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养殖专业学校(胸怀“国之大者” 矢志畜牧强国——记畜牧学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07|点击次数:

端稳中国饭碗,不仅要吃饱,更得要吃好。为百姓餐桌提供充足多样、营养健康的肉类供应,是我国践行“大食物观”的必答题,也是我校校长吴德教授领衔的畜牧学教师团队正集智攻关的时代课题。

日前,教育部公布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名单,畜牧学教师团队(以下简称畜牧团队)名列其中。长久以来,畜牧团队始终站在畜牧人才培养三尺讲台,走在畜牧科技领域最前沿,守在畜牧生产第一线,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注入强劲川农大畜牧新动能。

开创融合培养新畜科模式

翻开团队名单,不难发现,在43名成员中,教授19人,副教授16人,高级职称人数占比超过80%,且教授给本科生授课率达100%。

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是畜牧团队的第一要务。吴德以身作则,带头讲述“大国三农”思政课程。他用丰富的数据和图表,生动的故事和案例,幽默诙谐而不失精准科学的讲解,全面介绍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以及川农大为此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与取得的丰硕成果,不断强化本科教学课堂的“三农”价值塑造与情怀熏陶。同吴德一样,致力于给本科生上好课的成员还有许多:有极富教学艺术的国家级教学名师陈代文;有从不用课件,依然条缕清晰讲授知识点的周小秋;有把矿物质、维生素的营养特点编成流行歌曲,助力学生记忆的方正锋;还有把养猪生产课变成学生心中“魔力课堂”的朱砺……团队相信,用心用情对待本科课堂,就是在为新畜科深挖人才“蓄水池”,积蓄青年才俊“新动能”。

胸怀“国之大者” 矢志畜牧强国——记畜牧学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吴德为本科生讲授“大国三农”

与本科教育不同,面向研究生,团队创造性地提出“新畜科”理念,即坚持以“产业问题和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过整合科研优势资源,创建“校企、校校和校院所、校地”融合培养新畜科模式,构建“产业、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四位一体的运行新机制。团队改革培养方案,确立“爱畜牧、懂畜牧、用畜牧”的新时代畜科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多学科交叉”导师团队指导模式,探索并坚持分类课程体系和研究生培养环节三个“三分之一”规则,创新“导师、团队、学科点”相结合的多重考评机制,提出培养过程关键控制点,有效实现了研究生培养与产业、科研、校内外师资和资源的深度融合,从根本上解决了畜牧学科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胸怀“国之大者” 矢志畜牧强国——记畜牧学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吴德与团队老师一起指导学生开展试验

理念的价值在于实践。5年来,团队指导各阶段学生科研立项89项、创新创业项目立项358项,教师上课好评率保持在98.5%以上,学生获校级以上奖励418人次,191人升学至985高校深造,培养硕士、博士超1200人。两次获得全国“创青春”金奖的杨喜堤,攻读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2篇、获评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的堵晶晶,为雷波地区贫困学子募集爱心资金10万余元的安宗麒等,都是近年来团队的优秀学子代表。

学生成长成才,教师也在不断进步。团队2006年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近5年,团队所在单位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四川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校企共建博士工作站被教育部收录为人才培养产学研模式的典型案例。主编获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3门课程获批国家一流课程。

教师能力的提升,离不开良好的师德修养。团队构建了教育、宣传、考核奖惩与监督相结合的师德师风建设机制,组织出版《纪念杨凤先生诞辰100周年画册》《邱祥聘学术文选》等,立志延续老一辈川农人放弃优厚待遇回国建设新中国的奉献精神,力求锻造出新时代赤诚报国、敬业爱岗的优良教风。60%的团队成员拥有海外留学经历,100%选择回国强农兴农。放弃海外洋房洋车高薪待遇的李学伟教授,哈佛毕业后毅然回国、来到川农大执教的唐茜子教授等,都是团队胸怀“国之大者”,厚植家国情怀,以兴农报国为终身追求的生动体现。

探索畜牧科技创新最前沿

中国是畜牧大国,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与畜牧科技的高水平自立自强紧密相连。畜牧团队围绕畜牧业种质资源创新利用、营养与安全生产等重大“卡脖子”技术开展科技攻关。5年间,团队主持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部省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3个畜禽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牢牢扛起护卫国家粮食安全、守护老百姓“肉盘子”的时代使命。

聚焦优质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团队构建了西南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技术体系,育成肉猪、黑猪、鸡、鹅、鸭等“天府”系列国审品种9个。特别是今年,在农业农村部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通过的6个畜禽新品种及配套系中,团队的天府黑猪、天府农华麻羽肉鸭配套系和天府黑兔3个新品种(配套系)均位列其中。

