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养殖场杂草刀(「幸福赛罕」大棚转型 助推农民增收)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09|点击次数:

「幸福赛罕」大棚转型 助推农民增收

  • 以前北方的冬天,餐桌上都是土豆、白菜等易储藏的蔬菜。自从有了蔬菜大棚,冬天吃上番茄、黄瓜等青菜也不是难事儿了。“如今绿油油的秋葵,一茬一茬的收,大棚里还种起了南方蔬菜,一年四季蔬菜不断。”赛罕区金河镇舍必崖村的王军笑的合不拢嘴。“蔬菜价格不错,我们的腰包鼓了,干劲足了。都尝到转型做新农民的甜头了。”

    二月赏桃花,三月品草莓,四月摘桃子,五月偿红龙果……除了种植南方蔬菜,赛罕区的其它大棚里又是不同的景象。火红的玫瑰娇艳欲滴,淡雅的百合馥郁芬芳,华美的郁金香亭亭玉立……赛罕区的大棚俨然成了一片花的海洋。

01

随着思路的转变,赛罕区的蔬菜大棚种植模式也发生了变化,从以前的蔬菜单一种植,变成了蔬菜、水果和花卉的种植。同时乡亲们对于如何销售,也改变了策略。从自己种植自己采摘再自己售卖,如今摇身一变,在大棚里就能销售了。把大棚重新“装修”,在里面放上了乡土气息浓厚的炕桌、斗柜等家居和笸箩、铡草刀、镰刀等种植工具,然后开启了“农家博物馆”“家庭农场”和“农家采摘”,不仅让市民体验种植与采摘的乐趣,还能休闲娱乐,带动农家乐的发展。舍必崖村张德强向记者介绍到,“以前我们愁销路,现在来采摘的游客多了起来,差不多一天时间就能把一个大棚的草莓采摘一空,走的时候再买点农家特产,效益比以前强多了。”

「幸福赛罕」大棚转型 助推农民增收

02

舍必崖村的大棚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气象,离这儿不远的章盖营村的大棚里则是另外一番景象。大棚里整齐的垄上爬满了一条条蠕动的红色蚯蚓。这个大棚的负责人韩建春告诉记者,“要打破传统思维,大棚不只能用来种植农作物的,还能养蚯蚓。你看一个小小的蚯蚓,但是全身都是宝。”

“养蚯蚓其实是一个变废为宝的事情。”韩建春娓娓道来,“别看蚯蚓个头小,但它其实是个‘大胃王’,能够迅速消化牛粪、树叶、秸秆和废旧菌棒等有机物。蚯蚓粪便作为肥料,不烧农作物的根和苗,而且还没有病虫害,味道还比较清新,最后整体达到生态化。”

养殖蚯蚓,除了能够达到生态化,同时也是一个致富项目。韩建春告诉记者,“蚯蚓回收给制药厂,而蚯蚓粪作为肥料销售,一个大棚一年的纯收入是两万元左右。蚯蚓养殖的效益好了,我们还能带动周边的村民致富,不管是过来打工的,还是准备自己养殖的。”

「幸福赛罕」大棚转型 助推农民增收

03

今年52岁肖满有,之前在章盖营村自己种植蔬菜大棚。看到韩建春这儿招人,他就过来了。“每天的工作就是上粪、出蚯蚓、拔草、交水,一个月3600元的工资。我来了将近一年,现在先学一学,感觉不太难,我自己准备承包大棚养殖蚯蚓。”

「幸福赛罕」大棚转型 助推农民增收

保素村刘文宽,跑过货车,开过饭馆,他看到十九大提出建设和振兴乡村,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让刘文宽有了主心骨,看到了未来农村的发展。“我也是抱着看一看的心里来的,看看这个蚯蚓养殖到底怎么样。蚯蚓养殖投入小,收入还不错,蚯蚓到了制药厂,粪我们既能卖,也能种植作物。我们村400多个大棚,我想通过养殖蚯蚓带动我们村的经济,呼和浩特蚯蚓养殖比较少,我们要超前发展。”

大棚转型,不断提高村民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面,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新媒体中心 吴乐)

「幸福赛罕」大棚转型 助推农民增收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