更长。这与生长周期短的作物不同,土壤微生态恶化不仅表现为连作障碍,还表现为随栽培年龄增加出现的一系列土壤环境问题,如土壤理化性质恶化,肥力降低,有毒物质积累,有机质分解缓慢,有益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减少,病虫害泛滥等。生产实践中发现,连作障碍是药用植物栽培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根和根茎类药材占药用植物的70%,而绝大多数根和根茎类药材“忌”连作。近年来,随着中药材栽培品种的增加和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以及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的推行,栽培中药材连作障碍的危害日益突出,连作障碍成为不少GAP基地建设的瓶颈,严重影响了中药材的可持续生产。

素材来源:《中药现代化二十年》,2016

标签: 药材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