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中国水产养殖分布(感动海南丨智渔创始人韩寒:大海边的“守渔人”维持渔业发展与保护的动态平衡 #感动海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06|点击次数:
感动海南丨智渔创始人韩寒:大海边的“守渔人”维持渔业发展与保护的动态平衡 #感动海南2022#

什么是渔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宽泛,涉及渔业政策、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水产养殖和捕捞的绿色发展等等;答案也可以很小,与每一个吃鱼的你我相关。

为了寻找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优解,2016年,韩寒在海南创立了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智渔”),这也是国内首家专注渔业领域可持续发展的本土NGO(非政府组织)。扎根海南多年,韩寒带领智渔团队充当“桥梁”和“翻译”,不断探索维持渔业发展与保护的动态平衡。

感动海南丨智渔创始人韩寒:大海边的“守渔人”维持渔业发展与保护的动态平衡 #感动海南2022#

韩寒。

“我们想做的,就是让鱼与渔都有归属感。”韩寒说,如同智渔提出“海豚生生不息我们年年有渔”的愿景,为了实现这个生动而朴素愿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感动海南丨智渔创始人韩寒:大海边的“守渔人”维持渔业发展与保护的动态平衡 #感动海南2022#

韩寒(右)和渔民讨论渔获物的变化。

为摸清水产养殖家底

她带着团队“跑塘”

与渔业结缘,可以说是韩寒意料之外的事情。

韩寒在长沙出生,8岁后随父母定居海口。大学就读环境科学专业毕业后,韩寒继续赴美攻读环境相关专业,2007年回到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工作。在一次为国际组织做翻译的工作中,韩寒了解到水产养殖业对环境的影响。这次偶然的接触,将当时海南中部热带雨林开展生态科研工作的韩寒,拉到了绵长的海岸线上。

“水产养殖的过程中,过量的饲料、投药和尾水排放,都对水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韩寒看到,国际组织通过“供应链倒逼生产端改进”的方式,对水产养殖产业进行了规范,有效地减少了环境的污染,保障消费者健康,从而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我们常吃的水产品有近300种,每种的养殖模式都不相同。”韩寒发现,国际标准与国内实际情况相差甚远,她试图找到适合本土的解决方式,推动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怀抱这一想法,2016年,韩寒在海口成立了智渔。

可持续发展,听起来很抽象,智渔究竟在做什么?

从2022年文昌市养殖地图中的数字中可以窥见一二。文昌市总养殖面积达到19.3万亩,淡水养殖面积占比70%,室外养殖占比高达96%,超过2000户罗非鱼养殖户分布在翁田和昌洒镇,超过2700户养虾户分布在八门湾和冯家湾……

这些数据,是韩寒与团队受委托响应文昌市有关部门为提升水产养殖精细化管理水平的需求,花了半年的时间,走访文昌17个乡镇上百个村落,一个鱼塘一个鱼塘跑出来的。

“无论是废弃的还是正在养殖的,每一个鱼塘都不能漏。”韩寒记得,一次在调查时,地图上显示一个藏在林间的鱼塘被正在建设的公路一分为二,为了确认该鱼塘是否仍在养殖,她手脚并用地爬上近3米高的土坡,穿过没有路的林地才找到鱼塘。在调查过程中,韩寒和团队还发现过涉嫌非法养殖的鱼塘,被村民和养殖户驱赶。

“这些基础工作需要坚持做。所以,每隔一阵子,我们就会开启‘全员跑塘’模式。”韩寒说,摸清水产养殖的家底,是渔业管理部门制定政策、规划产业的基础,对后续开展精细化管理,提升产业效能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更要竭尽全力,跑出一份真实、完整、精确的水产养殖空间分布图。

感动海南丨智渔创始人韩寒:大海边的“守渔人”维持渔业发展与保护的动态平衡 #感动海南2022#

韩寒。

为渔业“兜底”

推动首个罗非鱼养殖保险落地

除了“跑塘人”的身份,更多时候,韩寒认为自己更像“协调员”和“翻译员”。

在韩寒成立智渔之前,海南的罗非鱼产业链已经很完善,从种苗、饲料到养殖加工出口一应俱全,但大多是单打独斗。“更重要的是,成千上万的养殖户在生产的过程中,忽略了水土等公共环境资源的保护,这是渔业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韩寒说,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渔民和养殖户的事,需要在行业内形成合力,共同解决行业里公共资源的重新配置和管理。

