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雁养殖技术(张应龙 治尽荒沙始到金)
来源:【绿色中国】
“山高尽秃头,滩地无树林。黄沙滚滚流,十耕九不收。”在位于毛乌素沙地东南缘的陕西省神木市,栽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孩子还难。毛乌素沙地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历史上,这里曾是以“水草肥美,牛羊塞道”著称的塞上明珠。自唐代起至明清,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与气候变迁,毛乌素地区逐渐变成茫茫大漠,当地生态遭受严重破坏。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毛乌素沙地的生态恶化趋势已被彻底扭转,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这期间,涌现出了一大批治沙先进典型和英雄人物,全国绿化劳动模范、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张应龙就是其中之一。
在众多的治沙劳模中,张应龙参与治沙的时间最晚,但治沙面积最大、方法更科学、效果更突出。从2003年承包治沙起,他目前已完成治沙面积42.8万亩,实际管护面积50余万亩,是其他人治沙面积的1.7倍至4倍。在栽培技术上,他的苗木成活率达到85%以上,补栽后可超过90%。张应龙用18年的艰苦努力,依托科技进步,创新治沙模式,从老一辈治沙人单纯的“防沙治沙”模式转变为目前的“治沙用沙”模式,走出了一条科学和谐可持续治沙新途径。
将身家性命交给大漠
春天的毛乌素沙地很少降雨,但今年不仅降雨了,而且是大雨。当电闪雷鸣后,豆大的雨珠一连串地猛砸下来,落在彩钢棚的屋顶上叮当作响时,张应龙特别高兴。也许只有久居大漠的人才能领悟一场春雨的珍贵。
“过去下场雨,我要杀一只羊庆祝。”张应龙说。59岁的张应龙是土生土长的陕西神木人。从2003年开始,他用了18年时间让42.8万亩荒漠变成了森林、牧场和农田,成为当地的治沙英雄,也成为了全国劳模。
一位采访了多位治沙英雄的记者认为,张应龙给人的感受大不一样。他戴着眼镜,文质彬彬,谈吐间尽显儒雅风度,不时提及国际环保动态、治沙科研成果、沙生植物开发等话题。这或缘于他曾读过大学、当过公职人员,又做了多年外企高管的人生经历。
张应龙的治沙事业始于对村民的一个承诺。
治沙前,他在北京的一家外企做高管。那个时候的他,穿着定制西装,踏着进口皮鞋,手提大哥大,走到哪里都得意洋洋。2002年的一次偶然机会,他和朋友们来到了位于毛乌素沙地秃尾河源头各丑沟村。这里是神木的重要水源区,也是榆林市天鹅和白鹭等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如此重要的地域,他觉得应该加以保护。于是他以个人名义承包了秃尾河源头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约10公里的42.8万亩荒沙地。留下了50万元钱给几个朋友,让他们开始在这里造林治沙,保护水源,保护野生动物。
未料想,50万元投到这片沙漠中,有如杯水车薪,看不出有任何变化。朋友们告诉他,留的钱花光了,他们支持不下去了,要么他回来自己干,要么放弃这件看不见希望的事情。“不要因为路远而踌躇,只要去,就必到达。”正是有着这样的执着信念,张应龙辞掉了年薪20多万元的外企高管工作,毅然返乡,从一个打工白领,变成了一个地道的治沙“农民”。
很快他就把多年积蓄的100多万元花光,于是又把父亲留下的在神木街上的6间门面房变卖了100多万元,用于治沙造林。至此,张应龙已经投入治沙资金250多万元,他也从一个事业有成,小有资产的成功人士,变得一贫如洗,连吃饭、抽烟都要靠亲友资助,最窘迫时他口袋里只剩下50元钱。就是在如此的窘境下,张应龙还是一根筋似的,扎在沙漠里不回头。“狂风能卷起戈壁上的沙土,却不能拔掉雪山上的一棵草;一个人的志气像根深深扎在心里,就不会随风飘摇。”正是矢志改变家乡的生态环境,造福后人的理想深深地扎在了张应龙的心里,才使他义无反顾,不顾一切的把自己“扔”在沙漠里。
18年来,他为造林治沙已投入个人资金500多万元。家里人曾认为他精神上出了毛病,朋友们也多次劝他放弃治沙,有的甚至表示愿替他弥补在治沙上支出的所有费用。但张应龙坚信自己起初的抉择虽然有点盲目,但方向是正确的。因为治沙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大事,自己的抉择虽将个人得失抛弃一边,但其结果惠及后代,路子对了最终会得到大家的认可、理解与支持,治沙事业一定能够成功。
△张应龙在关注森林活动20周年总结表彰活动中领奖
科学治沙才能成功
治沙并不是一件容易事。虽然西北汉子的性格倔强而执拗,但不到一年张应龙就被沙漠折磨得狼狈 不堪。
“其实不是我改变了沙漠,是沙漠教育了我。”18年间,张应龙失败过、孤独过、绝望过,但看着自己承包的沙地逐年变绿,他感慨道:“我从树身上看到了,一棵树都能在沙漠里顽强生长,积极向上地生存,难道我自己就不如一棵树,就不能在困境中坚持下去?”
