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江苏青蛙养殖(当前江苏河蟹“保产稳产”技术指导意见)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07|点击次数:

来源:江苏河蟹产业技术体系集成创新中心

当前江苏河蟹“保产稳产”技术指导意见

当前,正处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关键时期,也是河蟹一年生产中准备的关键时期,生产上要切实抓好安全与防疫,做好河蟹生产技术指导工作,科学应对复杂多变的早春天气情况,及时指导蟹农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和新问题,对保障全年河蟹产业生产供应和价格稳定,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具有重要意义。江苏省河蟹产业技术体系为当前河蟹“保产稳产”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基本要求

1. 严格防疫

正值防控疫情的关键时期,防控压倒一切。河蟹生产要高度重视卫生防疫,严格执行防疫规范,广大河蟹产业从业人员要加强个人保护,在生产与生活、销售过程中正确佩戴口罩、勤洗手,减少与非必要人员的接触,杜绝在河蟹生产、销售、服务过程中传播疫情,助力疫情防控阻力战。

2. 安全生产

要严格落实用水、用电、用药、用机、用人等安全技术规范与保障措施,时刻绷紧生产安全的“弦”,确保生产安全。

3. 绿色发展

围绕“优质”、“安全”、“绿色”、“生态”总要求,加强绿色投入品、规范种业、生态模式的融合应用,推广应用“种草、移螺、大放、适养”的河蟹全程绿色健康养殖技术体系,提高绿色健康养殖水平。

4. 预防减灾

春季天气多变、气温起伏大,极易出现倒春寒、连续阴雨等不利天气,要着重做好塘口整理、消毒、种草移螺、苗种投放等准备工作,打好河蟹全年养殖的基础。

5. 统筹协调

受疫情防控和假期的双重影响,河蟹部分生产物资、人力、物力资源供给受到一定限制,各地要及时跟踪河蟹生产和物资供应及交通情况,引导蟹农与基地及相关各方多通过沟通,及时对接各方困难和需求,缓解供需矛盾,保障河蟹的正常生产需求。

二、生产管理

(一)塘口准备

1. 清塘消毒

清塘消毒是预防渔病的重要措施。有条件的可以铲除池底表层10厘米以上的淤泥(可就近加堆护埂),晒塘冻土。

2. 增氧先行

大幅度增加底层溶氧是河蟹高产高效养殖的首要前提,每亩配套功率为0.22kw~0.5 kw。有条件的科通过物联网智能控制系统与点式微孔增氧设施相联接,实现自动开启、关闭,有效节能增效。

3. 投放螺蛳

螺蛳是河蟹喜食的动物性活饵料,同时,螺蛳的滤食作用又直接降低了水体肥度,净化作用明显。一般每亩池塘投放螺蛳300~500公斤,投放时间科在清明前后,也可在冬春季一次放足。

4. 设施检修

定期检查和加固防逃设施和进排水口,及时捕捉养蟹池中的青蛙、水老鼠、水蛇等敌害生物。

(二)苗种投放

1. 适当延后放苗时间

现阶段是江苏省河蟹养殖传统的放苗时节。养殖户如因疫情管控影响放苗,可适当延后放苗时间。根据往年生产统计及实验数据,适当延后放苗对河蟹生长及规格无明显影响,养殖户不必恐慌、着急。

当前江苏河蟹“保产稳产”技术指导意见

2. 筛选优质蟹种

有条件地选择本地培育的大规格亲本培育的蟹种,规格60-85只/斤,蟹种亲本3.5母以上,亲本大小影响河蟹脱壳翻倍率,特别是第五壳时比较明显。

3. 放养密度适宜

一般根据目标产量和规格相应调整放养密度,如目标为高产量可适当调整放养密度为1000~1500只/亩;如目标为大规格,可稀放密度为600~800只/亩。

(三)环境营造

1. 水草种植

水草品种多元化、布局合理、适时稀疏。品种选择伊乐藻、黄丝草、苦草、轮叶黑藻等复合型水草,东西为行,南北为间,行间距5米×4米,环沟处种植伊乐藻,在池塘中心田坂处围网种植轮叶黑藻、苦草,待水草覆盖率达40%~50%时把网围拆掉。

当前江苏河蟹“保产稳产”技术指导意见

2. 早期肥水难

1壳前肥水对1壳成活率很重要。但早春因水温低肥水较困难,可采取黄腐酸钾、腐殖酸钠、氨基酸肥水膏合用,根据情况可适当增加用量和频率,以维持相对稳定的水体藻相和菌相。

3. 水位调节

蟹池水位应做到“前浅、中深、后勤”,即早春前期保持浅水位,以提高水温,促进蜕壳。

(四)早期管理

1. 饵料管理

开春早期,饵料投喂以增营养、强体质,确保第一壳顺利为前提。如因疫情影响,饲料不易购买。养殖户不必惊慌,因前期蟹种摄食量较少,可适当通过泼洒有机肥等形式。以培育水体中的水蚯蚓、红虫等底栖生物和有益藻类,为蟹种提供天然适口饵料。

2. 青苔防控

青苔是早春蟹塘容易出现的一个难题。要根据水色变化及时肥水3-4次,以补充营养,维持水体藻相平衡,降低水体透明度,抑制青苔生长。发生时,适当配合生化腐殖酸钠全池泼浇,后补肥、补藻、培水,养草。

3. 投入品安全使用

区分饲料、兽药及处方药、非处方药分开存放,严禁使用禁用药、原料药,辨识投入品来源、生产企业资质和用法用量,避免因投入品使用导致的安全事故。

(五)做好病害防控

1. 原则

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坚持生态防病和生物防病,坚持生态调节与科学用药相结合,积极采取清塘消毒,种植水草,自育蟹种,科学投饵,调节水质等综合技术措施,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

2. 抗应激

蟹种放养前1小时或提前半天全池用Vc或葡萄糖等抗应激产品,养殖过程中如遇降温、大风、暴雨等天气变化应提前做好抗应激工作。

3. 消毒

蟹种下塘3-5天后全池用碘制剂消毒,养殖全程每10-15天用碘制剂消毒一次。

4. 改底

1-2壳时蟹在环沟内,滩面未上水,每15-20天过硫酸氢钾复合盐改底一次,3壳时水位加至滩面30-40厘米,每7-10天改底一次,后期视情况3-5天改底一次。

三、做好防控保产的服务工作

受疫情影响,部分务工人员无法按需及时返程复工、部分农村道路交通不通畅致河蟹苗种运输、水草移植、饲料采购等工作受阻,针对此类现象,积极与相关人员通过电话、微信等沟通联系,互通有互,做到早谋划、早沟通、早协调、早准备。

(一)加快畅通绿色通道

受疫情防控交通管制影响,可能导致河蟹苗种、渔药、水草料、渔用机械等生产物资设施及用工难以及时到位,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加强各方协调配合、想方设法帮助养殖户、新型经营主体组织好生产物资对接和供应,解决用工难问题,与交通部门、乡镇、村协调好“绿色通道”。同时,在确保防疫安全的前提下,采用“四不两直”的调研指导方式和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平台进行在线技术指导和供销信息分享、对接工作,确保全省河蟹生产正常有序进行,防止出现渔用生产物资价格大涨、抢购,因生产资料缺乏无法正常养殖的情况。

(二)通过多种渠道开展科技服务

充分利用产业体系各岗位专家、试验基地团队在产业内的影响力和信息优势,通过体系微信工作群、电话群、农技耘APP等多种渠道远程信息沟通与指导,帮助产业防控保供、最大化减少损失。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