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合肥黑鱼养殖基地(脱贫攻坚,合肥有爱)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06|点击次数:
脱贫攻坚,合肥有爱!脱贫攻坚,合肥有爱!

今天是第六个国家扶贫日,也是第二十七个国际消除贫困日。上午,“10·17 邀您一起 扶贫济困”合肥市2019年扶贫日主题活动暨首届县域结对帮扶县(区)农产品展销会在市政务中心举办。

脱贫攻坚,合肥有爱!

颁发“2019年度十大特色种养业扶贫示范典型”荣誉证书

活动上,合肥市扶贫办宣读了《关于2019年度全市脱贫攻坚先锋集体和先锋个人评选结果的通报》,合肥市妇联宣读《关于表彰合肥市 “最美巾帼脱贫攻坚人”的通报》,合肥市农业农村局宣读《关于表扬2019年度合肥市十大特色种养业扶贫示范典型的通报》。在种养业扶贫示范典型中,肥西县的白果采摘扶贫产业园、金牛蚕桑扶贫产业园,肥东县的八斗真陆还村扶贫产业园、梁园镇护城社区扶贫产业园,长丰县的庄墓镇金桥社区特色种养产业扶贫基地等项目均各具特色,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合肥产业扶贫的示范典型。

脱贫攻坚,合肥有爱!

肥西:让“产业之花”在贫困户心中绽放

发展扶贫产业园,大户引领贫困户脱贫致富;结合实际,打造“旅游+扶贫”模式,为贫困户带来发展红利……近年来,肥西县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工作重点,探索实施多种举措,激发内生动力,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14年初,全县有建档立卡重点贫困村13个,贫困户8435户,贫困人口1.79万人。截至目前,该县已有7371户、16689人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脱贫攻坚工作进入巩固提升阶段。

脱贫攻坚,合肥有爱!

鱼塘

扶贫产业园添动力

走进肥西县三河镇龙安社区黑鱼养殖扶贫产业园,阮守云正站在岸上往水面抛撒饲料。只见成百上千条鱼汇集在一起,张着嘴浮出水面,一派水美鱼肥的景象。

“今年的收成肯定能达到预期!”阮守云满怀信心地说。2017年,阮守云带着资金和技术,选择回乡发展,通过流转23户贫困户土地,建成80亩标准化鱼塘,开始黑鱼养殖。在当地政府和村民帮助下,产业园发展十分顺利。一共开了7个塘口,可年产黑鱼40万斤,产值约500万元。

脱贫攻坚,合肥有爱!

黑鱼养殖扶贫产业园全貌

如今,产业园每年可为村里增加4万元集体收入。年底,23户贫困户都能拿到1000元的入股分红。“目前,村里有4名贫困户在黑鱼养殖基地长期打工,每月人均工资都在3600元以上。”阮守云说,去年,园区采取“公司+贫困户”的扶贫运作模式,与龙安社区23户贫困户签订协议,优先使用贫困户用工和发展黑鱼养殖扶贫产业。

村民周志军便依靠黑鱼养殖扶贫产业园实现脱贫。此前,周志军仅靠家里的农田维持生活,加上常年患病在身,2014年建档立卡成为贫困户。土地流转后,周志军就近在龙安社区黑鱼养殖扶贫产业园工作,给阮守云搭把手。“每年土地流转收入一亩900元,小额扶贫贷入股产业园一年保底3000元,再加上上班工资,不仅脱贫了,家里生活比原来好多了。”正在搬饲料的周志军,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脱贫攻坚,合肥有爱!