2015年,韩寒在大致坡召开了一场养殖业交流会,将渔民、养殖户、加工厂还有饲料厂等行业相关企业聚集在一起,提出了罗非鱼养殖改良的理念,并牵头成立海南省罗非鱼品牌建设促进会,并制定了适合本土的罗非鱼生态养殖规范。

交流会上,大多数人都抱着观望的心态,也有不少质疑声。“甚至有些当地人了解我曾经在国外NGO工作过,怀疑我是商业间谍,影响海南罗非鱼出口的市场。”韩寒说,最开始遇到的许多困难,都源于缺少信任,随着到鱼塘的次数越来越多,一个个具体的问题相继被解决,许多养殖户才慢慢认可智渔。

为应对水产养殖带来的高风险,2020年,韩寒鼓励有信息技术和金融背景的团队伙伴探索创新渔业金融模式,推动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在海南省文昌市试点运行,文昌昌洒臻笑水产技术服务中心负责人潘峰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那一年海南高温降雨少,户外养殖的罗非鱼死亡率较高,出口贸易也受影响。”潘峰说,当年的价格低于每斤4元的成本价,如果没有保险,将会面临高额的损失。

2021年,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通过文昌市政府审核,正式纳入了文昌市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补贴范畴。截至2021年底,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试点总保额达1400多万元。

罗非鱼养殖保险的顺利落地,是智渔团队不断地与多方沟通的结果。怎样的养殖户是规范的?保险公司如何定损?保底成本价怎么算?“这些都需要有一个中间人去协调,解决各方的疑惑。”韩寒觉得智渔就是充当“翻译”的角色,让参与渔业生产的多方顺畅交流。

感动海南丨智渔创始人韩寒:大海边的“守渔人”维持渔业发展与保护的动态平衡 #感动海南2022#

韩寒(中)和智渔团队。

“年年有渔”的愿景:

让鱼与渔都有归属感

除此之外,智渔还充当政府部门的“智囊团”,为海口水产养殖尾水综合治理出谋划策;开展了海南省优势水产苗种出口专题研究,完成了《海南省优势水产苗种出口促进专题调研报告》《海南岛章雄鱼苗对日出口报告》,为提高海南省渔业开放水平提供了决策参考;联合海南大学海洋学院水产专家王世锋教授及其团队,在儋州海头镇养殖社区开展鱼类病害义诊工作,指导养殖户针对性开展相关预防和治疗。

“现在,我们许多养殖户遇到棘手的问题,第一反应就是找智渔、找韩寒。”在潘峰眼中,韩寒是个笑起来温暖的人,是个“万事通”。潘峰记得,疫情管控时,养殖户大批鱼运不出去,加工厂开不了工,大家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韩寒了解情况后,协助行业协会联系相关部门,解决了上百万斤罗非鱼的运输难题。

正如韩寒所说的,智渔并非解决了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只是在渔业发展中充当“桥梁”的作用。

近年来,智渔开展的“让渔回家”是让韩寒颇感自豪的项目,把对渔业关注的目光不断延伸,关注到产业背后的人以及文化。“让渔回家”通过记录渔民的生产方式、生活、饮食、习俗文化等,让更多人了解到渔业的文化。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还是要回归到人,要让渔民、渔业有认同感,归属感。”韩寒认为,这些文化非常有价值,可以成为休闲渔业、生态旅游的产品,把渔业变“娱”业,帮助渔民从传统渔业的依赖者转变为特色旅游的参与者。

“做公益的人,非常需要责任感和使命感,我觉得这两样她都有。”智渔社区发展总监马馨是韩寒多年的好友,她认为韩寒是像“海绵”一样的人,包容开放,但对自己要做的事很坚定,很认真。“智渔目前只有14个人,但规章制度设立齐全,每个项目的每个节点都可溯源。”在马馨看来,这份严谨的态度更是贯穿在智渔的发展过程中。

“智渔超过80%的项目都是依托海南本土渔业发展进行的。”韩寒希望,通过在海口、文昌等地的工作“打样”,将更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输送到全省乃至全国更多沿海城市。实际上,从2015年韩寒牵头举办的数届全国海洋公益论坛上就已经开始输出海洋公益事业专业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渔业是非常典型的大自然和人类紧密相连的产业,就像海豚生活在海洋里,我们生活在海边,都是生态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韩寒希望,智渔可以帮助人们在渔业的发展和海洋的保护中不断寻找动态的平衡,书写人与自然和谐的“渔舟唱晚”新故事。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