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红鱼养殖(红鳍笛鲷的生态习性及人工繁殖技术和幼苗培育)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08|点击次数:


红鳍笛鲷的生态习性及人工繁殖技术和幼苗培育

前言


红鳍笛鲷是一种常见的热带和亚热带中下层鱼类,俗称红鱼、大红鱼、红笛鲷。它属于鲈形目中的笛鲷科这种鱼一般栖息于水深30厘米至100厘米的海域,常见于泥、泥砂、贝岩礁等底质海区,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海及东海地区。


最适合生长的温度为12℃至30℃,而在25℃至30℃的水温范围内生长速度最快。它能适应的盐度范围为5‰至40‰,一般养殖时的盐度维持在10‰至20‰之间。

红鳍笛鲷的生态习性及人工繁殖技术和幼苗培育

并且它一年的时间内体长可达到约20厘米,体重约为0.5千克左右。由于其鲜艳的体色、美观的外形、细嫩的肉质、鲜美的味道、丰富的营养以及高价值,深受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喜爱。


近年来,红鳍笛鲷已经成为中国南方海水养殖中的重要名优品种之一。红鳍笛鲷的土池人工育苗技术也逐渐成熟。


红鳍笛鲷的生态习性及人工繁殖技术和幼苗培育


一、红鳍笛鲷养殖分析


1.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通常在放养前1个月,需要将池水排干。对于老化的鱼池,必须清除池底的有机物质,并进行堤岸整修,然后曝晒至龟裂,以促使池底的污泥充分氧化。每亩池塘可施放60kg至100kg的石灰进行消毒,以促进有机物质的分解。而对于新的鱼池,通常不需要施放石灰进行消毒。

对于排水不畅的池塘,可以在注水时加入适量的生石灰,与水一起注入池中,以有效改善排水情况。

红鳍笛鲷的生态习性及人工繁殖技术和幼苗培育



无论是新的还是旧的养殖池,除了上述措施外,还需要填平池底,并在每公顷池塘中施放100kg至150kg的粪肥、500kg至600kg的米糠,以及500kg至700kg的猪粪或鸡粪。养殖池的清理原则上应该每年进行一次,最好选择在入冬至春节期间进行清理。


2.放养管理工作


池水的深度应保持在1.5米至2米,至少要保持1米以上的水深。池塘的面积大小应根据养殖目标来确定,以方便管理为主要考虑因素。

红鳍笛鲷的生态习性及人工繁殖技术和幼苗培育

而养殖过程中,除了注意池水的交换外,还需要随时注意池水的变化,特别是在季节交替或温度发生剧变时需要特别注意。


由于红鳍笛鲷具有凶猛的捕食性,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可以将红鳍笛鲷与其他鱼种混养,以控制池中的杂鱼或小鱼数量,避免杂鱼浪费饲料和消耗水中溶氧,以提高养殖效益。


3.亲鱼的培育


在催产前的前两个月,从自养的3-4龄商品鱼中选择体质健壮、无伤的个体。雌性和雄性鱼应分开进行强化培育。每天投喂新鲜的小杂鱼和添加营养剂,每天喂食1-2次,以促进亲鱼的性腺进一步发育成熟。


红鳍笛鲷的生态习性及人工繁殖技术和幼苗培育

4.催产

当自然海区的海水温度达到18~24℃时,进行检查。雄性亲鱼能够挤出乳白色精液,而雌性亲鱼的腹部会膨大、柔软,肛门呈红色,并且卵的直径达到500μm以上时,即可开始催产。催产工作可以在室内的水泥池或海上的渔排网箱中进行。


催产剂可以使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促排卵激素2号或3号,可以单一使用或混合使用,剂量根据亲鱼性腺的成熟度而定。雌性和雄性亲鱼按照1∶1或1∶1.5的比例蓄养在同一产卵池或产卵网箱中,并进行充氧或微流水的刺激,以加强催产效果。


5.孵化


受精卵可以使用捞网或溢水法进行收集。经过多次洗卵处理后,将受精卵放入容积为0.5m³的玻璃钢孵化桶或使用100目筛绢制成的孵化网箱,悬挂在孵化池中进行孵化。

红鳍笛鲷的生态习性及人工繁殖技术和幼苗培育

在室外土池中,可以使用彩条布制成水箱(尺寸为3m×2m×2m),将其放置于育苗土池中,通过充气的方式进行孵化。孵化密度为每立方米水池中30~50万粒卵,微充气使受精卵均匀分布在水中。孵化适宜的水温范围是20~25℃,适宜的盐度范围是18~33,溶解氧浓度应保持在9~14mg/L,pH值维持在8.0~8.4。在整个孵化过程中,保持水质良好,以提高孵化率。

二、苗种培育


1.育苗


红鳍笛鲷室内育苗的饵料系列包括牡蛎受精卵、轮虫、卤虫无节幼体、海洋枝角类、挠足类的六肢幼体和鱼糜。在亲鱼催产前的30~40天内,需要大量培养小球藻、轮虫和海洋枝角类,以确保育苗过程中各发育阶段有充足的活体饵料。这些培养可以按照常规方法进行。

红鳍笛鲷的生态习性及人工繁殖技术和幼苗培育

在育苗期间,需要避免强光和直射光的照射,将光照强度保持在3000~6000 lux左右。每天清晨进行污底吸除,以清除沉底的死苗、残留饵料和粪便等,以防止水质污染。


