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四川宜宾野兔养殖基地(建一座电站 绿一片山川 富一方百姓 山水新城看变迁)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08|点击次数:
建一座电站 绿一片山川 富一方百姓 山水新城看变迁

11年前,绥江是一座名不见经传的贫困边城;11年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搬迁安置部门的努力下,肩挑“两站”的竹海新城山水绥江紧紧抓住水电站建设、县城整体搬迁的历史机遇,按照“以人为本、以水为主,依山建城、山水结合”的规划理念,在百里江畔涅槃重生。

  于一张“白纸”上描绘出最美山水画卷,一座集休闲、旅游、度假于一体的湖滨生态园林城,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金沙江畔。

  高位推动 真情为移民

  金沙江向家坝水电站位于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和昭通水富市交界的金沙江下游干流,装机容量600万千瓦,年发电量307.47亿千瓦时,是目前国内装机规模排名第五的特大型水电站。

建一座电站 绿一片山川 富一方百姓 山水新城看变迁

  该工程以发电为主,同时改善航运条件,兼顾防洪、灌溉,并具有拦砂和对溪洛渡水电站进行反调节等作用。电站的建设对加快金沙江水电开发,促进“西电东送”中部通道建设,增加能源供应,实现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确保三峡、溪洛渡工程效益的有效发挥,促进长江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及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绥江地处溪洛渡、向家坝两大巨型水电站之间,电站建设淹没该县1座县城和沿江3个集镇,移民人口6万余人,占整个库区的45.5%、云南岸的90%、全县总人口的1/3,是云南省水电工程移民大县和目前唯一因电站建设整体搬迁的县城。

  为工程建设如期开展、如期建成,省搬迁安置办公室带领相关部门迎难而上,挑战被称为“天下第一难”的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广大搬迁安置干部以对党和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主动扛起移民搬迁安置的政治责任。

  从省搬迁安置办公室领导到各处室干部,从市、县领导到乡镇、村组党员干部,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积极探索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有效途径。

  干部们结对包保“一家亲”,坚持哪里有群众,就到哪里做群众工作。绥江县1000余名干部职工通过认路、认门、认亲三步走,与1.6万余户移民群众结成对子、攀上“亲戚”,做到移民全接触、民情全掌握,赢得群众理解信任。

  干部们决策前问需于民、决策中问计于民、决策后问效于民,坚持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回应诉求作为第一责任,变“替群众做主”为“让群众自己做主”,让群众对政策的信任度明显提高,实现了移民利益的最大化。

  干部们坚持“以公开透明消除群众误解,以公平公正赢得群众信服”,采取电视全程直播、移民信息“三榜”公示、组团巡回宣讲、现场释疑解惑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及时应对网络舆情。

  干部们用心用情为移民服务,最终赢得群众理解和信任。2011年至2012年,他们创造了1年完成300万平方米房屋建设、1个月完成库底清理、2个月完成6万移民搬迁的“三大奇迹”,创造了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绥江经验”,圆满完成了搬迁工作。

  提升+管理 库区“稳得住”

  为实现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搬迁安置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后,绥江县在省、市搬迁安置部门及县委、县政府的指导帮助下,把工作重心放在大力提升城市品质上。

建一座电站 绿一片山川 富一方百姓 山水新城看变迁

  “绥江县城是全新的移民城市,提升人居环境是绘就移民幸福家园的基础。”绥江县水电移民服务中心主任黄旭说。

  搬迁安置部门把新发展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各方面和环节,构建“双环绕城、五脉贯江、多园共生”的绿地系统,建成综合性公园5个、城市综合广场1个,打造湖滨绿化带7.6公里,移植古树名木278棵,公园绿地面积达到78.04万平方米。

  绥江县以“四城同创”为目标,建立处级领导联系街、机关单位包街、干部职工上街的科学管理制度,2000余名干部职工落实包街守街责任,3000余名志愿者上街劝导不文明行为,多次荣获“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城市”“中国最美丽县城”等称号,2021年提名全国文明城市,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

  绥江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探索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子,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在政治建设方面,构建纵向到底的管理体系,全覆盖配备乡镇政法委员、村(社区)治保主任,全面落实“一村一警”“一校一警”“一院一警”;推行“一村一组一网格”模式,整合优化村级网格,实行“多网合一”“三级网格长制”,构建覆盖全域的网格体系。

  在法治建设方面,巩固完善群众参与制度,促进决策管理民主化、制度化、科学化;全面推行“一村一法律顾问”,下沉基层开展法律宣传和免费咨询;推行公共服务事项“一窗受理”“一站式”服务,落实“基层吹哨、部门报到”举措;快速回应群众所需,变“群众跑”为“干部跑”,变“线下跑”为“线上跑”,把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变为服务群众“零距离”。

  在德治建设方面,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提升市民素质的重点内容,积极开展“创文明城市,做文明市民”主题活动;完善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德育网络;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教育;实施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移风易俗行动、弘扬时代新风行动,定期开展“身边好人”“文明家庭”等评选,传播正能量,激发群众思发展、谋发展、共治理的内生动力。

