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水产立体生态养殖模式(技术模式创新引领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08|点击次数:

1、技术模式创新,描绘水产绿色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1.新一轮稻渔综合种养迅猛发展

本轮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具有“稳粮、促渔、增效、提质、生态”等多种功能的现代农业新模式。它区别于传统稻田养殖主要有以下3点:突出以粮为主,坚持“以渔促稻”发展方针,要稳产量、保产能,坚决防止“挖田改塘”;突出生态优先,通过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方式实现“减肥、减药、减排”,将稻田生态保护、质量安全保障与绿色有机品牌建设相结合;突出产业化发展,倡导“种、养、加、销”一体化现代经营模式,与休闲渔业有机结合,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截至目前,全国建立了核心示范区 87 个、面积 100 多万亩,辐射带动 2000 多万亩,组织集成创新、示范推广了“稻蟹共作”“稻鳖共作+轮作”“稻虾连作+共作”“稻鳅共作”“稻鱼共作”等 5 类共 19 个典型模式,以及 19 项配套关键技术。示范区水稻亩产量稳定在500千克以上,稻田增效50%以上,农药使用量平均减少 51.7%,化肥使用量平均减少50%以上。

2.池塘养殖模式最高升级到4.0版

目前池塘养殖经过技术模式创新,已经升级出4代版本。第一代是传统土塘养殖,第二代是标准化池塘养殖,第三代是工程化模式循环水养殖,第四代是工业化模式循环水养殖。第三代、第四代主要是解决池塘转型升级和尾水处理问题,有两种应用方式。一是池塘连片尾水处理生态化养殖模式,典型为浙江德清模式,有效解决劣五类水处理问题,也是池塘休闲化、景观化改造的典范。该模式需要拿出10%左右的土地面积,并对连片池塘进行整体改造;要有不同品种选择,德清以不投饵养殖青虾、河蟹等为主,养殖结束排水后还需要保护湿地。二是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俗称跑道鱼模式),该模式在20多个省得到应用,推广跑道2000多条。

第四代代表模式为陆基推水式集装箱养殖模式,离开池塘但又与池塘紧密结合、跳出池塘又发展池塘的最前沿技术模式,具有节水节地、高效集污、生态环保、尾水达标、品质提升、智能标准等特点,列入农业农村部2018年十大引领性农业技术(渔业仅此1项),代表先进水产养殖的方向,是对传统水产养殖方式的重大变革,目前已在21个省得到应用。这个模式目前主要是鱼类养殖,同时技术含量较高,需要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3.立体生态养殖示范推广效果好

立体生态养殖又称为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是近年提出的一种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海水养殖理念,由不同营养级生物(如投饵类动物、滤食性贝类、大型藻类和沉积食性动物等)组成的综合养殖系统,系统中一些生物排泄到水体中的废物成为另一些生物功能群的营养物质来源,从而达到养殖系统中营养物质的高效循环利用、提高食物产出效率、控制养殖水域富营养化的环境友好型生态高效养殖的目的。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实现了养殖系统中营养物质在不同营养级生物间的传递、再循环,降低了环境压力。

目前该模式在辽宁、山东、天津、河北、浙江、福建等20多个省市进行试验示范推广,主要有:“虾、蟹、贝、鱼”“虾、鱼”“虾、蟹、贝、刺参-海蜇-对虾-扇贝、罗非鱼-对虾-牡蛎-江蓠、贝藻间养”等14种不同组合养殖方式。海水池塘多营养层级养殖模式已在山东、天津、河北等地建立核心示范区24.9万亩,辐射全国100万亩以上。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和支持的海洋牧场建设发展,其实就是融合了立体生态养殖模式多种元素的最好典范。

4.深远海大型智能网箱养殖取得突破

发展深水抗风浪养殖网箱是改善近岸水域生态环境、优化水产养殖布局、拓展养殖空间、实现渔民转产转业的重要途径,也是水产养殖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随着撤网撤围力度加大,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模式将会成为未来重要的海水养殖模式。海南省政府与中船重工签署了《海南省现代深海渔业暨智能海洋渔场项目合作框架协议》和《海南陵水深远海渔业养殖平台采购备忘录》。根据合作框架协议,多家企业整合技术、装备和资本优势,计划在海南省布局建设3个深远海大型智能网箱,打造南海深远海“养殖航母”。