“我最初很郁闷,很失望,但我要为我的承诺负责,我要坚持下来。”张应龙说。经历几番挫折后,他明白了一个道理:想要治沙,靠哥们义气是干不成的,要靠科学。
18年的治沙造林经历,使张应龙从林业外行逐步成长为治沙专家。从最开始的防沙治沙,到护沙用沙,再到现在的生态循环利用发展阶段,他自己也逐渐琢磨出一些治沙的门道。“名为治沙,其实我们是在跟风打交道。要根据风向,合理治沙。只要把风治好了,沙子也就能治住了。”张应龙介绍,传统固沙手段是用柴草、粘土、树枝、卵石等物料铺在沙面上,做成障蔽物,保护表面的沙土不被风吹跑。他在此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改良,网格的中间是凹下去的,慢慢沙子就堵住了风的通路。“我搭障蔽时,讲究不堵要疏,降低地表风速后,就能让沙丘逐渐变缓。”
固定住沙子以后,张应龙就开始种植沙棘等灌木,灌木主干较矮,常在基部发出多个枝干,呈丛生状态,可以让沙地的植被状况更加稳定。然后,再栽乔木。2006年,随着国家林业政策的不断完善和三北工程的持续推进,张应龙开始在基地推广混交林种植模式,从而确保基地生物的多样性。“种树要循序渐进,随水种树,不能死板教条,比如每年秋天,雨季来临,也就是我们种树的最好时机。”
目前,张应龙根据区域春雨少、秋雨多的特点,实行一年三季造林:春季搭障蔽、栽紫穗槐铺底,雨季栽植樟子松,秋季栽植长柄扁桃等主打树种,形成一套用水省、成活率高的造林新模式,治理区域的生态环境大为改观,植被覆盖率由最初的3%提高到70%左右,野生动植物种群逐年增加,水源涵养能力逐渐提高。
“现在治沙造林就要把它当做一个生态系统恢复。要保证沙地的可持续治理,既不能再度破坏生态,还要让它产生一些经济效益,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循环发展。”受德国近自然林业理念的影响,张应龙在自己的基地尝试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对沙漠治理开始采取‘种九留一’模式,即九分固沙绿化,一分保持沙地原貌。“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治沙造林,还要把土壤、水、温度、微生物,甚至当地的老百姓等诸多因素都要考虑到这个生态系统范围内。”
为了推动当地生态产业持续发展,张应龙还不断引进品种与技术。他引进了酿酒葡萄12个品种,利用春季小拱棚延长生长期技术和冬季小拱棚棉被保温(湿)技术,解决了榆林葡萄种植生长期不够和冬季保温两大难题;从日本引进三个微生物菌种,利用人畜粪便、餐饮垃圾、污水处理厂黑泥、植物秸秆生产有机环保固体基肥和液体肥料,解决沙地土壤肥力与可持续有机土壤利用等面源污染问题。“通过科研活动,让我意识到该怎么发展,只有生态变好了,我才能更好的发展经济,进而再反哺生态。”张应龙说。
△樟子松
治沙也致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防沙治沙到护沙用沙,以张应龙为代表的新一代榆林人在沙漠中艰难探索,将治沙与致富结合,书写着我国西北荒漠地区科技治沙的新篇章。
18年来,张应龙通过治沙与当地农民合作,发展林业苗木育苗基地,引进树莓、花楸、酿酒葡萄、食用菌种植及林下鸸鹋、绵羊生态养殖,让周边村民在家门口务工增收。如今,满眼青翠的人工林覆盖了曾经的荒漠,各丑沟群众的生活环境改善了,“钱袋子”也鼓起来了。
2004年,张应龙在和当地农民吃饭时,一位放羊老农说,沙地里有一种叫“老不死”的植物,怎么也死不了。随后,他就带着这个植物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请教,几番验证,才确定它的学名叫“长柄扁桃”。
这种扁桃的侧根可达40米,不仅寿命长、适合在沙地生长,而且果实还是油料作物,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了解到这个信息后,张应龙开始动心思了。他先是找中国林科院帮忙培育合适的品种,又与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的专家取得联系。一边大胆探索,一边虚心求证,张应龙逐渐从门外汉成为长柄扁桃的种植专家,还出了书。
“沙漠里种树,存活都困难,想要开花结果,那就是难上加难。”张应龙说,长柄扁桃的诸多特性,让他看到了希望。如今,扁桃林已初具规模。
这种变化,当地村民感受最深。“以前这里全是沙子,风沙大了,一晚上过去,开门都得靠铁锹,新修的土路也被吹没了。”村民王占林说。张应龙带领他们经过18年的努力,使这里的环境得到彻底改善。
治沙还创造了很多就业岗位,基地每年给村民的劳务开支就达200多万元。原先这里的牧民,现在成了治沙基地的工人,有的在种植各类作物,有的在肥料厂上班,有的跑运输。附近村的刘大姐说,她们每年农闲的时候就来这里干活,每天工资160元,一年干上三四个月,年增收就能过万元。
