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钓养殖虹鳟鱼用什么饵(红鳟鱼的生物特征,及人工繁殖和养殖技术)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09|点击次数:
红鳟鱼的生物特征,及人工繁殖和养殖技术

红鳟鱼的生物特征,及人工繁殖和养殖技术

前言

虹鳟鱼,是鲑科鱼类中适应性非常强的冷水鱼类,最初生息在美国加利福尼亚西海岸夏思塔山脉的山涧溪流中。因其身体自鳃盖起一直延伸到尾柄的区域,呈现出紫红色的彩带,被赋予了“虹鳟”这一名称。

这种鱼类是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值得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的优质养殖品种之一。近年来,在养殖技术得到广泛发展的基础上,虹鳟鱼的养殖逐渐进入了推广和普及的阶段。

红鳟鱼的生物特征,及人工繁殖和养殖技术

一、红鳟鱼的生物特征

虹鳟鱼学名:Oncorhynchus mykiss,属于硬骨鱼纲,鲱形目,鲑亚目,鲑科,包含陆封型、降海型和湖泊型三种不同类型。主要在淡水环境中饲养的是陆封型虹鳟。

虹鳟的体型呈纺锤形,背部呈深灰色,腹部为银白色。头部、身体背部、侧面以及鳍上散布着小黑斑点。虹鳟以其迅速的游泳和凶猛的捕食习性而闻名,属于掠食性鱼类。

红鳟鱼的生物特征,及人工繁殖和养殖技术

虹鳟的卵呈现出淡黄色、橙黄色、橘红色或红色,具有沉降性质。其生存温度范围为 0~25 ℃,最适宜的生活温度介于 8~18 ℃之间。

由于虹鳟属于喜欢水流的鱼类,且需要高氧含量,流水系统可以将鳃丝冲洗,排除废物,加速新陈代谢,从而促进生长。因此虹鳟养殖通常采用流水养殖的方式,对于虹鳟而言,最适宜的水源 pH 值为 6.5~6.8。

红鳟鱼的生物特征,及人工繁殖和养殖技术

虹鳟具有较强的适应海水环境的能力,特别是经过驯化的个体更能适应海水生活。然而水中悬浮物在鳃上积聚可能导致呼吸问题。除此之外在暴雨或洪水时,水质的浑浊会对成鱼和幼鱼造成伤害,尤其是对稚鱼和幼鱼的影响更为显著。在养殖过程中,保持水质的清洁十分重要,不宜使用富含营养的水源。

红鳟鱼的生物特征,及人工繁殖和养殖技术

二、红鳟鱼的人工繁殖和养殖技术

1.养殖条件

虹鳟鱼的人工繁殖和工厂化养殖的核心,在于创建适宜其生长发育的水域环境。而养殖场选择借用大型水库的水源,为虹鳟鱼的人工养殖提供了高品质的水质基础。

这些引用水源符合国家渔业用水标准,具备优越的环境特征:全年平均水温为11.8 ℃,最高水温可达22 ℃,pH 值维持在7.5~7.8之间,溶氧量始终维持在大于6 mg/L。通过通过引用井水等多种水源并经过水源调控池的处理,确保了用于虹鳟鱼繁殖和养殖的水源达到了最佳状态。

红鳟鱼的生物特征,及人工繁殖和养殖技术

为了满足虹鳟鱼在不同生长阶段对水质环境的差异需求,养殖场设计了一系列圆形鱼池,直径分别为2米、3米、6米和8米,用于孵化、幼鱼、鱼种和成鱼的养殖。为了合理使用水资源,养殖场还设计了水源三级利用的工厂化流水养殖系统。

这一系统通过自动化的供排水系统,可以随时调整池水深度,而供水闸与鱼池之间的角度设置使得池水形成微旋转状态,池底设计的坡度可以有效解决鱼池排污问题。

红鳟鱼的生物特征,及人工繁殖和养殖技术

除了这些设计,养殖场还引入了机械增氧系统和日光增温系统等,以保障养殖用水的各项指标维持在正常范围内。这些系统的运用使得养殖环境更加稳定,有助于虹鳟鱼的生长和发育。