黑鱼丰收

“脱贫攻坚不仅要依靠‘输血’,还要助力自身‘造血’,这是黑鱼养殖扶贫产业园给龙安扶贫工作带来的启发。”龙安社区第一书记叶涛说。目前,龙安社区正积极发展扶贫产业,除了黑鱼养殖,还在开展稻虾共养等一系列特色种养业,贫困户收益得到大幅提升,人均年收入增加4000多元。

多产业发展助力贫困户脱贫

如今,通过产业发展,助力贫困户摘掉“贫困帽”的精彩故事正在肥西大地不断上演。

山南镇长庄村是一个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缺乏资源的重点贫困村。村里有农户385户,低保户就有49户104人,其中近半是因病因残导致贫困。近年来,这里通过精准扶贫到户,发展产业脱贫,通过种植太空莲和养殖大白鹅,长庄村村民获得了双重收益。

由于地处丘陵地区,田块高低不平,对水稻种植带来许多不利条件。因此,2015年,长庄村通过招商引资,采用“公司+村集体+农户”模式,成立了肥西县徽莲专业种植合作社,引进太空莲种植技术,种植太空莲,公司、村集体和农户各占股三分之一。

脱贫攻坚,合肥有爱!

山南镇长庄村太空莲种植基地

“合作社租用村民的土地,每亩每年支付租金500元,村民也可以来打工,再领一份收入。”长庄村委会负责人翟从定介绍说,这种合作方式,使得项目区群众每年增收30多万元,远远高于种植水稻收入。同时,太空莲具有花期长、花型大、色泽艳丽等特点。每年6~10月份莲花盛开季节,前来观赏荷花、品尝农家土菜的游客络绎不绝,带动当地农家乐生意、农副产品销售。

脱贫攻坚,合肥有爱!

游客观赏荷花

在太空莲种植的项目上尝到甜头,长庄村又开始整合扶贫资金,通过“村集体+农户”模式,建立了长庄村原生态白鹅养殖基地,建设一个600平方米的白鹅养殖场,发展林下经济,带领村里24户脱贫户共同养殖2700只大白鹅。“村集体养殖白鹅1500只,预计年收入20万元;24户脱贫户养殖白鹅1200只,户均收入约7500元。”翟从定说。

值得一提的是,长庄村通过对太空莲、白鹅等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去年,该村利用扶贫项目申报了46万元的莲子深加工设备和深加工厂房,建成后可带动10户贫困户就业,并大大增加村集体收入。

肥东:扶贫产业园焕发奋进“精气神”

时过寒露,置身肥东县广袤的乡村,朔风野大,寒意渐浓。

不过,与野外渐趋萧瑟的场景相比,田野间众多扶贫产业园的连片大棚中,则是另一番景象:翠绿的杭椒挂满枝头,长长的豇豆垂于藤蔓,鲜嫩的青菜青翠欲滴……所到之处,好一派生机盎然。

这丰收的硕果带来了工作岗位,带来了年终分红,带来了成熟技术,正在一天天鼓起当地贫困户们的荷包,让他们的生活变得红红火火,精气神焕然一新。

脱贫攻坚,合肥有爱!

甩开膀子干,幸福生活有奔头

合蚌路旁,一条蜿蜒的乡村水泥路连接着肥东县梁园镇护城社区。途经此路,不时可见装满新鲜蔬菜的货车来来往往。原来,路的一端藏着梁园镇扶贫产业园。

进入产业园,一栋栋钢筋塑料薄膜大棚比邻而立。

跟着66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高乾海弯身步入一个大棚,眼前一行行没膝的杭椒长势喜人。高乾海放下塑料桶,拨开绿叶,熟练地采摘起宛若羊角的杭椒,不一会便装了大半桶。

脱贫攻坚,合肥有爱!

高乾海是护城社区高户村民组村民,自身患有高血压,妻子患有心脏病。“老了,又要照顾老伴,出门打工是不行了。幸好家门口建了这个扶贫产业园,可以过来务工,就是翻土、播种、施肥、采摘之类的活,一个月能挣2400元,加上土地流转的收入,一年算下来有个4万多块钱的收入,生活不愁!大家每天早上6点半就过来,有劲头有奔头!”说这话时,高乾海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这个500余亩的扶贫产业园惠及的不只是高乾海一家,它正带动附近百户贫困户共同致富,户均年增收5000元左右。

“产业园是在大户汤自凤家庭农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采取企业托管运营,并收取租金的模式,依托企业品牌、技术、销售渠道和产业链,联合打造蔬菜产业扶贫平台。”护城社区党委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李甲说,产业园为有劳动意愿的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实现就地就业,帮助其稳定脱贫。此外,贫困户还可以通过土地流转等,获得租金等收入。

汤自凤接过话茬说,目前在田蔬菜主要是杭椒和叶类菜等。“每天杭椒产量有1000多斤,叶类菜有几吨,不仅销往合肥市区,还远销南京、武汉等地。”

脱贫攻坚,合肥有爱!

