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大型养殖水箱(港媒:中国发展深海养殖打造“蓝色粮仓”)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06|点击次数:
港媒:中国发展深海养殖打造“蓝色粮仓”

参考消息网7月5日报道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络7月4日报道,为减少在关键食品供应方面对进口的依赖,中国正尝试更加大胆和创新的做法。

报道说,中国周边海洋资源丰富,因此,领导层希望来自海洋的食物可以在养活全国14亿人口方面发挥更加稳定的作用,特别是在全球和国内出现的不确定因素给食品的稳定和充足供应带来新风险的情况下。

习近平主席指出,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因此,中国近年来加大了远洋养殖的发展力度,希望建立起习主席所说的“蓝色粮仓”。

报道关注到,最近,八部门联合发布了全国首个关于深远海养殖发展的指导意见,希望在内陆和沿海资源减少的情况下,向远海寻求新的增长点。

今年6月发布的这一指导意见鼓励在深远海——低潮位水深不小于20米或离岸10公里以上的海域——建立养殖渔场,养殖水体在1万立方米以上。

一些专家表示,在追求饮食多样性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食物需求的情况下,这种海上养殖场将成为重要的蛋白质来源。

根据上述指导意见,作为全球最大海产品出口国的中国打算围绕这一领域建立完整的供应链,作为渔业转型升级的广泛努力的一部分。

报道称,近几个月,有一系列国产的海上养殖平台在官方媒体亮相,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庆祝了运营一周年。

中国过去几年还投入使用了一系列智能深海养殖平台,包括“海峡1号”和“耕海1号”,以及大型全潜式养殖网箱“深蓝1号”。据媒体报道,“宁德1号”作为迄今为止国内最大的深海半潜式养殖平台,已在6月27日被拖至福建附近的指定海域,做好作业准备。

该平台的养殖总容积为6.5万立方米,如果全部投入使用,预计每年出产的大黄鱼产值将超过1亿元人民币。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前所长徐皓说,经过几十年的捕捞,渔业资源日益稀缺,养殖是确保供应的唯一途径,但由于环境因素导致政策收紧,传统水产养殖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他说:“在沿海养殖方面,我们的养殖密度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因此,我们必须寻求新的增长空间。”

与深海网箱不同,大型养殖船可以使渔场四处移动,根据不同季节寻求适合鱼类生长的最佳温度。徐皓说,深海养殖船有更大的机动性,可以在遇到台风时寻求庇护。长期以来,台风一直是中国沿海渔业活动的一大威胁。

他说,与网箱养殖相比,养殖船还能更好地控制鱼类污染和鱼类疾病,因为鱼是在封闭的水箱中养殖的。

此类养殖的一大挑战是成本高昂。“国信1号”耗资约4.5亿元,其大黄鱼养殖量在今年5月运营一周年的时候达到1200余吨,远远没有达到3700吨的设计产能。

但徐皓说,这已经是一个好的开始。“我们预计投资回收期为10年,从目前情况来看,可能只需要八九年,”他说,“事实证明,船上养殖的鱼的成活率比预期要好,我们原本的目标是85%,实际上已经超过了95%。”

他还说,由于养殖船设计使用寿命超过30年,只要有稳定、长期的生产以及强大的供应链,这种做法从商业角度是可持续的。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