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黑山养殖场(复活的石门古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08|点击次数:
复活的石门古村

楚天都市报记者 周鹏 王永胜 通讯员 程双吉

“甲第宏开订礼捐曾留世德,石门深处读书声里是我家!”

咸宁市通山县南林桥镇石门村,是一处藏在深山里的古村落,长夏畈古街沿用至今。由于封闭,鲜为人知。2017年3月,咸宁市扶贫队进驻村里,从此发生巨变。8月4日,楚天都市报记者慕名到该村探访。

古韵石门

沿咸通公路往通山方向,过了界水岭后不远处右侧有一条新修的旅游公路,约20分钟后就会进入石门村,一个从四面看都是“门”的大字立在村头。

“这都是扶贫工作队帮忙修的!”村支书夏新华给大家当起了“导游”,领着大家看连片的荷塘,碧叶、凉亭与远处的青山、绿水、白云、蓝天融为一体;右侧是四季采摘园,葡萄、香瓜,火龙果,微风吹来,果香四溢。

复活的石门古村

右前方一座像猫头的山脚下,小河环抱中的便是长夏畈古街,这里有成片的明清古民居,白墙黛瓦、雕梁画栋,虽经岁月的沉淀,仍透着当年的繁华。

长夏畈古街依山而建,街道约3米宽,两侧的房屋均设有石头台面,一打听,原来这里临街铺面根据每户人家的不同而设计,墙上的拴马石形状各异,有持刀剑的武馆,有卖杂货的铺面等等。

这里的房屋都有高大的门墩,一般都是前铺、中作坊、后屋的格局。93岁的老者夏勤旺家屋后,有一口温泉井,透亮的水清澈见底,每陋一会儿,便有水泡汩汩冒了出来。夏勤旺说,这股温泉水自然而生,自建房以来就有,他们用这水洗澡。在清末时,这里被英国人看上,还作过茶坊。

复活的石门古村

人文石门

突然,一阵电子琴声和歌声传来,记者寻声而去,在一户小院里,一名老者正在弹琴,他的夫人微笑着边听歌边在旁边剥玉米。这名老者叫夏继明,今年70岁,从通山县文化局退休后便与老伴一同回到老屋里享受光阴。

他介绍,这原本是一块沙洲,先人夏学河看到这里的“风水”好,就在这里置业,现在的街道就是以前的河道,夏家将河水改道而成。这里是古代湘、鄂、赣边贸中心集市,特别繁华,500米的街道,有中药铺、油炸铺、杂货铺、当铺、金银加工铺等60多家,他家祖上是经营烟丝的。

清嘉庆年间,夏家先辈夏之悟鼓励大家读书、经商,这里有蒙馆1所,经馆2所,这里的人从小就学知识,成年则做官经商,最繁华的时候,连祠堂都住着客人。

“无商不富”,在繁荣的商业贸易中,长夏畈许多人家都积累了丰厚的资本,纷纷买田庄收租。长夏畈人的田庄买到县内外各地,当时年收租300担的都算是穷人家,大户收租据说骑马跑一天都跑不完,这个地区当时流行一句口头禅:“走遍天下底,胜不过石门里”。

清代中叶,长夏畈读书做官的人也多,贡生、太学生100多人。有职位的也有100多人、其中奉直大夫6人、武略骑尉6人、议叙六品官4人、谏议大夫等多人。

据《通山县志》,清末民初,这里因茶叶而繁华,四周山上全是茶,有1万多亩,俄罗斯人、英国人曾到这里租房开茶坊,后困日本入侵才走向衰败。这里,也是通山县最早的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早在上世纪廿年代初,就有夏昌平等投身革命,并迅速发展楚黄山、黄荆林成为革命根据地。夏洪海、夏道辉等革命先烈便是从这里走出去的。

复活的石门古村

新生石门

从这里往南林桥方向,在该村的易地扶贫搬迁点,贫困户夏雄伟家非常热闹,原来亲戚在他家庆祝生日。夏雄伟今年38岁,夫妻俩因病致贫,老屋破败不能住,去年搬进宽敞的新房。

在扶贫队的帮助下,他无息贷款10万元,搞起了黑山猪养殖场。他带着记者来到一处山沟,他一声吆喝,一头头肥壮的黑猪从四面八方“哼哧哼哧”地走过来。他说,今年他养了200头猪,毛收入将过40万元。

据了解,该村于2015年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89户552人,目前全村尚有116户、317人未达到脱贫标准。

为了彻底改变该村闭塞的面貌,扶贫队整合长夏畈明清古街、古村落等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将石门村打造成为一个集茶马古道、红色文化、生态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生态休闲风情度假区。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