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金桂树养殖(《今日聚焦》——生态+特色 释放“绿色红利”)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08|点击次数:

从空中俯瞰,康县无疑是“绿色”的: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山清水秀空气好,“金不换”的生态优势一直让康县人引以为傲。近年来,康县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结合自身实际,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此,人们眼中的康县大地变了个模样。

《今日聚焦》——生态+特色 释放“绿色红利”

最近,康县白杨镇的“桂花莊”农家乐里,老板李凤莲正忙着打扫客房、晾晒干菜,准备清明小长假期间迎接今年的第一拨游客。

桂花庄位于康县县城以南47公里处,因村内有一棵生长了1600多年的金桂树而得名。过去村内道路泥泞,群众住房高大黑空、阴暗潮湿,群众增收渠道单一,大多数村民都选择了外出打工。

乡村振兴,自然要撕掉“脏乱差”的标签。自2012年吹响美丽乡村建设号角以来,康县以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掀起了一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乡村大扫除”, 桂花庄村开始硬化村内道路,改造房屋风貌和庭院,综合利用村内山、水、石、古树等自然资源,配套修建便民景观桥、栈道护栏和停车场等设施,完善旅游配套设施,这让一直生活在这里的李凤莲看到了商机。

《今日聚焦》——生态+特色 释放“绿色红利”

以前,李凤莲一家靠夫妻俩在外打工为生,一年的收入只能解决一家4口的温饱问题。2015年,康县实施“十村百户千床”乡村旅游工程,她抓住了这次机遇,把自家的农房改建成农家客栈,收入翻倍地增长。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和生态富民产业,现在桂花庄村已成为“房在景中、景在绿中、人在画中”具有代表性的康南风情原生态旅游景区。2018年,这里共接待游客2万多人,旅游收入达到24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2560元增长到2018年的7050元,桂花庄村走出了一条“乡村旅游+互联网+农户”的生态旅游扶贫之路。

经过几年的努力与探索,康县的美丽乡村建设已取得较大成效,昔日的“脏、乱、差”变成今日的“绿、美、净”,过去的“烂泥村”变成现在的“旅游村”。而康县的美丽乡村建设,不是简单的村庄整治和环境改善,更加注重的是推动农村生态产业的培育与持续发展,实现对新农村的整体化建设和品牌化经营。阳坝镇是康县茶叶的主产区,这几天,经营茶叶生意的李满福每天早出晚归,奔波于公司和茶园之间。

清明前夕,这里的茶叶就要上市了。为了正常供应清明市场,一个月前,李满福给厂里上了一批自动化的新设备。

《今日聚焦》——生态+特色 释放“绿色红利”

和煦的春风轻拂大地,漫山遍野的花朵盛开,阳坝的绿茶也欢快地冒出了尖,这里的茶园大多分布在海拔800米左右的半山腰,因地理位置独特,生态环境优越,所产茶叶香气天成。阳坝镇油房坝村的刘树花家今年种了4亩茶叶,这两天也到了她最忙的时候。

《今日聚焦》——生态+特色 释放“绿色红利”

今年以来,油房坝村把采茶游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主打招牌,

依托美丽乡村和风景如画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下养殖,天麻、木耳、香菇等食用菌栽植,大鲵养殖,核桃、花椒、蚕桑等经济林产业,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能力,让贫困群众靠山水美景脱贫致富奔小康。

“产业兴旺”是振兴乡村的核心要素,康县按照“整县核桃、南茶北椒,区域优势、做精做优”的特色产业发展思路,扶持引导群众发展核桃、花椒、茶叶等优势特色经济林果135.08万亩,2万多农户8万多人从事黑木耳、香菇、天麻等食用菌生产,实现了提升产业适宜区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同时,康县整合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451万元,用于发展食用菌种植、中蜂养殖、蚕桑养殖、茶叶培育等贫困户产业增收项目,14家龙头企业与70家合作社实现产销对接,带动贫困户1300多户增收。

《今日聚焦》——生态+特色 释放“绿色红利”

步履向前,乡村振兴这场长跑仍将继续;翘首以待,一个“天长蓝、树长绿、水长清、地长净、人长寿”的康县正在路上。近年来,康县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紧紧围绕“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建设小康美丽康县、整县打造生态旅游大景区”的目标任务,立足生态优势、做足山水文章,持续推动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导的乡村振兴,绘就了一幅美丽新画卷。

编辑:李明轩

责编:许玲芳

主编:李亚军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