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养殖水牛亏本(王德银:做大养殖产业 带动村民致富)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06|点击次数:

(原标题)做大养殖产业 带动村民致富

——记宁明县永豪顺农牧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德银

□ 本报记者 苏萍 劳秀燕

2月2日,在天西湖肉牛示范基地的牛棚里,上千头牛正在进食,不时发出“哞哞”声;不远处的三间饲料间面积一间比一间大,弥漫着饲料发酵后的独特气味,工人正在忙着用铲车运送饲料。望着成片的牛群和堆成“小山”的饲料,总经理王德群心里格外踏实。

“1997年,我从重庆来到广西,最初从事的是猪饲料销售工作,一干就是13年。”王德银和记者说起自己发展养殖业的心路历程,“2010年,我偶然得知有个老板想把宁明县亭亮乡天西村的养猪场转让出去,便产生了把养猪场盘下来的想法。”

当时,资金是摆在王德银面前最大的难题。王德银不想错过这个机会,拿出了所有的积蓄,甚至把房子给抵押了出去,终于凑够了资金。靠着做销售时积累的人脉和养殖经验,王德银的养猪场终于开始起步。

养猪场的发展渐成规模,王德银原本可以停下脚步,享受创业成功的甜蜜,但多年的奋斗经验告诉他,要持续发展,必须往多元化方向下功夫。

2016年,宁明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企业发展养牛业,王德银又产生了养殖肉牛的想法。有了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扶持,王德银信心大增,说干就干。

经过半年多的筹备,2017年,王德银的肉牛养殖场正式建成。自己动手割草、拌饲料、喂牛……王德银亲身体验着养牛的种种不易。虽然之前有过养猪的经验,但在发展肉牛养殖上,王德银还是遇到不少困难。

当地牛源不足怎么办?王德银带着团队去到新疆、云南等地,在物色优质牛源的同时,还积累了先进的养牛经验。

饲料供应不稳定怎么办?王德银发动周边群众将甘蔗尾叶用于肉牛饲料加工,并决定引进先进的收割机器。2018/2019年榨季,永豪顺农牧有限公司向当地群众收购了5000多吨甘蔗尾叶,帮助群众变废为宝,增收了100多万元。

“2017年只有两栋牛棚,一共才4000平方米,年底存栏254头牛;2018年底扩建成四栋牛棚,面积共8400平方米,年底存栏570头牛;2019年我们共拥有12栋牛棚,面积达到了13000平方米,年底存栏1300头牛。”王德银自豪地介绍起肉牛养殖场的发展历程。

就这样,王德银一步一个脚印地干。目前,永豪顺农牧有限公司已建成天西农场生猪养殖场、百泉生猪养殖场等项目,年产3万吨秸秆饲料厂项目正在推进,实现了多种经济循环发展。

随着王德银养殖事业的不断扩大,当地村民也跟着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优先聘请贫困户到基地务工,是王德银助力当地脱贫攻坚的一大举措。

“在这里工作离家近,还包吃包住,比自己务农好多了。”铲车手黄海权告诉记者,“我原先就会开拖拉机,来到基地接受培训之后,很快上手开铲车,现在我的主要工作是运送饲料、打扫牛棚卫生,每个月能领到3000元左右的工资。”

黄海权家住亭亮镇亭亮村,2019年开始在天西湖肉牛示范基地工作,并于当年成功脱贫。

除了吸纳贫困户来务工,该公司还积极实行“公司+农户”模式,引导有条件的农户通过自己购买牛犊的方式发展母牛养殖。截至目前,该公司共吸纳501户贫困户入股,覆盖贫困人口超过1790人,2018—2020年共发放分红款282.76万元。

亭乐村新村屯村民岑爱平就是“公司+农户”的受益者之一。他家原来散养有30多头水牛,但效益一直不好。王德银了解情况后,向他出售15头配好种的西门塔尔母牛,并教授了科学的饲料配比和喂养方式。

“以前,我家的牛都是本地黄牛,饲料都是清一色山上的草,每年都养,但收益却不是很好。”岑爱平说,“王总知道后,耐心地为我科普了许多养牛知识,还帮我换掉了效益不高的牛种。去年,我从公司购入的15头母牛生了15头小牛,母牛我们自己留着,小牛直接卖给基地育肥,再也不愁销路,也不怕亏本了。”岑爱平说。

这几年,公司的发展原来越好,王德银更加坚定了扩大养殖的决心:“基地现常规存栏肉牛1200头,我们准备扩大到2000头,带动越来越多的村民增收致富。”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