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阜阳市特种养殖基地(阜阳颍泉区:“草莓之乡”唱起“原野牧歌”)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07|点击次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近日,记者走访安徽省阜阳市颍泉区多个村镇发现,当地通过因地制宜,发展种植、养殖等特色产业,不仅拓展了农村脱贫致富之路,还激发了当地群众投身一线,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素有草莓之乡的闻集镇也唱响了“原野牧歌”。

“老北京”卖房筹资,到皖北农村养羊

“宏风养殖农场”位于颍泉区闻集镇李关村,自2015年创建以来,因地制宜发展本地山羊养殖,通过种、养结合模式,发展了绿色循环农业经济。

近日,记者走进“宏风养殖农场”,看到料房、消毒、粪场、给排水等系统配套设施齐全,数千只山羊被圈养在一排排干净的羊舍内,羊主人正给它们喂养自己配制的饲料。

提起羊主人曹立宏和张风夫妇,当地群众总是竖起大拇指,并亲切地称曹立宏为“老北京”。曹立宏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家住在北京市朝阳区三环内。

阜阳颍泉区:“草莓之乡”唱起“原野牧歌”

“宏风养殖农场”场主张风与员工一起给羊群喂养饲料。人民网记者 李阔摄

张风是闻集镇李关村张小庄人,“当时家里穷,吃了上顿没下顿,我自小家里兄妹多又排行老大,13岁时,就辍学离家到北京打工。”当年,张风到北京打工的餐馆就是曹立宏父母开的,他们在那里相识、相恋,后经17年的恋爱长跑,两人结为夫妻。

前些年,曹立宏和张风一起在北京、温州等地开过饭馆和酒吧,有了一定的财富积累。在经商过程中,他们发现城里人生活水平提高后,非常注重养生,对吃的东西很讲究,高品质肉类,绿色有机蔬菜等很受城市白领喜爱。

“我自己小时候正是这样吃的,那时候,庄稼地里都是上等肥料,牛羊都是吃草料。当时,我们就谋划着返乡养羊创业。”2015年年初,张风回老家过春节时,发现家中父母突然老了许多,“爸妈长期患有慢性疾病,当时就想着以后要在家多陪陪他们。后来通过阜阳‘接您回家’活动了解到家乡创业政策很好,于是跟老公商量后,决定返乡创业。”

2015年,张风返乡创建了“宏风养殖农场”,“当时,感觉养羊并不难,通过建设一家规模较小的养羊场,可以先学学经验,赶上行情好时,还可以小赚一笔。”然而,好景不长,由于不懂防疫和养殖技术,以及圈舍建设不科学,很快,羊群便出现了瘟疫,死伤惨重,多年心血毁于一旦。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夫妻俩没有气馁,总结经验后,他们专程前往江苏南通和无锡学习。“2016年,我们到南通一位养羊大户家里蹲守学习了3个月,还参加了阜阳市和颍泉区的养殖技术培训班,逐渐掌握了一套养殖技术。”现在的张风,只要定眼一看,就能知道哪只羊生了什么病,需要如何治疗,还学会了给羊打疫苗。

然而,技术学好了,资金又犯了愁。重修羊舍、新上自动化给排水设施、购买无害化排气等设备、兴建有机堆肥场地等均需要大笔资金。为此,曹立宏将北京市区三环内的房子卖掉,举家搬回皖北农村,将卖房钱全部投入养殖场建设。

2022年,曹立宏夫妇又在颍泉区政府的帮助下,参加了一场银企对接会,获得贴息贷款80万元,充实了流动资金。

经过多方努力,一座占地130亩,年出栏5000头羊的“宏风养殖场”再度启航。目前,该养殖场的出栏羊远销广东、浙江、上海等地,初加工有机肥除部分自用外,还销往苏浙沪和阜阳本地的火龙果、葡萄、草莓等种植基地,每年吸纳青储、黄储玉米小麦秸秆4000吨,生态效益突出。

去年,“宏风养殖场”种养产值达到900万余元,带动周边60余户增收共富,并影响带动了周边20余家养殖户。

村干部带头示范,成就“养殖产业”村

李关村是颍泉区闻集镇最大的养殖村,也是该区养殖大村。2017年国家扶贫政策落地后,李关村将“产业兴旺”和“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突破口,特色养殖业迅猛发展,目前肉牛养殖户达到18户,几乎家家都养猪养羊。

李关村是颍泉区人口大村,下辖16个自然村,人口5000多人,其中脱贫户300多户,约占全村总户数的三分之一。

过去,李关村虽有养殖传统,但扶贫前,李关村贫困人口多,外出打工者多,全村仅几户村民养牛,总计不足100头,其它养殖也不景气。扶贫工作全面展开后,驻村工作队同村“两委”一道探讨,认为“发展特色养殖,建成功能多元化养殖产业园区”是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目标确定后,如何引导处于观望状态的村民养殖,成为摆在村“两委”面前的难题。破题从李关村村干部带头养殖开始,村支部明确提出:“‘两委’干部不带头致富,就不是合格村干部。”驻村工作队队长、李关村第一书记陈付友要求村“两委”要争做“5种人”:乡村全面振兴的带头人、百姓心声的倾听人、村邻大事小情的化解人、群众家庭急难险危的帮助人、养殖致富的带头人。

