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牡丹江河蟹养殖(“耕出”农业发展新乐章)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08|点击次数:


“耕出”农业发展新乐章

“耕出”农业发展新乐章

“耕出”农业发展新乐章

胡伟东


■沙兰镇历史悠久,留下许多古迹,有两处金代遗址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为东西营城子,相传《隋唐演义》中,是罗成扫北屯兵之所。


■在现代,这里也是平日寇、剿土匪的著名战场,是电视剧《平南洋》、长篇小说《林海雪原》的原型地,电影《归心似箭》、新版电视剧《林海雪原》就是在沙兰镇拍摄的。


■沙兰镇总耕地面积为19.0355 万亩,总人口2.3715万人,辖18 个行政村,两个国营林场,其中之一为小北湖林场(国家级火山口地下森林公园,也是国家级红松母树林基地)。


■沙兰镇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既是宁安市的粮食主产区,也是旅游资源、玄武岩石材资源、山产品等存量较大的区域。
夏秋之交的八月,宁安大地阴雨连绵,远山绿浪翻滚、满目葱葱。行走在沙兰镇村屯之间,一波又一波乡村振兴的图景展现在追梦·乡村行记者的眼前。


沙兰镇抓住振兴玉米主产区这个“牛鼻子”,激活了农业农村发展2.0版新动能,抓基础补短板,抓绿色重质量,抓特色重效益,广袤的沙兰乡村新业态新产业,犹如开满枝头的新蕊,竞相绽放。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一篇富有时代新意的“沙兰故事”,正在接龙演绎!


记者走进田间地头,一亩田、一片景、一个庭院……随处都能触摸到今日的沙兰农业振兴的律动。


“抓典型示范带动,调结构促农增收”、“种玉米、增杂粮、扩养殖、拓甜叶菊、调汉麻、寻古迹、兴旅游……”的发展思路,让采访组一行,深刻感受到镇党政班子,上下同心的力量和心无旁骛,率领乡亲奔跑在乡村振兴路上的劲头儿。

“耕出”农业发展新乐章


幸福小镇的“基石”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素有千年古镇的沙兰如何再放异彩?我们专访沙兰镇党委书记胡伟东的话题,也就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工作展开。


作为“压仓石”的玉米主产区,是农业传统的“主角”,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沙兰镇的农业结构调整,绝对是宁安市的一个缩影。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什么才是适合沙兰镇的优选产业?”这个话题,一直萦绕在土生土长的镇党委书记胡伟东的脑海里。


敢于尝试的沙兰人,在想干事儿的镇村两级干部带领下,把眼光盯在了汉麻种植上。


胡伟东说:“在开始动员村民种植汉麻的时候,许多人都心存疑虑,想不通,怕万一砸了,这一年就白忙活了,种玉米虽然收入不高,但是稳定、安全。”


“农业结构调整,也要调整农民思想。”胡伟东说,既然百姓有疑义,有思想包袱,不敢吃这螃蟹,那就让村干部、党员农户带头。


在胡伟东看来,做成一件事,党员干部就要站出来,挑重担,顶大梁。接下来的几天时间,他们就流转了种植汉麻的土地6000多亩。


记者驱车在赶往汉麻基地的路上,远远望去,涨势喜人的汉麻迎风摆动,像是预示着收获季节的到来。


“不出意外,今年汉麻的收入要比种地收入可观,你说靠地吃饭的农民听到这个好消息,能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吗?”胡伟东的一丝喜悦挂在脸上。


事实上,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是实现产业振兴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


胡伟东介绍说:“6000多亩汉麻订单农业,今年能卖上个好价钱,这也为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打了样。”


农业“大园区”建设样板


“传统农业产业只有植入‘新的基因’,才能撬动农村经济转型大格局。”胡伟东说,农业结构调整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但必须要啃下来。


沙兰人清醒地认识到,立足玉米种植却不因循守旧。那么,他们的破题之策就是坚持打造“一带五园”,破解产业单一、乡镇发展后劲不足的难题。


胡伟东解释说,“一带”是以漠河至延边公路为主线,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带。


那么,“五园”是以三块石村为核心,建设甜叶菊产业园,通过内引外联,以合作社为龙头,带动甜叶菊种植近7000亩,让甜叶菊产业真正成为沙兰镇具有规模效益、品牌效应和产业集聚力的优势产业。


以和胜村为核心,建设柞蚕产业园。通过产业园建设放大柞蚕资源优势,既实现农民增收,又让这一古朴的传统农业特色项目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下去。


以二吕村为核心,建设木耳产业园。在突出质量优势的基础上,叫响二吕木耳品牌,同时做好对废弃菌袋二次利用,让木耳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以王豆坊村为核心,依托康泰牧业繁育有限公司,通过牛种改良,提升全镇畜牧产业发展水平,将我镇逐步建设成集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肉牛繁育基地。


以荒地村为核心,建设汉麻产业园。通过试点先行的方式,采取公司订单模式,拓展群众增收致富渠道。目前,沙兰镇已签订汉麻意向合同种植面积近6000亩。


沙兰镇的农业“大园区”建设,成为推动全镇种植、养殖业发展和转型的新引擎。

“耕出”农业发展新乐章


从单一农业到多业并举


胡伟东算得上土生土长的沙兰人,有着20多年乡村工作的经历,话不多,但句句都能叨到点子儿上。


“这‘一带五园’可不是拍脑门拍出来的,是我们镇村领导班子和党员群众的集体智慧,有了这个支撑,今后,沙兰镇的产业活力会不断释放。”胡伟东说。


实践证明,从宁安市康泰肉牛繁育,到牡丹江龙发粮贸有限公司仓储项目,从6000亩汉麻种植,到产成品深加工;从和胜水库旅游、熔岩台地鞑子香开发,到畜牧养殖和甜叶菊深加工……折射出沙兰镇从单一农业到多业并举的新格局。


深入沙兰镇的村屯,记者能切身感受到农业结构调整,给当地经济带来的实实在在变化。


“每年的初夏时节,鞑子香花海美得宛如一幅山水画,吸引游客接踵而至。


熔岩台地上,充分利用山水秀美的自然生态,打造地域性文化活动新品牌,以“花团锦簇”农产品、美食博览会,全面推介宁安特色农业发展成果,突出展示宁安地标农产品、名优特产、特色美食小吃等,扩大品牌影响,引领“农”字品牌发展;“以花会友”青年联谊交友会也在渐渐形成品牌……每年都有6万多人次来参加此次达子香赏花节活动,为乡村旅游注入新的活力。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2018年5月,首届达子香赏花节,就吸引了来自各地6万多游客,沙兰镇党委班子又以此为契机,按照大力发展“大景区+特色小镇+特色文化+民宿旅游”的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山水秀美的自然生态,为农旅融合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只要沿着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条线路,沙兰镇将来能‘出彩’的地方还多着呢?”胡伟东自信地说,我们已经踏上了奔小康的大道上,等明年欢迎你们媒体记者,再来看看我们镇的变化吧!


虽然在沙兰镇采访是冒雨进行的,在回来的路上,放眼沙兰镇的乡村,一幅幅农业更有奔头、农民更有劲头、农村更有看头的场景,是留给乡村行记者最深的印象。


赵庆章 冯景移 晨报融媒体首席记者 史玉旭 记者 李勇 张秋夜 张振强 摄影报道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