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中国农业科学院养殖(30位大咖智囊团畅谈种养循环下一步怎么发展?)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08|点击次数:

日前,“种养循环绿色技术产业化研讨会”通过线上视频、直播形式召开,这是一场汇聚政产研学用多方力量的重量级研讨会,聚焦成果交流、形势研判、研讨支持政策。

研讨会由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指导,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主办,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承办,北京、广州设置会场,江苏、浙江、四川、黑龙江、陕西、湖北、山东等多地代表线上参会,就种养循环绿色发展技术模式与案例进行深入探讨与交流。

30位大咖智囊团畅谈!种养循环下一步怎么发展?

北京会场

30位大咖智囊团畅谈!种养循环下一步怎么发展?

广东会场

种养循环绿色发展为何势在必行?

我国自古就有种养结合的传统,长期依靠农家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和供应作物营养,是传统农耕文明的精华。农业农村部国家首席兽医师李金祥介绍,唐宋就有“猪是家中宝,粪是地里金”的说法,改革开放以来,种养日益分离,畜禽粪污处理和利用难度加大,而化肥施用量快速增加,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愈加凸显,“重构新型种养关系,加快畜禽粪污处理和利用,成为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主题。”

30位大咖智囊团畅谈!种养循环下一步怎么发展?

农业农村部国家首席兽医师李金祥

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理事长余欣荣指出,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种养循环是有效措施之一。近年来,作为农业绿色发展重要支撑技术的种养循环技术领域,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在种养循环机理机制、核心技术和关键模式等方面取得的了不错的成绩。

30位大咖智囊团畅谈!种养循环下一步怎么发展?

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理事长余欣荣

一方面,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正成为种养循环绿色技术、产品和模式研发的主力军,为推广种养循环绿色农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另一方面,企业主动作为,与科研院所联合攻关,积极推进种养循环绿色技术的落地,创造了许多优秀的实践经验。“这些成果为促进我国种养循环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和思路,体现了我国在种养循环领域的创新性。”

种养循环有哪些前沿技术加持?

高肥力、无污染的土壤是我国农业由集约化向可持续绿色农业转型的先决条件,”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沈其荣表示,大力发展有机(类)肥料产业是实现此条件的关键途径。华南农业大学校长刘雅红强调,全面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服务是实现现代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

30位大咖智囊团畅谈!种养循环下一步怎么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沈其荣

30位大咖智囊团畅谈!种养循环下一步怎么发展?

华南农业大学校长刘雅红

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章家恩表示,华南农大研究团队在旱地、稻田中通过间套作和生态复合种养提升生物多样性利用水平,致力于从一产到多产拓展融合创新,发展智慧生态循环农业。南方水田“黑麦草-水稻”轮作系统是生态循环农业实践应用之一,中山大学农学院副院长、教授辛国荣介绍,在南方水田可充分利用冬闲间隙生产优质青饲料,大力发展南方草地畜牧业。

30位大咖智囊团畅谈!种养循环下一步怎么发展?

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章家恩

30位大咖智囊团畅谈!种养循环下一步怎么发展?

中山大学农学院副院长、教授辛国荣

针对国内外种养循环绿色技术发展定位,四川农业大学校长吴德表示,绿色种养循环核心是基于生物质循环传递链的循环农业体系,在国内建议采用适度规模的种养循环模式,提升主体的服务水平和技术支撑及推广水平。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董红敏介绍,大型智能化控制系统与工程化设备的研发推广,是荷兰等国外先进农业实现种养循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亦值得借鉴。

30位大咖智囊团畅谈!种养循环下一步怎么发展?

四川农业大学校长吴德

30位大咖智囊团畅谈!种养循环下一步怎么发展?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董红敏作线上分享

在种养循环原料基础研究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刘存寿与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邱凌专注于有机废弃物制备有机肥工艺。化学酶解法制备的碳基生态肥料和物理热解法制备的炭基肥在改良土壤、作物提质增效等方面效果显著。

30位大咖智囊团畅谈!种养循环下一步怎么发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邱凌

奶业是健康中国、强壮民族不可或缺的产业,但奶牛场污水已成为制约企业生存和行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副所长、研究员张克强致力于研究“奶牛污水控制与农业利用”绿色发展模式,以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全链条治理路径,为天津、河北、山东、内蒙古、云南及河南等地3742家养殖场推广应用。

在渔业种养循环领域,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王广军表示,“鱼菜共生”和“稻渔综合种养”两种模式已逐渐成为主流,在处理养殖尾水的同时,还可促进化肥和饲料减量,实现“种养”双丰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刘宏斌介绍,2019年我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便已达3476万亩,约占全国水稻面积7.8%,“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更是被粮农组织列为首批世界农业文化遗产。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教授何绪刚认为,未来渔业种养循环还需加强技术研究,重点解决种、养有机结合的问题以满足动植物各自所需。