  在自治建设方面,坚持把村民自治作为推动基层治理的治理源、奠基石,健全完善村(社区)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建立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制度,建立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建立村(居)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监事会等自治组织;探索推行阳光公开监管平台,健全完善社区自治管理机制,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成立平安法治志愿服务队等9支志愿服务队,形成政策共学、事务共商、环境共创、平安共建的工作格局。

建一座电站 绿一片山川 富一方百姓 山水新城看变迁

  在智治建设方面,建成综治信息大数据平台,实现县、镇、村三级综治平台管理信息化,实现对城区重点区域、重要路段、重点场所视频监控基本覆盖,并全部联网运用,形成网上网下融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一体的社会治安防控新格局。

  通过推进“五治融合”的基层治理路子,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绥江县呈现出山清、水绿、城美、业旺、路畅、人和的良好态势。

  “输血+造血” 增强软实力

  绥江县不仅是云南省水电工程移民大县,也曾是国家级贫困县,2018年全县脱贫摘帽时,有脱贫人口11339户46909人。

  为帮助绥江县打赢脱贫攻坚战,2015年开始,省搬迁安置办公室先后选派5支驻村工作队,共60余人参与到消除贫困斗争中。

  工作队员把脱贫攻坚作为大课堂、大熔炉、大战场,他们的身影在乡村、精力在农村、牵挂在群众,在脱贫攻坚一线深化了鱼水深情、密切了血肉联系,践行了初心使命、强化了宗旨意识,锤炼了意志、提高了工作能力。通过不懈努力,2018年,绥江县在昭通市率先脱贫摘帽。

  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7月满眼青绿,美景如画。在大沙村,记者见到驻村第一书记王华春。作为省搬迁安置办公室新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他在半年时间里带领队员摸实摸细了农户生产生活情况,掌握了村民所需、所想、所盼,厘清了发展思路,制定了发展规划。

  按照“枇杷产业富村、集体经济强村、康养休闲兴村、乡村治理和村”的发展目标,工作队积极推进“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能人+群众”的“6+”经济发展模式和“双绑”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集体经济。

  大沙村现种有“大五星”枇杷2500余亩,覆盖庵子、胜利、五坝3个片区,今年年产值预计达1250万元,每户群众均可增收1.3万元;有蜂糖李1200亩,主要集中在大沙、大田、胜利、庵子4个片区,今年产值预计可达700余万元。

  大沙村集体公司生猪代养场今年预计出栏生猪2000头;肉兔养殖基地今年预计出栏10万只;此外,村里还与驾校合作办学,今年集体经济收入有望达30万元。

  “宝壶东聚金江水,官沙双田比翼飞;天宝云绕山作背,花果飘香鲢鱼美……”

  近日,鲢鱼村驻村第一书记温志平为村里特产“半边红”李子直播宣传的视频走红网络,让“半边红”李子走向全国各地。

建一座电站 绿一片山川 富一方百姓 山水新城看变迁

  近年来,鲢鱼村依托金沙江河谷地带的地理气候条件,采取“党支部+”模式,大力发展“半边红”李子特色产业,以“一村一品”绘就“一村一繁华”,让鲢鱼村因“李”而美、因“李”而富。

  种得好,更要销得好。7月以来,绥江县“半边红”李子大量丰收上市。为不断拓宽销售渠道,增加群众收入,省搬迁安置办公室驻村工作队主动邀请云南电视台、淘乡甜电子商务等平台,到新滩水果交易市场帮助果农宣传、销售“半边红”李子,助农增收。

  鲢鱼村驻村工作队立足实际,积极“牵线搭桥”,帮村民拓宽农产品销路,用李子鼓起群众“钱袋子”。

  黄坪村驻村第一书记张扬和工作队员则将目光投到农产品提质升级和农民增收上。

  黄坪村种植李子已有70余年历史,全村超过90%群众都种植“半边红”李子,是农业农村部公布的第十二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之一。但随着产量提高,受市场波动等各方面影响,“半边红”李子的价格受到一定冲击。种植品质更好、具有差异性和补充能力的农产品,是切实解决移民增收问题的根本。

  为此,工作队与村“两委”做了详尽调研后,计划在黄坪村开展蜜汁李试验种植,准备建设300亩的蜜汁李示范区,并邀请绥江县南岸镇的技术人员到村里现场指导蜜汁李更换。

  “蜜汁李属异化授粉,用‘半边红’李子作为授粉树,故与‘半边红’互称夫妻树、情侣果。蜜汁李营养价值高,富含果酸、果糖、纤维素及多种维生素,能促进食欲,目前最贵的蜜汁李,每斤售价可达二三十元。”张扬介绍。

  王华春、温志平、张扬只是千万实干奋进搬迁安置干部的一分子。为提升库区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库区发展“输血+造血”功能,搬迁安置部门还通过教育培训增后劲,培育移民技术人才。