实践证明这种流水养殖系统不仅操作简便,而且高效节能,为虹鳟鱼的养殖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红鳟鱼的生物特征,及人工繁殖和养殖技术

2.人工养殖技术

在虹鳟鱼的人工繁殖过程中,亲鱼的培育是关键环节。亲鱼的放养密度取决于注水量和鱼池的结构。通常在适宜的注水量下,每平方米可放养3~10公斤的亲鱼。亲鱼的营养状态直接影响其怀卵量和精子、卵子的质量。

为此亲鱼饲料应选择蛋白质含量高于40%、脂肪含量高于6%的配合饲料。过度饲喂会影响亲鱼的成熟和卵质的提高,必须进行限制饲喂。通常按照亲鱼鱼体质量的1%计算日投饵量基数,产卵期间每日投喂基数的30%,而产卵前后各1个月则为基数的50%投饵,雌雄亲鱼的饲养比例应为4︰1。

红鳟鱼的生物特征,及人工繁殖和养殖技术

在人工繁殖过程中,亲鱼的鉴别和成熟度的判断是至关重要的。雄鱼的头部较小,吻端较尖,下颌向上呈钩形,体形较高,腹部不膨大,尾叉较浅,生殖孔为白色且不明显。雌鱼的吻端较圆钝,上下颌长度相等,腹部膨大且柔软,生殖孔稍微外凸,呈粉红色,尾叉较深,呈鲜红色。

在成熟度鉴别方面,成熟的雄鱼在轻压腹部时会排出精液。成熟的雌鱼腹部柔软膨大,触摸时可感觉到卵粒,轻轻压压尾柄,卵巢两侧的卵巢能够下垂,外部轮廓明显,轻压后卵粒会外流。由于雌鱼的成熟度不同时,需每隔7~8天进行一次成熟度鉴别,及时采卵。

红鳟鱼的生物特征,及人工繁殖和养殖技术

人工授精的方法通常采用挤压法,在避光的情况下,将雄鱼的精液挤压到雌鱼的卵上。通常每5~7尾雌鱼需要2~3尾雄鱼的精液。为避免粪便混入,采精前2~3天亲鱼停止投饵。虹鳟精子在淡水中稀释后,会在20~40秒内迅速前进,约1分钟后停止运动,失去受精能力。

因此在采精时必须保持亲鱼体表的干燥,以防止水分混入。采卵时,为了防止大体型的亲鱼挣扎,通常先将亲鱼麻醉,然后将卵挤入多孔的采卵盆中,用等渗液洗净后倒入授精盆中。

红鳟鱼的生物特征,及人工繁殖和养殖技术

每1万粒卵通常加入10毫升精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少量清水,快速搅拌1~2分钟,静置5分钟,然后将卵倒入洗卵槽中,冲洗去除多余的精液和卵壳。经过30分钟至1小时的吸水膨胀后,即可开始计数和孵化。

孵化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在适宜的孵化温度范围内,水温越高,胚胎发育越快。虹鳟卵膜较厚,难以观察胚胎的发育,所以常用发眼期特征和发眼率来衡量卵受精和早期存活率。为防止阳光直射,孵化时需避光。

红鳟鱼的生物特征,及人工繁殖和养殖技术

最适合虹鳟卵孵化的水温在7~15℃之间,溶氧量需在6 mg/L以上,孵化水流不宜过大。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可以采用简易的孵化器。此种孵化器由孵化槽、孵化盘和框架组成。

在孵化槽中,设置有隔间以放置孵化盘,卵会在盘中孵化。水从孵化槽的一侧注入,从另一侧溢出。孵化时,水质要求干净清新,无杂质和悬浮物,溶氧充足。

在孵化过程中,每3~4天使用食盐进行一次消毒,使水中的死亡卵霉菌得到控制。在整个孵化过程中,需定期清洗多孔孵化盘,以确保孵化卵在盘内充分吸水膨胀,直至卵黄进入孵化状态。