30位大咖智囊团畅谈!种养循环下一步怎么发展?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王广军

30位大咖智囊团畅谈!种养循环下一步怎么发展?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教授何绪刚作线上分享

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吴银宝表示,种养结合技术的推广还有许多制约因素,有机肥的机械化施肥和价格成本也是种养结合所面临的核心问题。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侯勇指出,畜牧业同样面临非常大的资源和环境挑战,该挑战贯穿了整个畜牧业供应链,亟需探索基于整个链条的绿色高效发展模式。

30位大咖智囊团畅谈!种养循环下一步怎么发展?

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吴银宝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院长、教授朱砺认为,发展绿色种养循环,除了开发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与清洁化生产技术外,还需要引入智慧化数字技术,建立种养结合监测监控信息化体系四川农业大动物科技学院教授邹立扣表示认同,他还建议积极开展粪水长期施用对环境(土壤、地下水)的影响评估、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研究,并推动建立粪水处理工艺相关标准。

30位大咖智囊团畅谈!种养循环下一步怎么发展?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院长、教授朱砺

种养循环绿色实践已有这些优秀案例!

种养循环绿色发展离不开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不断探索与实践。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长期坚持畜禽粪污减排增效、种养循环、绿色低碳等核心技术攻关。董事长温志芬表示,温氏已在不同地区推广“猪-沼-粮”“猪-肥、水-粮”“猪-沼-菜”等种养循环模式,并取得良好的生态与经济效益。

30位大咖智囊团畅谈!种养循环下一步怎么发展?

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温志芬

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种养循环模式也应有所不同。在规模化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以粪肥全程机械化秋季均施还田技术模式为主导,通过科学制定还田方案,采取固体粪便条垛堆肥、接种微生物菌剂、全程检验监测、全程机械均施还田、深松深翻秋整地等技术措施,大力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

30位大咖智囊团畅谈!种养循环下一步怎么发展?

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唐浩、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资环所副所长赵坤作线上分享

“大田作物中,油菜消纳粪污能力超强,而且可以菜用、饲用等多功能利用。” 大北农集团高级副总裁、种猪产业董事长吴文介绍,通过在大型养殖场周边,开发畜禽养殖业粪污高效种植油菜技术体系,可形成以饲料用与蔬菜用相结合的种养、用养双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

30位大咖智囊团畅谈!种养循环下一步怎么发展?

大北农集团高级副总裁、种猪产业董事长吴文

河北同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则积极探索成立以村为单元,实现区域内自循环的生态立体循环模式。公司董事长刘山国认为,围绕绿色种植和健康养殖的有机结合,应搭建能源化、无害化处理的专业服务平台。

好氧堆肥技术是北京沃土天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推的粪污处理工艺,公司副总经理张陇利介绍,沃土公司已研发出集中模式、分散模式及就地模式三大类,可根据不同产品需求、原料供给及实际生产情况,适宜不同生产应用场景。在粪肥还田过程中,福林格(青岛)农业机械有限公司则独创液压推送式系统,确保固态粪肥抛洒精准还田,并可在多种生产场景中应用。

水稻是南方主要的大田作物,与水稻有机结合的种养循环模式广泛多样,广东省种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青山认为,水稻禾虫种养是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中具有潜力的朝阳产业,该模式可实现畜牧的粪便、秸秆回田综合利用,还可生产高蛋白禾虫产品,经济效益明显。清远稻渔产业是广东渔业种养循环绿色发展的重要实践。清远绿之源渔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戴惠田介绍,公司特别培育了适合与稻田共生的禾花鲤新品种——“金元鲤”,推广面积已超1万亩。

30位大咖智囊团畅谈!种养循环下一步怎么发展?

广东省种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青山

30位大咖智囊团畅谈!种养循环下一步怎么发展?

清远绿之源渔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戴惠田

甲鱼养殖企业惠州市财兴实业有限公司则依托珠江水产研究所,推行叠加尾水治理系统的鱼菜共生养殖模式,实现“一水两用,一地多收”,养殖面积近4000亩,年产值达2亿元。

农业绿色发展过程中,有众多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其中。为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浙江泽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研制了环保多功能餐厨垃圾处理及养殖废弃物高效转化相关设备,实现“农村垃圾不出村”,促使包括餐厨垃圾、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等有机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动种养循环绿色发展。

【统筹】李晓芬 徐建华

【作者】林鹏 陈迎 刘鑫

【摄影】谭家富 肖硕

【来源】南方农村报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