当室内进行红鳍笛鲷的人工育苗时,仔鱼的放养密度在前期为2万到3万尾/立方米,后期为0.5万到1万尾/立方米。在3至10日龄期间,投喂牡蛎受精卵和幼虫,密度为10至15个/毫升。经过150目筛绢过滤后的小型轮虫的密度为8至10个/毫升。在10日龄以上的仔鱼期间,投喂轮虫的密度为8至10个/毫升。


如果仔鱼体长达到0.8厘米以上时,除了上述饵料外,还需要添加海洋枝角类和桡足类六肢幼体。稚鱼长到1.5厘米后,开始投喂海洋枝角类、桡足类成体以及淡水枝角类。当稚鱼长到2.5厘米时,它们已经变态成为幼鱼。此时可以使用鱼糜或合成饵料进行驯化投喂,每天多次投喂。

红鳍笛鲷的生态习性及人工繁殖技术和幼苗培育

另外,在放养时选择体型一致、健康活泼的鱼苗,并避免混养大小不一的鱼苗。放养量的多寡应根据管理、环境和其他因素而定。通常每亩放养1800尾~2400尾是适宜的放养密度。如果水质良好、水源充足,并且具备良好的供氧和打气设施,那么放养密度可以增加到每亩放养3000尾~3600尾。


2.饲料及投喂


仔鱼开始开口摄食后,可以直接将它们放入育苗池中进行培育。在仔鱼开口摄食期到达15日龄之前,主要以轮虫为主要饵料,每天需要投喂8次至10次。


当仔鱼达到10日龄到20日龄时,饵料包括轮虫、枝角类和冰冻桡足类(以桡足类为主)。随着仔鱼日龄的增加,逐渐增加冰冻桡足类的投喂量,而轮虫的投喂量则逐渐减少。每天需要投喂8次,投喂量要根据仔鱼的饱食程度来确定。

红鳍笛鲷的生态习性及人工繁殖技术和幼苗培育

从20日龄开始,可以开始投喂鱼肉糜和配合饲料。鱼肉糜与配合饲料的混合比例为10∶1。每天投喂3次至4次,投喂量要根据仔鱼的饱食程度来确定,尽量避免残饵的出现。


3.日常管理


每日巡视养殖池,避免池水过于肥沃或混浊。池水的透明度以约30cm左右为宜,保持水清澈。同时还可以在饵料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以满足鱼类的营养需求。


三、病害防治


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原则,需要定时进行换水,并定期清除池内的残饵、粪便和其他污物,以确保水质的清新和池底的清洁。同时要保证饲料的投喂数量和质量,并及时调整苗种的培养密度。定期对整个池塘进行泼洒消毒剂和微生态制剂等措施,密切观察,一旦发现病害,应立即进行诊断,找出病因,并对症下药,及时处理。

红鳍笛鲷的生态习性及人工繁殖技术和幼苗培育

四、收获成鱼


红鳍笛鲷时常使用囊网围捕的方式,当需要一次性捕捞全部鱼类时,需要将养殖池的水完全排空。如果养殖池的地势较低,排水可能会比较困难,这时可以使用抽水机将水抽干后再进行捕捞。


因此,在建造养殖池时,应在其中一角砌筑一个面积约为总面积的5%~10%稍深的小池子,并在小池靠养殖池一边设置一个低于养殖池底的水门,将抽水机放置在小池子内进行抽水。这样,池中的鱼类会随着水流进入小池子,从而便于捕获。

红鳍笛鲷的生态习性及人工繁殖技术和幼苗培育


目前,红鳍笛鲷的运输方式主要是活鱼车运输。在捕获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鱼类容易脱鳞。所以捕捞时需要小心操作,避免对鱼体造成损伤,以提高运输过程中的存活率。

总结

红鳍笛鲷的繁殖期通常在3月至10月,其中4月至5月为繁殖盛期。海南和广东南部沿海地区在3月份就进入产卵期,而粤东和闽南沿海地区则在4月中旬后才开始繁殖。


海南省三亚海域的水温全年都高于18℃,是暖水性热带鱼类最适合繁殖的海区之一。红鳍笛鲷在这个海域生长良好,其卵巢属于多次成熟、分批产卵类型,从2月下旬至10月都能产卵受精。在这个海域建立红鳍笛鲷等热带鱼类的繁养殖基地,将有助于确保优质受精卵和增养殖种苗的长时间、大批量供应。

红鳍笛鲷的生态习性及人工繁殖技术和幼苗培育

从受精卵孵化情况来看,使用本地亲鱼产的受精卵,并在室内孵化桶中孵化效果最好,孵化率和苗种培育成活率都较高。经过长途运输,并在土池布箱中充气孵化的效果不理想,孵化率和成苗率较低。因此,应该大力推广自养亲鱼进行繁殖和育苗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 李思忠,吴汉霖,张有 为.1979.南 海 诸 岛 鱼 类 志 [M].北京:科学出版社.

[2] 许鼎盛,王秋荣.1991.黄 鳍 鲷 胚 胎、仔 稚 幼 鱼 的 研究 [J].厦门水院学报.10~18.

[3] 黄 贵 民.2000. 赤 鳍 笛 鲷 养 殖 浅 析 [J]. 养 鱼 世 界. (11)19~23.

[4] 上海水 产 学 院、 厦 门 大 学、 福 建 省 水 产 研 究 所 编 著.1980.福州:福建海 洋 经 济 鱼 类 [M].福 州:福建科技出版社.

[5] 张仁斋.南海六种经济鱼类的卵子及仔鱼形 态 的 观 察 [R].水产部南海水产研究所调查报告第 22号. 26~42.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