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cctv7青蛙养殖视频(从年赚千万到亏损百万 看他如何绝处逢生)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08|点击次数:
从年赚千万到亏损百万 看他如何绝处逢生

重庆稻田蛙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孝君

85后年轻渝商张孝君是重庆的特种养殖能手,曾凭借2000余亩青蛙养殖基地,以及一举突破千万元的年利润,两次登上央视农业节目。之后又因为盲目扩张,几个月损失高达700万元。经过市场洗礼,张孝君开始重新寻找新的市场机遇。

青蛙属于保护动物,长期以来想要通过合法途径购买并不容易。而近年来,随着人工饲养技术的突破,一批投资者迅速进入青蛙养殖行业,张孝君正是其中的一位。

初学的技术并不成熟

1986年出生的张孝君很早就开始学做生意,后与人合伙经营挖掘机租赁业务。2010年,他开始考虑转型。当得知青蛙的售价单斤30元,且供不应求时,当即决定要养青蛙。

青蛙属于保护动物,而张孝君在网上搜索到信息,湖南等地已经开始人工饲养青蛙。于是他赶到湖南某养殖基地,花1万多元学习了青蛙养殖技术,然后,踌躇满志地回到巴南老家租下了30亩地准备大展拳脚。

然而,张孝君当时学到的青蛙养殖技术并不成熟。“我们以每尾0.12元的价格从湖南购买了一批蝌蚪,但这些蝌蚪基本都是野外采集,野化程度高,不好饲养。”小蝌蚪长成青蛙后,主要吃蝇蛆、黄粉虫和蚯蚓,不仅来料有限,成本高,而且蛋白质含量不够,导致本来应该长到30克以上的青蛙,普遍只有15克。

张孝君算了一笔账,一亩蛙池基础设施投入7000元,另外加上蝌蚪、昆虫等饲料投入,一亩地需投资1万元。最初预计每亩可产青蛙3000斤,按单斤30元的市价计算,利润的确丰厚,但当年不断遇挫,50万投资全部打了水漂。

熬了3年再绝处逢生

2012年,张孝君决定重头再来。他尝试了一种蛋白质含量高的海鱼饲料,并针对青蛙只捕食动态食物的特性,设计了一个带马达的食台,通过马达抖动让青蛙捕食。但面对抖动的饲料,青蛙往往只是含在口中并不下咽,甚至还要吐出来。当年,除了饲料探索不成功,加之气候不好、病害多,张孝君的150万元投资再次全部亏空。

两年共亏了200万元。

2013年,张孝君又筹集到100万元用于饲养青蛙。在兽药方面,张孝君与企业合作,先是采用近似的鱼鳅药,后来开发出一种预防效果更好的中药。这一年对张孝君更为关键的是,一次偶然机会,他发现青蛙竟然要吃用水泡过的鱼饲料。当300万投资耗尽时,他的青蛙饲养基本成功,这一年青蛙销售额50万元。

2014年后,张孝君开始大规模销售蝌蚪,而养殖基地也从最初巴南的30亩,扩张到大足、潼南近2000亩,并引来央视的两次重点报道,公司迅速成为重庆最大的青蛙养殖明星企业。

内心膨胀投资亏700万

“那几年每年能挣上千万,整个人的确都‘飘’起来了。”张孝君说,在蝌蚪种苗销售最兴旺的时候,自己有成片基地,从办公室走到最后一个蛙池足足有1500米。

但是,庞大的基地首先将公司的管理短板暴露无遗。“基建之外,我们每亩的投入最初测算是2000元,但后来高达5000元。原来两小时的工作量,因为没人监督,被人为拖延到了半天。”

为了直接获得终端市场,张孝君最后孤注一掷地在主城多个商业步行街投资了数家青蛙主题餐厅。“我自己不熟悉餐饮行业,仅这几个店,我们接连就亏了200多万元。”

短短几个月时间,张孝君发现自己的亏损竟然达到了700万元。

淡出生产专攻加工销售

投资接连受挫,迫使张孝君全面调整业务。

张孝君首先是将2000亩基地清场。

虽然失去了大部分生产基地,张孝君却采取了一种更为安全的生产模式:与养殖大户合作,由养殖户专业饲养,而张孝君提供种苗、饲料、药物等生产物资,并签订收购保护价。这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生产风险。

退出生产环节的同时,又获得了稳定的原料来源,下一步就是为青蛙销售找到新通路。“去年我们有一车活青蛙准备卖到外地,但在路上却被一个省的农业执法部门没收了。我们在重庆办了野生动物的驯养繁殖许可证、经营许可证,意味着只能在重庆养殖、销售青蛙,具体来说是虎纹蛙。但这个品种在当地属被禁止的。这次经历迫使我们考虑进入食品加工行业。”

青蛙富含水分,其加工的难点在于更为复杂的保鲜技术。在投入了100多万攻克了青蛙的保鲜问题后,张孝君最终从一个农业生产大户,转型成为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

对话

农业赚钱在两端

重庆晨报:作为一个85后青年渝商,怎么看待农业领域的投资?

张孝君:农业是一个很好的行业,甚至可以说是风口行业,但对于不熟悉其中各种风险的投资者来说,很多都还处于“探雷”阶段。

我自己最初也是熬过了一个很痛苦的阶段,最初的成功是当时大的市场环境好,后来及时对盲目投资项目做了调整。从价值分布来说,农业比较赚钱的是前端的种苗环节和后端的流通环节,前期我们主要是赚种苗的钱,现在是赚流通的钱。

重庆晨报:目前公司的流通情况如何?

张孝君:我们才做了两个多月,主要是在重庆走配送市场。要知道重庆的火锅、汤锅、江湖菜背后是一个天量的农副产品配送产业链。我一个朋友2016年开始在北京做配送,去年就完成了3个多亿的销售收入。

重庆晨报: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呢?

张孝君:一方面是把配送市场做大。另外,前几年我们在养青蛙时,利用空闲水面种植水稻,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青蛙的粪便为水稻提供肥料,同时把害虫吃光。这种创新的稻田生态空间为水稻带来了新的市场机遇。

重庆晨报:如何评价自己?

张孝君:我们和上一代企业家相比,获取信息的渠道不一样。当然,青年人最大的优势是“试错”成本会很小,输赢都无所谓,但同时内心也容易膨胀,这是以后必须要警惕的。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仇峥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