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獐 养殖(8位“原住民”落户滨江森林公园新区林业站野放新一批獐)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06|点击次数:
8位“原住民”落户滨江森林公园!新区林业站野放新一批獐

漫步在位于浦东最北端的滨江森林公园内,可能不经意间就会遇到上海的特殊“原住民”——獐。9月7日,又有8只獐通过浦东新区林业站联合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动物园、滨江森林公园等单位联手开展的野放工作,正式“入住”新家。

8位“原住民”落户滨江森林公园!新区林业站野放新一批獐

獐又称牙獐、土獐、香獐、河麂,是一种小型鹿科野生动物,常选择河岸、湖边、湖中心草滩、海滩芦苇或茅草丛生的环境作为其日常栖息地,也会生活在低丘和海岛林缘草灌丛处。

獐在我国曾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沿岸,属国家二级保护物种。上海及其附近地区在历史上是獐的分布地之一。但由于城市化的不断扩大,特别是受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建设影响,20世纪初,该物种在上海地区绝迹。

2007年,浦东新区启动獐的重引入试点种群项目,从浙江舟山獐养殖场引进种獐21头至华夏公园,通过10余年的圈养繁殖,扩大形成了稳定的圈养种群,并将繁殖的健康后代输送到滨江森林公园、南汇东滩、松江浦南林地、新浜林地和崇明明珠湖等地进行野化和野放。

截至本次野放活动前,华夏公园已累计向外输出315只獐。目前,獐在上海的近郊和边滩形成了一些小种群,成为上海建设国际生态都市的重要标志之一。近期,随着华夏公园獐繁殖期的结束,又迎来了新一批獐的择地野放周期。

新区林业站联合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动物园成立专家工作组,再次开展野放工作。7日上午,专家工作组在根据年龄和性别进行筛选后,选择了8只强壮的獐进行野放。在抓捕后,专家工作组成员为獐佩戴了卫星定位项圈,进行了血液、毛发及肛拭等样品采集,便于后续持续监测。

上午10点30分,8只獐“搭乘”空调车从华夏公园启程,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来到滨江森林公园。跟随华师大生命科学系教授陈珉参与獐研究项目的博士生聂大义告诉记者,獐的野放需要注意多个方面,例如提前检查是否有寄生虫,在运送过程中注意应激状况等,“所以运送时间要控制在三小时内,还要避免它们的体温过高。”

8位“原住民”落户滨江森林公园!新区林业站野放新一批獐

中午12点多,野放正式开始。8只獐陆续从运送箱中被放出,蹦跳着进入了丛林中,不见了踪影。“整体来看,这些獐的状况还是不错的。”聂大义说,“后续,我们会通过卫星定位项圈和红外触发相机,持续对野放的獐进行跟踪监测和保护。”

据悉,这是滨江森林公园“接纳”的第三批野放獐。2009年11月,曾有12只獐从华夏公园“搬家”到滨江森林公园,2010年1月又增加了两只。公园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公园内还能观测到第一批野放的獐,这次野放也是对原有种群的补充。

獐是一种胆小怕生的动物,而随着公园免费开放、客流增加,如何让獐更好地在公园内生存,也成为滨江森林公园管理方需要考虑的事。该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公园在绿化环境构建中,专门打造了适合獐的区域,同时还增加了紫萼、二月兰等獐比较爱吃的植物,还专门消除了流浪狗对獐的影响,让这个上海“原住民”能更好在公园内“安家落户”。

当天野放活动中,浦东新区林业站还与滨江森林公园签订了共建协议,携手致力于獐种群的保护。

责任编辑 徐玲

文字 章磊

来源 浦东发布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