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海水养殖专业(解密一条黄鱼里的“科特派”力量)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08|点击次数:
解密一条黄鱼里的“科特派”力量

“大陈岛是一座蓝色富矿!”台州学院副教授梁仁杰与大陈岛的不解之缘因学术研究结下。每年5月,他都带领学生上岛,进行动物学野外实习。作为水产养殖方向的研究者,梁仁杰对“大陈黄鱼”情有独钟。他时常对着一张“大黄鱼洄游路线图”思考,图上显示:大陈岛附近海域是黄鱼绝佳的越冬场。这意味着“黄鱼养殖”在此大有可为。

2019年,梁仁杰以一种新的身份再登大陈——省级科技特派员。这一次,他专为“黄鱼养殖”而来。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他为渔民解决养殖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助力大陈渔业实现现代化转型。

八八战略强调,要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山海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努力使海洋经济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成为浙江经济新的增长点。

自2005年起,椒江区在省市科技部门的指导下,把科技特派员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向大陈镇派驻一批又一批专业人才,助力椒江擦亮“中国东海大黄鱼之都”新名片。

助力增产量、提品质

擦亮“大陈黄鱼”金招牌

“怎么降低台风和病虫害带来的损失”“如何养出又大又漂亮的黄鱼”……2019年梁仁杰带队的8人科技特派团接下科技特派员的接力棒来到大陈岛,一上岛,就收到了渔民们的求助信息。

在科技特派团眼中,这些让渔民摸不着头脑的问题,可以转化成一个个可操作的研究主题——“通过改进养殖装置提升抗台风能力”“寻找黄鱼生长适宜环境以提升黄鱼品质”“做好鱼苗投放前虫害筛查”等。

很快,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养殖方法涌入大陈。大陈黄鱼的主要养殖方式是大型铜网衣围拦模式。先向浅海海底打入围拦柱桩,再围上周长达上百米的铜网,这就形成了一个能抗强台风冲击的巨型“黄鱼之家”。然而时间一长,弯角处的铜网易被磨损且难更换,就出现了铜网“穿孔”逃鱼导致养殖失败的情况。

梁仁杰带队攻克难点,研制出了国内首创的柱桩双侧连接网片构件,相当于为铜网和柱桩之间加固,提高了网衣的抗风浪能力与使用寿命。同时他们将网片模块化,一张大型铜网被分割成十数张6米长的小型网片,便于灵活组网和更换,降低网衣成本。这一创新技术获得国家专利,已应用于大陈岛大型围拦的局部维护与整体升级,年创效益3000万元以上。

品质好、产量高是大陈黄鱼近年来火速“出圈”的根本原因。自2019年科技特派团上岛以来,他们积极与台州市椒江汇鑫元现代渔业有限公司、台州广源渔业有限公司、台州市椒江星浪海水养殖专业合作社、浙江海味鲜食品开发有限公司等6家大陈黄鱼养殖企业对接,帮黄鱼“增产提质”。

根据“黄鱼是底层鱼类,喜好深水环境”这一特性,梁仁杰建议渔民引进一批90米周长、8米水深的网箱代替原来60米周长、4米水深的网箱。活动空间大、水质变好,也就让黄鱼的生长周期短了、品质提高了,渔民们拿到了实打实的利润。

“海洋水产养殖技术发展迅猛,科技特派员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了解学习世界各地实用的技术,再结合大陈岛的海洋环境和渔业发展情况,将技术进行创新和运用,有效增加渔民收益。”梁仁杰和团队成员经常前往山东等地考察学习,为渔民带回不少新技术。

目前,科技特派团正在研发黄鱼几何形态分析模型。他们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上,绘制出了大陈各养殖点的黄鱼形态特征,并与野生大黄鱼进行对比,力求培育出色泽、体型和肉质上都更接近野生大黄鱼的产品。此外,他们计划与椒江区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承担黄鱼养殖过程中的病虫害检测任务。

在科技特派员们的助力下,近年来大陈黄鱼连续获评“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大陈岛也一跃成为国家一级渔港和浙江省三大中心渔场之一。

寻找大陈渔业未来

向深远海要空间和品质

去年,浙江省首套“垦荒一号”深远海智能化养殖平台在大陈“下海”,标志着黄鱼养殖向深远海再跨一步。

“外海水质好、水流强,无限的空间意味着黄鱼养殖业无限的发展可能。”相对黄鱼养殖户以“盈利”为主要追求目标,科技特派员梁仁杰用更全面的视角看待养殖业发展,也生出了更大的“野心”。

黄鱼养殖业本就是一段“走出去”的历史。据梁仁杰介绍,21世纪初,大陈岛上还未刮起“黄鱼养殖”的风潮。此时,岛上传统的木质鱼排里养的多是鲈鱼。鱼排集中在下大陈浪通门一带,这里属于内湾,相对外海浪小水浅。

2003年,接任浙江省委书记不久的习近平在浙江省亲自倡导、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科技一项重要的创新制度一一科技特派员制度。随后,海洋渔业局高级工程师陈清建作为第一批科技特派员与大陈渔民展开沟通交流,为他们解决水产养殖中遇到的难题。

在此期间,越来越多的人走上黄鱼养殖道路。“一开始用木质小鱼排养黄鱼,但是台风一来就全刮跑了。”台州市椒江星浪海水养殖专业合作社股东之一陈招德说。从2012年开始,大陈黄鱼养殖业从传统深水网箱养殖,转型升级为全国首创的大型铜网衣围海养殖模式,鸡笼头逐渐成为著名的黄鱼养殖基地。相比内湾,大陈黄鱼养殖向外走出了一小步。

如今,近海区域养殖空间趋于饱和。在科技特派员团队的帮助下,大陈岛广源渔业与上海海洋大学、南海水产研究所等合作研制“垦荒一号”,向外海进发。

“垦荒一号”是大陈黄鱼可移动的家园,形似一艘船。这座平台长148米,宽37米,深17.5米,有效养殖水体达6万立方米。在海面较为风平浪静时,“垦荒一号”带领黄鱼寻找一处水质好、水温高的海域生活。等到台风来袭,这艘“船”可以驶回安全的港湾,躲避风浪。

据了解,截至去年底,大陈共有黄鱼养殖企业14家,养殖规模达到200万立方米水体,年养殖产量约7000吨,产值达8亿元以上,占浙江省产量的2/3。待“垦荒一号”调试成功后,大陈黄鱼可新增年产量300吨、效益3600万元,更多的可能性也将随之而来。

梁仁杰始终认为,在发展之上,养护海洋更为关键。科技特派团与浙江蓝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探索海洋塑料污染治理“蓝色循环”项目,构建起了海塑垃圾“收集—运输—处置—再生”的全流程闭环治理体系。梁仁杰经常带领学生一起宣传“可持续”理念、回收海边塑料。

大陈渔业的未来在哪里?科技特派员已经看到一条“向海图强”之路:在养护生态资源的基础上,向深远海要空间和品质。

(来源:椒江区人民政府网站) 【投稿、区域合作请邮件 信息新报 3469887933#qq.com24小时内回复。】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