有了多年的治沙经验后,张应龙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念:治沙要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坚持科学治沙,才能走得长远。早在2004年,张应龙发起成立了神木县生态保护建设协会。18年来,协会先后与中科院、中国林科院等20多家科研单位开展合作。张应龙的治沙科学理念也逐渐成型。
在林种搭配上,确定以灌木为主,以乡土树种为主,实行“灌草乔”相结合的方针,推广种植长柄扁桃、蒙古扁桃、沙枣、文冠果等木本油料树种,为建设生物质能源基地开发沙产业打基础。2008年,与西北大学合作正式成立“荒漠治理与沙漠经济植物研究所”,进行治沙和沙产业开发的长期研究。尤其是长柄扁桃开发利用研究方面的重大成果,已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随着治沙基地逐渐发展壮大,除了长柄扁桃外,张应龙的团队还建有鸸鹋、欧洲雁养殖基地和葡萄、枸杞、水稻等种植基地。每年清明节后,整个治沙基地就开始忙碌,参加义务植树的人也会纷至沓来,让这里再也不见茫茫沙漠的孤寂景象。
40多年来,三北工程在榆林累计投入资金6.4亿多元,实施营造林2170.03万亩,使榆林的林木保存面积由解放初的60万亩增加到2360万亩,林木覆盖率由0.9%提高到36%,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而张应龙正是这一切的亲历者、见证者和书写者。望着曾经黄沙漫天、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被自己一点一点地改变成满目绿色的海洋,张应龙欣慰地表示:“也正是因为自己赶上改革开放的好时机,国家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林业建设,我才能在防沙造林这条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焦点人物小档案:
张应龙,我国防沙治沙代表性人物之一。他像沙漠中的一棵灌木,舍弃伟岸的树干,用宽广的树根紧紧扎入大地,把郁郁葱葱的绿色洒向大地,无怨无悔。
张应龙多次被评为榆林市、神木县先进林业工作者、先进科技工作者。先后获得“陕西省防沙治沙先进个人”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突出贡献者”“全国绿化劳动模范”“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等荣誉称号。(文/耿国彪 杜扶阳 《绿色中国》2022.6A)
本文来自【绿色中国】,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
相关推荐
热门排行
- 1柯尔鸭是什么鸭子?2021年养柯尔鸭赚钱吗?
- 2养殖业什么最赚钱农村项目,这6个养殖项目,想农村创业的可以试试
- 3马的繁殖技术
- 4野鸡晚上在哪里?几个捕捉野鸡的小技巧_库百科山鸡养殖
- 5竹鼠种类图片大全_库百科竹鼠养殖
- 6梅花鹿的发情鉴定与配种方法_库百科梅花鹿养殖
- 7水貂皮和貂皮的区别_库百科水貂知识_库百科水貂
- 8鸭子要下蛋的前期反应 新鸭下蛋前的征兆
- 9地锦草的功效与作用:地锦草治糖尿病是真的吗?
- 10常见蜗牛种类大全 蜗牛的种类大概有多少
- 11野鸭子是国家保护动物吗_库百科养鸭
- 12水貂好还是貂好_库百科水貂资讯_库百科水貂
- 132021年最新20张大合集来了,看有没有你认识的?
- 14观赏鱼烂尾烂鳍烂鳞用什么药?
- 1510万元刚需,蓝电E5荣耀版与启源Q05,谁更贴近你的出行需求?
最新文章
- 美女用嘴吃饭(爱豆的自律?IU自曝吃东西每口咬150下,被医生要求减少咀嚼次数)
- 重生之完美女神txt(重生16岁送女神一箱香蕉皮)
- 美女发的福利(佳丽3000美女合集深夜送福利性感养眼女人实在太美了)
- 竟(当俄罗斯极品美女,批发式爱上中国男人)
- 盛夏之美女(盛夏外拍美女人像一组)
- 美女苏红(“炮姐”周苏红:一婚照顾瘫痪丈夫,34岁再嫁富商,她如今怎样?)
- 即墨美女多(青岛上演比基尼热辣泳装秀 40名佳丽秀身材)
- 美女骚动得图片大全(What?许昌这五个美女一起搞事情躁动整个朋友圈)
- 冬妹美女(aespa柳智敏穿白衣身姿挺拔,冬妹咬手指,宁艺卓黑蝴蝶惊艳)
- 带冉的美女(为鲁能绝杀扳平激动落泪的美少女冉妹儿(图集))
- 美女的桃花洞(《显正街记忆》大屋灯暖——做土枪 · 探八仙洞)
- 黄金美美女(各领风骚的年代:香港电影黄金年代十大美女)
- 性感热舞(古力娜扎房车里放飞自我,穿针织毛衣牛仔裤热舞,苗条身段太出挑)
- 找盐城美女(江苏盛产美女来自江苏的20位女星,个个如花似玉,楚楚动人)
- 美女进海底(别样海边风情,带你领略绚丽海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