单个大型智能网箱高 75 米,直径 120 米,年设计产量6000吨,可抗17级台风,预计经济总产值可达200亿元,全产业链将带动就业万人以上。山东省日照市万泽丰渔业有限公司出资委托、中国海洋大学与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湖北海洋工程装备研究院联合设计、青岛武船重工有限公司建造的大型智能网箱“深蓝1号”成功下水。该装备为钢结构,主体结构呈八边形。箱体周长 180 米(直径 57 米),高 38 米,重约 1400 吨,养殖水体5 万多米 3。一个养殖周期可育成三文鱼 30 万尾,设计年养殖产量1500吨,是目前我国首座、世界上最大的全潜式大型智能网箱,也是亚洲第一大深远海智能网箱。

2、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发展任务依然艰巨和紧迫

在环保相关政策法规的新要求下,传统水产养殖的问题进一步暴露,技术性问题的一些短板开始显现。突出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养殖尾水直排直放

目前,池塘养殖面积 4300 多万亩,约占水产养殖总面积的39%,池塘养殖产量2300多万吨,占养殖总产量的48%。过去对养殖尾水排放没有过多关注,而且排放标准不统一。全国通过健康养殖标准验收的池塘养殖总面积仅2.5万公顷,占现有池塘养殖总面积的1%。90%以上传统池塘没有养殖尾水处理设施,按照现行养殖生产尾水排放标准,难以达到地表水的相关标准要求。

2. 过度追求高密度

一些地区无视生态环境承载力,过度追求高密度,过度投入物质要素,导致病害多发、频繁用药、养殖污染等问题。如广东地区传统池塘高密度养殖乌鳢产量最高已经达到 7吨/亩。这些都反映出提高产量和收益还是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而不是依靠技术进步和新模式应用。

3.新理念更新慢

现在水产养殖从业者接受的大多是高产等传统养殖模式的教育,现有的教科书多以增产为导向。老师、学生都是在高产模式下培养出的人才,对实践中涌现出的新的养殖模式、养殖方式、养殖技术缺乏敏感性,技能转换跟不上。总体上掌握新型技术模式的专业人才缺乏。

3、下一步工作思路探讨及建议

笔者赞同现代养殖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特点。要通过先进模式构建应用,改变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价格低廉”的生产模式,改变传统池塘落后面貌、传统养鱼辛苦方式、传统收鱼落后方式,使渔业成为有奔头、有看头、令人羡慕的职业。

近期看,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需要控制污染物排放;长远看,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升级。建议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机制,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依靠典型示范带动科技推广,提高水产养殖科技进步贡献率。要根据于康震副部长在2017年全国生态健康养殖技术集成现场会上提出的“地、水、饲、种、洁、防、安、工”八字诀,从节约土地、改良水质、生态饲料、优质种质、清洁养鱼、疫病防控、质量安全和现代工程信息八个方面,加大先进适用安全技术研发,因地制宜,推进典型养殖模式示范,提升水产养殖生态属性和综合效益。具体做到“五注重、五支持”。

注重现代工程设施装备研发,支持开展基础设施现代化、标准化和生态化改造示范,提升发展基础;注重清洁生产装备、渔业净水技术研发,支持水域环境污染治理试点示范,加速解除粗放养殖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注重优良品种、渔用饲料、渔用药品、免疫技术等研发,支持良种推广、科学喂养、疫病防控等示范,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注重健康养殖模式探索与研发,支持绿色新型、综合集成技术模式推广示范,提高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水平;注重渔用物联网技术、设备研发,支持建立水产养殖基础数据库和信息网,提升科学发展、科学决策和社会监督水平。

2019年,农业农村部等10部委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19条政策措施,未来一段时期内将成为引领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风向标。(出处: 柏普泰水产)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