阜阳颍泉区:“草莓之乡”唱起“原野牧歌”

颍泉区闻集镇李关村支部书记王守连养了20多年的牛。人民网记者 李阔摄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李关村支部书记王守连开始养牛,20多年来,他先后出栏了3000多头黄牛,养殖经验丰富,每年固定收益也很可观,“每年平均出栏四五十头牛,净挣二三十万元。”在他的言传身教下,村干部们纷纷学会了养殖。

“看着我们村王书记养牛发家致富了,我们也跟他学养牛。我们家每年能出栏30多头牛呢,我现在还带动了身边群众一起发展养殖业。”谈到养牛致富,村“两委”干部李仙梅颇为激动。

除王守连、李仙梅两名村干部外,村主任王士军是养鱼大户和种植大户,村“两委”干部陈玲是养猪大户。现在越来越多的村干部通过学习养殖,正成为当地乡村振兴和致富路上的带头人。

在他们的直接示范下,李关村群众纷纷开始了养殖,特别是一些养殖大户展开了“比学赶超”比赛,热情高涨。贫困户也不再犹豫,在村“两委”干部的帮助下,通过养殖不仅脱了贫,还致了富。

“在王书记的帮助下,我大胆使用政府给的无息贷款,从几头牛开始养起,到现在家里都养了13头牛了。”这几年,徐金华不仅还清了外债,脱了贫,还积攒了一笔钱盖起了新房,“心里想着,下一步还要在城里给孙子买一套房子呢。”

目前,李关村养牛年出栏近500头,养羊4000多头,养猪1000多头,养殖业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

“下一步,我们村将继续大力发展养牛业,力争全村养牛超千头。同时按照产业振兴、生态振兴要求,打造‘车间在家,场在家门口,园区在大路旁’的功能化养殖产业园。”展望未来,陈付友信心满满。

目前,闻集镇李关、火营2个养殖专业村内,共培育发展了20多家养殖大户。同时,该镇还在“牛羊肉产业链”上做足文章,先后培育了牧原饲料加工企业、牛尚源肉加工企业、山羊交易市场和大型冷库等。

阜阳颍泉区:“草莓之乡”唱起“原野牧歌”

李关村支部书记王守连等人一起查看牛舍。余波摄

大户规模养殖,就地解决秸秆出路

过去每到农忙季节,当地农民总会担心麦秸秆、豆秸秆和玉米秸秆的处理问题,“现在村里年轻人少,运出去耗时耗力,也很麻烦,而留在地里又耽误耕种,令人头疼。”令颍泉区苏屯村养殖户郭佳没想到的是,以往无人问津的各类秸秆,如今随着养殖户的增多,却成了香饽饽,“今年,我家提前到农民田里收购,目前青储的秸秆已达120吨,足够600多只羊吃上一年没问题。”

在颍泉区闻集镇“旭阳养牛场”,记者看到工人们正用铲车将发酵后的玉米秸秆连同粗粮等,一起送进一台搅拌机内,很快加工成黄牛爱吃的上等“料理”。

“旭阳养牛场”所在的火营村位于闻集镇西南处,距105国道直线距离仅1.5公里,交通较为便利。该养殖基地建于2012年,占地13000余平方,总投资1200余万元。现存栏西门塔尔、辽育白牛等品种肉牛500余头,年出栏肉牛达800余头,远销浙江、广东等地,年产值达2000余万元。按每头牛纯利润4000元计算,年利润可达320余万元。

阜阳颍泉区:“草莓之乡”唱起“原野牧歌”

“旭阳养牛场”场主李培超(中)陪同镇村干部一起查看牛舍。余波摄

“目前,基地二期计划改扩建后,可以存栏肉牛1000头左右,年出栏数量、产值、利润均有大幅提升。”“旭阳养牛场”场主李培超说,他们的牛饲料主要以玉米秸秆、小麦秸秆等为主,能够解决火营村1000余亩耕地的夏收和秋收秸秆,为附近群众及脱贫户提供就业岗位20余个。

颍泉区闻集镇党委书记王常亮表示,今后该镇将强化秸秆综合利用,加大玉米青储饲料储备储藏,“按照生态环保要求,结合小田并大田扩大有机肥利用,延伸加强牛肉产业链不断延链补链,形成区域产业闭环,提升肉牛产业经济效益和综合附加值,打造颍泉肉牛养殖强镇。”

近年来,颍泉区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了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乡村振兴。

“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颍泉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实现产业振兴,需要积极引导返乡人员和工商资本积极参与乡村产业发展,也需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通过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惠及更多农村农民。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