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鲎能养殖吗(厦门市人大代表:建议推动建立“厦金海域中华鲎繁育保育区”)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08|点击次数:

澎湃新闻记者 韩雨亭 发自福建厦门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获悉,今年厦门“两会”期间,厦门市人大代表、市中级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黄鸣鹤提交的《关于推动建立“厦金海域中华鲎繁育保育区”的相关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尽快启动“厦金海域中华鲎繁育保育区”建设规划,持续推动厦门、金门两地共同保护厦金海域。

《建议》称,鲎(音同“后”)是已知地球上最古老的动物之一,距今已近5亿年,祖先在五亿年前的奥陶纪就出现了,它今天仍然存在,模样和几亿年前无甚区别,被称为生物界真正的“活化石”。

“在地球的演化历史中,曾经出现过许多种鲎,但是目前只剩下 4 种。世界仅存3属4种,中华鲎是其中之一,且全部被IUCN列入濒危物种红皮书。在中国大陆,只有广东、广西、海南等极少数地方还有中华鲎的栖息地。根据广西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协会近几年调研中发现,中华鲎的野外种群数量在过去的20多年间,已经下降了90%以上。”《建议》称。

上述《建议》还指出,鲎也是世界上唯一蓝血的海洋生物,鲎的血液可以提取后制作鲎试剂,能准确、快速测试药物样品中是否存有细菌病毒,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FDA首先要求所有注射或者通过手术植入人体的药品和器械需要通过鲎试剂的检测,鲎试剂后来也被中国及欧美各国的药典定为法定的内毒素检查法。

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世界各国开始疫苗研发竞赛,鲎试剂能迅速发现被污染的疫苗,这使得在各国的新冠研发竞赛中鲎血成为一种重要储备。

“由于鲎无法人工养殖,且从孵化时的拇指盖大小到成年,需要15年,成长过程中,雌鲎要蜕壳18次,雄性19次,鲎成年之前特别是幼体时,栖息在海间潮间带捕食潮间带的蠕虫、软体动物等作为食物,所以在海洋生态系统上,鲎的生存一直被作为海岸潮间带的生态健康指标。”

《建议》称,目前在台湾海峡,仅剩厦金海域、澎湖、平潭、东山等地,尚有中华鲎的繁衍栖息之所。金门县水产试验所已成功实现了鲎的人工育苗,并多年坚持人工增殖放流。另外,金门县水产试验所还建有小型的中华鲎文化馆,科普展示鲎的物种、生态价值和人工保育活动。

《建议》认为,近年来,由于人为捕食,中华鲎产卵、幼仔繁育地沙质滩涂及成年鲎生活的浅海被破坏,造成了厦金海域中华鲎数量急剧减少,若不能尽快在厦金海域划定“中华鲎繁育保育区”,难以完成中华鲎的种群生态修复。

针对上述情况,黄鸣鹤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组织厦门海域中华鲎生存状态进行专项调查,并由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会同厦门市海洋发展局,邀请厦门大学、华侨大学、集美大学、海洋三所等海洋生物专家,针对厦门海岸线、海域中华鲎种群的存量及保育环境进行专项调查,并将调研报告向社会公开。

第二、建议由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会同厦门市海洋发展局,举办一次关于“厦金海域中华鲎繁育保育区建设”专家论证会,邀请高校、研究机构专家、海洋环保公益组织代表、其他相关职能部门代表参加,就保育区建立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择址建议等工作,进行专家论证,形成共识。

第三、尽快启动“厦金海域中华鲎繁育保育区”建设规划。由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牵头,会同厦门市海洋发展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尽快启动“厦金海域中华鲎繁育保育区”建设规划。

第四、持续推动厦门、金门两地共同保护厦金海域。由厦门市台港澳事务办负责,在疫情缓解后,继续完成由于疫情而未能实现的“加强厦门、金门两地海洋科学研究及海洋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两岸相关学术机构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构建厦金海域中华鲎科研基础数据库,实现厦金海域中华鲎科研数据共享,为厦金海域中华鲎保护合作提供基础数据、理论依据及科学建议。待疫情结束后,支持科研部门组团赴金门考察交流,加强在中华鲎育苗及保护等技术的沟通和互动”等工作项目。

责任编辑:蒋晨锐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