“2018年,产业园带动村集体经济年增收22万元,并开始免费向贫困户提供秋葵等良种,并负责产品回收及销售,从单一输血模式向造血模式转化。”李甲介绍,今年已有50户贫困户免费领取了秋葵种子,涉及梁园镇镇东社区、梁园社区、联盟社区、护城社区等。

租金收益量化,助力贫困户脱贫

类似的扶贫产业园在肥东大地越来越多。

提及过往,牌坊乡许井社区党总支书记张勇感慨不已。“2014年,我们有贫困户79户273人,村子是省级贫困村。最近几年,通过招商引资以及财政资金投入,我们完善交通路网,建起了四个蔬菜种植扶贫产业园,为集体经济收入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脱贫攻坚,合肥有爱!

看着一个个大棚内的草莓、杭椒、小青菜,张勇高兴地说,扶贫产业园已惠及社区70户贫困户,通过入股分红、务工,户均年增收2000多元。

“现在每天发出去50箱5000斤杭椒,主要运往杭州。采摘等工作肯定优先雇用贫困户,一天收入80~100元不等。”白龙镇三河社区蔬菜种植扶贫产业园内,正在分拣杭椒的种植大户朱武祥介绍。

三河社区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朱传亮介绍,该产业园分三期建成,目前占地185.06亩,净棚面积134.98亩。

脱贫攻坚,合肥有爱!

“产业园由财政出资建设蔬菜大棚作为村集体资产,以每年1500元/亩的标准出租给经营大户获取收益,获取的租金收益除去土地流转费用,剩余部分按照五保贫困户每年400元、低保和一般贫困户每年800元的标准量化发放。”朱传亮介绍,进园务工人员按照每天60元的标准日结。此外,社区鼓励贫困户在自留地上开展蔬菜大棚种植,产业园提供技术培训。“产业园不仅带动了贫困户脱贫致富,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动能。”

激发内生动力,增强“造血”功能

“产业是稳定脱贫的治本之策,近年来我们围绕产业抓特色,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选准好产业、创新好机制,充分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增强贫困村、贫困户‘造血’功能,促进贫困村、贫困户收入增加,从而推动长效‘减贫带贫’机制建立。”肥东县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脱贫攻坚,合肥有爱!

2019年,该县共投入特色种养业扶贫资金1933.9万元,户均财政投入4604.5元。围绕樱桃、薄壳山核桃、蔬菜、中草药、稻虾共养等优势产业特色,该县已建成29个扶贫产业园,全县参与扶贫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782个,带动14个贫困村和2685户贫困户,贫困村、贫困户带动率分别达100%和63.9%。

该县还通过探索“三变”改革,强化产业支撑,让贫困户入股分红变“合伙人”、进园务工变“工人”、自主创业变“能人”,以土地经营权流转获“租金”,扶贫资金合伙抱团变“股金”,贫困群众就地务工挣“薪金”,盘活土地等资源入股分“现金”。

2019年,“三变增四金”为该县贫困村集体带来分红和租金203.8万元,给654户贫困户分红40多万元,带动97户贫困户在扶贫园区务工。

(综合合肥日报等)

脱贫攻坚,合肥有爱!

往期精选

人民日报海外网:创新之都正崛起,合肥未来更可期

国内首家临床研究医院在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揭牌

维信诺(合肥)G6全柔AMOLED生产线主体结构今天封顶!

▶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召开

▶全国纳税人满意度调查,合肥居第5位

脱贫攻坚,合肥有爱!

主办: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协办:安徽新媒体集团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