天府黑猪是我省首个以地方猪遗传资源为主要育种素材培育出的国审猪新品种,不仅具有极好的肉质特征,还表现出繁殖性能高、生长快、耗料少以及耐粗饲和适应性广等优良特征。天府黑猪的自主培育,打破了国外引进猪种“杜长大”一统天下的格局,为解决成华猪产业发展瓶颈及中高端优质猪肉市场需求,擦亮“川猪”金字招牌开辟了新路径。天府农华麻羽肉鸭配套系是我国首个获国家畜禽新品种证书的麻羽优质肉鸭配套系,能满足我国南方肉鸭产品加工,如卤鸭、板鸭、甜皮鸭等,对优质鸭的需求以及养殖户对肉鸭生产性能提升的需求,目前已示范推广500余万只。天府黑兔是我国首个人工培育的黑色优质肉兔新品种,具有肌肉品质优,无膻味,蛋白质和鲜味氨基酸含量高,繁殖力和抗病力强,生长速度快等优点。

聚焦畜禽现代化绿色健康饲养技术,团队在全球率先提出“抗病营养”概念,其成果“猪抗病营养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获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被农业农村部采购,作为我国饲料全面禁止抗生素的技术储备。这项历时20余年的科技成果,核心价值就是成功研制出中国猪的“营养餐”,用科学手段解决了养猪高效、安全、生态、优质等系列问题。高效体现在通过营养,提高猪抗病力和猪的生产效率。猪会生病、生长慢,根源是健康出了问题。通过抗病营养技术成果,可使猪的生产水平提高20%—30%。安全主要指养猪过程中抗生素和重金属的残留问题。我国每年生产的抗生素,近一半被养殖的动物吃掉,其中猪吃掉约60%。这既会让猪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又极大地影响了猪肉安全。成果若在全国推广应用,一年可在猪身上减少40-60%的抗生素投入,是一场颠覆性革命。生态就是要让猪更好消化利用饲料,降低粪污排放。通过营养结构优化,可减少10%有机物和氮的排放,减少50%磷的排放,减少80%以上铜和锌的排放。优质,唯有健康的猪,才能生产出优质猪肉。据测算,运用此技术,四川每年少养100万头母猪,便可实现当前生猪产值目标,一年可节约50-100亿元的饲养成本。

一项项荣誉背后,是团队无数个奋斗到忘我的日日夜夜。奔走在深山乡村之间寻找优质种源,埋头于办公室、实验室中梳理思路、开展试验,穿梭于各地的养殖现场解决实际问题,“5+2”“白+黑”是团队最常态的工作节奏。“以高水平科技创新实现养殖节粮,是确保我国粮食绝对安全的必由之路。哪怕再苦再累,我们都甘之如饴。”吴德说道。

发力畜牧科技成果转化

“这本图册真是帮了大忙!”自团队主编的《图解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系列丛书》出版以来,不仅受到全国数千专业合作社以及上百万养殖户的一致称赞,更是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助农实践中备受追捧。

胸怀“国之大者” 矢志畜牧强国——记畜牧学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长期以来,畜牧科技工作者的新成果新技术难以送到农村一线畜牧从业者手中,送到手中又难以确保用得上、用得好。这始终是制约我国畜牧科技成果高质量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难题。为解决这一难题贡献川农大方案,正是《丛书》的意义所在。《丛书》按主要畜禽分册编写,包括蛋鸡、奶牛、肉牛、鹅、鸭、绵羊、山羊、兔、猪和肉鸡等10本,是一套完整的畜牧养殖类科普作品。《丛书》版面达200余万字,原创图片5000余张,采用通俗易懂、幽默诙谐的图文搭配,生动形象又全面系统地解析了畜禽标准化生产全产业链关键技术,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科普成果。

这套养殖户“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图册,就是团队坚持顶天立地做科研,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缩影。据统计,团队80%以上的成果得以推广转化,教师100%投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实践,近70%毕业生选择扎根基层。同时,团队还以校地(企)共建博士工作站、研究中心和产业研究院、科创农庄等平台,组建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队、科技特派员团队,以横向合作、成果转化、揭榜挂帅等形式催生服务活力,建立了33个校外基地,共建46个研究中心、教授工作站、产业研究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团队与法国安迪苏共建的营养健康研究中心和与绵阳三台共建的生猪生物育种实验室。

2017年,团队与法国安迪苏开展合作。安迪苏公司每年为“营养与健康创新研究中心”提供250万元人民币合作经费,重点围绕动物营养与健康、减排和饲用抗生素替代等领域开展应用与基础研究。

胸怀“国之大者” 矢志畜牧强国——记畜牧学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2020年,团队同三台县共建生猪生物育种实验室。三台县国家生猪种业园区为“生猪生物育种实验室”提供2500万元人民币合作经费,下设子育种、基因大数据、动物疫病监测与防控、生猪种源疫病防控技术4个实验室。经过3年联合建设,生物育种实验室已成为当地生猪种业的重要科技创新策源地,带动种业园建成国家核心育种场2个、扩繁场6个,带动全县建成扩繁场20个,能繁母猪存栏数位居全省第一。三台县种业基地规模大、标准高,是我校生猪生物育种最重要的育种成果研发和转化基地。

大道之行,壮阔无垠;大道如砥,行者无疆。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畜牧团队将以此为新的起点,牢记立德树人初心,勇担强农兴农使命,传承和发扬好‘川农大精神’,在历史变局的大势中不负时代,为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国贡献更多力量。”吴德说道。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