  搬迁安置部门坚持“政府推动+部门参与+企业主导”原则,以“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户、带动一片”为目标,紧盯移民群众中的劳动力人群,把基础知识扎实、思想觉悟高的移民群众组织起来,利用“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的培训模式,聘请专业培训机构,长期实施专题培训,全面提升移民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拓宽就业创业渠道,增强增收致富能力。

  搬迁安置部门邀请农技专家、致富带头人、技术能人到移民乡镇进行技术指导,向移民群众讲授农业生产管理技术、畜牧养殖技术,并通过所学知识深入田间地头为移民群众进行现场指导,协调有条件的村、移民户进行科技示范,做到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

  近年来,搬迁安置部门分批次举办家政服务、农家菜烹饪、叉车驾驶、挖掘机驾驶、钢筋工、焊工等实用技能培训136期,培训移民群众7200余人;聘请专家21次48人,邀请致富带头人、技术能人89人次,70%以上劳动力接受了不同形式技术培训,80%以上青年移民掌握了一两门实用技术。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推动金沙江下游电站库区经济社会发展,针对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设立的“三峡奖学金计划”,搬迁安置部门主动协助就读全日制本科和专科的移民群众或移民子女申请“三峡奖学金计划”。

  利用移民后扶项目,绥江县采取盘活土地资源、龙头企业带动、劳动技能培训、建设扶贫车间、开发公益性岗位、强化政策保障等措施,激发当地移民群众内生发展动力,让群众住上新房子、过上好日子,确保库区和移民安置区“乡村美、产业兴、移民富”,为库区发展升级打下坚实基础。

  上下同心 共谋“一盘棋”

  绿水青山、黄墙灰瓦,阳光林荫、湖光沙滩……2022年6月3日,绥江县省级美丽村庄林家坝正式对外开放乡村旅游,风车、红沙滩、观景台让人驻足,游乐园、农家院涌入络绎不绝的游客。

  林家坝自然村隶属绥江县南岸镇南岸村,是金沙江畔一个美丽村落,现有常住人口64户301人,脱贫户38户143人,多是采取后靠安置和生产安置的移民。

  近年来,搬迁安置部门将林家坝列入云南省“美丽家园·移民新村”建设项目,利用移民后扶资金和地方整合资金夯实乡村旅游基础。南岸镇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6656”美丽村庄建设标准,“一户一方案”改造提升群众居住条件,配套旅游观光道及附属设施、原生态鹅卵石沙滩、景观绿化等,营造整洁、优美的人居环境。

  林家坝采用“党支部+企业+村集体公司+运营方+农户”的发展模式,建立健全联农带农机制,把“小散弱”变为“抱团发展”,由集体公司统一流转土地进行集中成片开发,投资运营方进行管理和经营,村民通过土地入股分红、经营性收入、就近务工、土特产销售等方式实现多渠道增收,共享乡村旅游成果。

  林家坝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修订村规民约“三字经”,实施基层自治积分簿制度,通过积分量化和正反双面典型的激励引导,改变群众工作中一般性说教方式,“积”出文明新风尚,培育了文明乡风,有效破解群众主体缺位、民主管理水平不高、村级组织号召力不强等问题。

  村容村貌得到大幅提升后,林家坝成为库区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的一面旗帜。开园以来,该村累计接待游客5.5万余人次,销售农特产品和旅游收入达110万元,入股村民领取运营收益分红16万余元,带动30余名村民就近务工,发展民宿2家,预计今年可实现户均增收1.5万元以上。

  林家坝只是绥江县美丽家园移民新村建设项目中的一个。省搬迁安置办公室制定《云南省大中型水库美丽家园·移民新村建设主要指标体系》,要求项目设计、建设要坚持以移民为中心,以不断满足水库移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的。

  绥江县以进一步改善大中型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移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认真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突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方针,在抓好乡村治理、改善基础设施、提升人居环境的同时,结合实际布局乡村产业。

  绥江县美丽家园移民新村建设涉及南岸、中城、新滩和会仪4个镇21个自然村,根据资源禀赋、地域特色和发展需求,按照“一轴四区五核心”总体规划进行建设。

  “一轴”即沿金沙江从南岸镇至会仪镇的生态旅游观光体验轴;“四区”即中城镇综合功能服务区、南岸镇东转文化度假区、新滩镇绿色生态产业区、会仪镇半岛风光体验区4个移民集镇片区;“五核心”即南岸镇毛坝村、林家坝村、中城镇三角村、新滩镇银厂村、会仪镇红中村5个自然条件较好核心区,将产业、农耕、文旅相结合进行重点打造。

  该项目总投资超6亿元,省搬迁安置办公室直接支持1.17亿元,撬动地方统筹整合4.83亿元,包含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建设、绿化亮化及景观建设等工程,全力推进“美丽家园·移民新村”建设项目提升了移民居住环境,让移民群众共建美丽新家园,更让共筑幸福移民梦逐步成为现实。

  搬迁安置部门正带领移民群众奏响一曲又一曲乡村振兴、美丽家园的赞歌。

  (本报记者 方向萍 通讯员 曾林峰 黄旭)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