红鳟鱼的生物特征,及人工繁殖和养殖技术

3.鱼苗培育与驯化技术

刚刚孵化出膜的鱼苗会被置于育苗池中进行临时培育,在此阶段,放养密度约为每平方米5,000尾。保持水深在20~30厘米之间,控制水流量在15~20升/分钟,并确保水温维持在约10℃左右。

此外需要配备充分的增氧设备,以使育苗池内的溶氧量维持在8毫克/升以上。在这个阶段,鱼苗主要依靠吸收卵黄内的营养进行发育,不需要投喂其他饵料。

红鳟鱼的生物特征,及人工繁殖和养殖技术

大约经过10天左右,卵黄囊会逐渐消失,鱼苗开始上浮并进行自由游动,标志着临时培育阶段的结束。在这一阶段,饲养人员需要精心照料,确保水温维持正常,同时保持溶氧在8毫克/升以上。

根据近几年的经验,只要溶氧、水温等条件在正常范围内,同时进行有效的饲养管理,临时培育阶段的存活率一般可达到80%~90%。

红鳟鱼的生物特征,及人工繁殖和养殖技术

在鱼苗进入开口期的阶段,其饲养需要更多的技术操作和管理。在投放鱼苗前,需对稚鱼池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同时设置逃逸网以防止鱼苗逃脱,还需调整好水流的强度。虹鳟鱼在开口期通常以轮虫、卤虫、水蚤等为饲料。

然而由于当时正值寒冬时节,这些饵料不易培育。经过多次尝试,决定使用虹鳟鱼开口期配合饲料进行驯化,这种饲料不仅适口性好,而且富含全面的营养成分,且易于购买。饲养频率为每2小时投喂1次,投饵量为鱼体质量的20%。

红鳟鱼的生物特征,及人工繁殖和养殖技术

随着鱼体生长,逐渐采用较大粒径的饲料,并定期投喂添加药物的饲料。此外每10天使用食盐对鱼体和水体进行一次消毒。鱼苗在开口期的生长速度较快,存活率和强壮的鱼苗比率较高。

虽然开口期的鱼苗摄食能力相对较弱,但饲料投喂要足够充分,投饵次数要增多,尽量保持昼夜投喂。此外开口期的水温要控制在约10℃左右,水深随着鱼的生长在20~40厘米之间调整,并利用增氧泵增加氧气含量。

红鳟鱼的生物特征,及人工繁殖和养殖技术

每次投喂后要及时清除残余的饵料和粪便,以保持水质的良好状态。随着鱼苗不断生长和体型的分化,应及时进行分池饲养。

当鱼的全长达到10厘米时,即进入幼鱼阶段。在这个阶段,幼鱼的摄食量增大,排泄物增多,所以保持水质的良好非常关键。放养密度通常为每平方米200~300尾。水深保持在50~80厘米之间,水流量维持在50升/分钟。

在白天进行4次投喂,夜间不投喂。饲料粒径根据鱼体的大小在1.0~2.0毫米之间选择,粗蛋白含量应达到40%以上,投饵量需要根据水温和生长情况进行调整。

红鳟鱼的生物特征,及人工繁殖和养殖技术

结论

通过对虹鳟鱼科学养殖,使其发挥了寿命长、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等特点,在人工饲养方面表现出了显著优势。

尽管虹鳟鱼市场售价在近期有所下降,然而目前正常养殖生产的投入产出比仍保持在1∶1.4以上,高于常规水产品的养殖生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虹鳟鱼消费需求有望逐步增加,因此在市场开发和引导方面依然存在广阔的前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市场潜力仍然充满着巨大的机会。

红鳟鱼的生物特征,及人工繁殖和养殖技术

参考文献

[1] 鲶鱼人工繁殖及苗种饲养的研究[J]. .农业科技通讯,1996(02)

[2] 鳜鱼的人工繁殖和养殖试验[J]. 万宏康.江西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1994(06)

[3] 台湾鳗鱼人工繁殖突破25天[J]. 珠江.中国水产,1991(07)

[4] 甲鱼的人工繁殖[J]. 李生武,王宾贤,雷逢玉,王海文.水产科技情报,1993(03)

[5] 河鳗的人工繁殖研究[J]. .淡水渔业,1975(04)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