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 药材种植

田七的种植效益(三七药材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加速推进)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3-12-26|点击次数:
三七药材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加速推进

图为崔秀明(左一)在三七种植基地。(资料照片)

在我国加快推进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道地药材的产业价值日益凸显。三七是我国重要的道地药材,享有“参中之王”等美誉,对血液、心脑血管等疾病防治均有确切效用。三七不仅在云南生物医药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对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如何进一步挖掘三七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经济参考报》记者日前专访全国著名三七专家、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昆明综合试验站站长崔秀明和他所带领的云南省三七研究与开发创新团队了解到,近年来三七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加速推进,生态化种植、机械化生产、标准化质量控制以及药食同步开发是必经之路,但仍面临优良新品种缺乏、新产品开发滞后等难题。

全产业链价值有待挖潜

三七为传统名贵中药材,享有“参中之王”“金不换”等美誉,对血液、心脑血管、神经、免疫、代谢等系统相关疾病防治均有确切效用。三七粉、冻干三七、三七片、复方丹参片、血塞通滴丸、血塞通软胶囊、云南白药、沈阳红药、片仔癀、三七血伤宁胶囊、三七总皂苷肠溶微丸、三七分散片等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已经成为守护国人健康的重要药物。

崔秀明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三七是云南省最具特色、最具优势、最具发展潜力的生物资源之一,也是基础扎实、资源丰厚、市场广阔的产业。三七在云南生物医药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中药材大品种。未来三七的全产业链价值仍然有待深入挖掘。生态化种植、机械化生产、标准化质量控制以及药食同步开发,是三七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早在400年前,云南人就已开始人工种植三七。经过长期发展,现已形成种植、加工、销售、流通完整的三七产业体系。特别是,作为道地产区的文山州长期以来把以三七为重点的中医药产业列为地方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进行培育和发展。据文山州政府网站公布的数据,2020年,文山州三七中医药产业实现综合产值220亿元。文山将围绕打造千亿级产业发展目标和世界“三七之都”发展定位,全力发展三七产业。

另据云南省三七研究与开发创新团队提供的数据,三七中药制剂品种达460余个,生产批准文号3600多个,涉及全国中药生产企业1320多家,覆盖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从云南省来看,全省以三七为原料的中成药制剂69个,拥有国药准字批号303个,涉及生产企业67家,形成了云南白药系列、血塞通系列等大品种。通过相关大品种销售,形成一批支撑三七产业发展的骨干企业,如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昆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昆明华润圣火药业有限公司、云南三七科技有限公司、云南植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盘龙云海药业有限公司、云南文山七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截至目前,三七保健食品种类达285种,生产批准文号285个,涉及生产企业230余家。2020年,云南省三七种植面积达40万亩,产量为3600万公斤,总产值已达到1000亿元。

云南省三七研究与开发创新团队的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杨野教授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未来应产学研相结合推动三七全产业链发展。他举例说,三七与丹参和山楂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后服用,具有非常好的降“三高”功效,但长期以来一直作为院内制剂使用,限制了消费人群,制约了产业发展。针对这一问题,课题组投入大量资金和科研力量,展开了该组方的保健食品研究,目前已获得了较好结果,有望在明年拿到保健品批文,届时就可以在工厂大规模生产。

杨野还介绍说,三七汽锅鸡是有名的云南地方特色食品,虽然食用体验和药膳功效均较佳,但由于其制作器具和工艺较为复杂,限制了在云南省外的消费。针对该问题,课题组研制了三七汽锅鸡的加工工艺,使口感和药效在批量生产的条件下得以保证,课题组还证明了其补血和促进产妇产后子宫复旧的功效。该项研究不但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而且还推动了三七的文化传播与传承。

科研创新赋能三七产业

崔秀明介绍说,三七研究与开发利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云南省大力支持三七的科研工作,依托昆明理工大学支持建立了云南省三七研究与开发创新团队、云南省三七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崔秀明作为团队和实验室的负责人,带领团队的8名老师和80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致力于这一事业。

11月1日,农业农村部公布了《2020-2021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评审结果,“中药大品种三七栽培及产地加工关键技术与应用示范”荣获科学研究类成果二等奖。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是农业农村部、科技部批准设立的面向全国农业行业唯一的综合性农业科技奖,主要奖励为我国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

作为该研究成果的第一完成人,杨野向记者介绍,这是云南省中药材产业首次获得该奖项,这一奖项对于三七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开展了三七规范化栽培、产地加工、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及标准体系构建等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科技成果:一是制定了国际、国家及行业等33项三七产业标准,为三七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依据;二是创建了三七规范化栽培技术体系;三是建立了三七产地加工技术体系,发明了三七药材快速干燥技术及配套设备,开发了三七加工过程中去除重金属和农残技术,研制了三七超细粉、熟三七粉、冻干三七等新型饮片。

杨野表示,近三年,通过上述规范化栽培技术的实施和三七超细粉、熟三七粉、冻干三七等新型饮片销售,为云南省三七产业新增销售额累计24亿元,新增利润累计14.5亿元,新增税收4.8亿元;培养硕士、博士100余名。成果在带动边疆贫困地区农户脱贫致富、产业发展等方面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产业可持续发展瓶颈有待突破

崔秀明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在种植、加工、流通以及品牌建设等环节,三七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少优质种质资源,当前育成的三七种子缺乏“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等种子必须具备的基本特征,能够进行商品化种植的三七种子无法满足生产需求,面临优良新品种缺乏的难题。二是缺少产业数据,无法根据三七药材产量对种植规模进行科学指导和预警,导致种植端无序扩张,造成价格下跌,不但损害了药农利益,也给药材质量保障造成极大压力。三是药农科学施用农药和肥料的意识淡薄,技术相对落后,为药材质量安全带来隐患。四是各个产地的三七加工标准化程度不一,导致药材质量各异,对临床用药产生不利影响。五是产品仍较单一、新产品开发滞后、同质化问题突出、深加工不够、产业链延伸短,导致市场端经济效益难以实现最大化,产业发展整体呈现“散、小、弱”的特点,表现为现有企业实力不足、同业竞争降低利润空间。六是智能化、智慧化工厂建设进程缓慢。七是随着“互联网+”与产业的融合与普及,电商企业及网上销售等新业态、新模式的兴起,虽然带来了销售的剧增,但也出现假冒伪劣、掺杂掺假等问题,导致三七的品牌信任度受损。八是品牌影响力仍有待提高,需要培育更多龙头企业,开发更多“拳头产品”。

对此,未来应从哪些方面着力推动三七产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崔秀明建议从如下八个方面发力。

一是实施产品质量保障工程,建立贯穿全产业链的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二是建立以绿色生态为特征的现代栽培技术体系和以自动化、智能化为主的产地加工体系。三是系统开展三七病虫害发病机理及防治技术、农药残留、重金属检测与阻控技术研究,增强药农科学用药能力。四是加强三七精深开发,提升综合开发利用,包括保健食品、日用品的研究开发;鼓励药物、提取物、饮片、化妆品等新产品和新剂型的二次开发等。五是系统阐明三七临床应用的科学性、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三七作为国家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一级预防药物提供科学依据。六是建立国家级三七研究开发平台,培养专业人才队伍。加强基础研究和产业开发之间的有机衔接,从产业技术源头上强化技术创新体系布局,提高持续创新能力。七是培育龙头企业,推动品牌化发展。八是增强科普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三七文化和经济价值的认知度。

作者:□记者 曾德金 北京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报

标签: 药材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