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鸸鹋养殖协会(守得青山见“金山”榆林林木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的09%提高到36%)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09|点击次数:

新中国成立初,榆林市林草覆盖率0.9%,55%以上的国土面积被沙子覆盖,黄沙围城。70多年来,榆林人民“南治土、北治沙”,使全市林草覆盖率增至36%,860万亩流沙得到治理,助力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公里,让绿色成为发展的新“底色”。


当前,榆林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深耕绿色发展沃土,培育绿色发展动能,探寻将绿水青山的自然财富、生态财富转变为社会财富、经济财富,让绿水青山“颜值更高”、金山银山“成色更足”。


张应龙:科学植绿 带领乡亲们“沙里淘金”



7月20日,夏雨过后,站在神木市毛乌素治沙造林基地的瞭望塔上极目远眺,无边无际的林子葱郁勃发。


“这片基地总共约50万亩,在这里是看不到尽头的。”说话的是全国劳动模范、神木市生态保护建设协会会长张应龙。


扎根毛乌素沙地20年,成功让42.8万亩沙海化为绿洲,治理区林草覆盖率从3%提高到65%,被原国家林业局评为“中国七大最美沙漠(地)”。张应龙创新治沙模式,从老一辈治沙人单纯的“防沙治沙”模式转变为“治沙用沙”模式。


“把沙子当作敌人一样又防又治是传统治沙观念,山水林田湖草沙本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要想还原沙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必须学会护沙、用沙,走出一条可持续科学治沙的新路径。”张应龙说。


为了与当地群众分享治沙成果,2003年,张应龙帮助村民成立合作社,利用科技创新,成功发展苗木繁育、林下经济、生态农业,引进树莓、花楸、酿酒葡萄以及林下鸸鹋、绵羊生态养殖和食用菌种植产业等,组织农民开展以造林务工、林业育苗、林果采摘、林下经济为产业的经营活动。多年来,累计帮助周边村民增收8000多万元,每年创造直接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以治沙造林撬动毛乌素沙地的生态经济,带领村民们“沙里淘金”。


小纪汗林场:创新机制 10万亩樟子松基地展新颜



记者日前走进小纪汗10万亩樟子松基地,纵目远望,万亩林海看不到边。该基地场长罗向军介绍了榆林如何从一株樟子松演变到万亩长林,再到林业碳汇的生态经济。


30多年来,小纪汗林场通过“全民义务植树”“碳汇林”等项目,创新出“大户承包、项目工程造林、育苗购绿一体化”等机制,让周边1048座连绵不断的沙丘变身防风固沙生态林,并实现榆林首宗林业碳汇项目。


“区林业局向我们林场发放首批3张林业碳票,林场与3家企业完成5747吨碳汇交易,涉及金额14.4万元,不用砍树卖树就能创造经济价值了。”罗向军说。


榆阳区林地绿地面积居全市第一,林木覆盖率45.8%。近年来,榆阳区紧盯“双碳”目标,推动企业自主营造碳汇林,建立碳汇金融服务中心,开展碳票交易、结算、管理等服务。目前,全区林木保存面积482.2万亩,每年可实现碳减排约70万吨,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红碱淖:生态保护让游客体验更美好



遗鸥翩翩,太阳在水面铺洒奇幻彩光,水鸟时而凌空展翅飞起,时而在湖面悠闲游玩;驼影踏浪,湖水在沙滩拍打出层层涟漪,人们骑着骆驼闲庭信步,在岸边嬉笑欢闹。


作为榆林旅游的一张重要名片,夏日的红碱淖景区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每年4—8月,这里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遗鸥最主要的繁殖和栖息地,全球90%的遗鸥都会聚集在红碱淖,场面蔚为壮观。另外,还有白天鹅、金雕、红脚隼、赤麻鸭、鸳鸯等50多种野生鸟类。


为保护好这颗“大漠明珠”,多年来,榆林市围绕全面优化红碱淖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目标,大力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开展红碱淖生态保护专项行动,采取人工增雨、河道治理等措施增加入湖水量。同时,积极探索建设湖泊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


截至目前,湖泊面积由2015年的31平方公里增加到37.1平方公里,保护区内林草覆盖率已由建立之初的20%提高到45%,为自然保护区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也让这里成为了遗鸥繁殖地。


驼燕沟村:稻渔种养巧用湿地水域助发展



在横山区响水镇驼燕沟村稻渔综合种养基地,一派犹如江南水乡的场景映入眼帘,大家为无定河川的诗意风光而感到惊叹。


“我们这块无定河湿地保护区总共长60多公里。保护区有种稻的、养鱼的、养蟹的,这些和生态环境保护并不冲突。”陕西省无定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横山管理站站长刘玉斌告诉记者。2000年以来,横山区对无定河周边的生态环境更加注重,水稻种植面积也从过去的几千亩扩大到近5万亩。


多年来,横山区稻蟹养殖规模不断发展壮大,从2013年的350亩发展到2023年的4万亩,养殖企业从1家扩展到34家,全年成蟹产量20多万斤、蟹苗产量60万斤以上。而地处无定河流域的驼燕沟村,利用无定河湿地水域带动村民养螃蟹,实现了“一水两用、一地双收”,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下,全村螃蟹养殖基地年销售收入达300万元。


尔林兔大草原:草原增绿促进当地群众增收



万亩草原、千亩花海、百亩乐园……在距离红碱淖20多公里处的尔林兔镇西葫芦素村的尔林兔大草原,绿色发展理念在这里生根。


尔林兔大草原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与毛乌素沙漠过渡地带,面积达13.3万余亩。多年来,当地政府始终坚持对原先荒芜的草原进行保护性开发,根据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要求,将草原纳入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建设管理中。如今,该草原已成为保存完整的原生态自然旅游区,融合了湿地和沙漠草原的双重景观。2023年,尔林兔大草原旅游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精品旅游景区。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当地以此为契机,提出了“两个优先”的倡议:优先吸纳本地村民在景区就业,优先把景区小吃摊位租给本地有经营能力的村民。目前,已有超过100余名群众在景区务工就业。


此外,该景区不断推进“直播+文旅”的深度融合,积极开展直播带货,促进一二三产融合,打通产供销体系,优先帮助村民售卖农特产品,建立村民长效增收机制。截至目前,尔林兔大草原共接待游客63万余人次,实现综合营收1000余万元,带动周边经济收入超5000万元。

记者 陈静仁 李志东

来源:榆林发布微信公众号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