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池州养殖场(“湿”意盎然的生态答卷丨池州:生态持续向好 升金湖上候鸟归)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09|点击次数:

大皖新闻讯位于长江下游南岸的安徽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素有“日产鱼货价值升金”之说,故名“升金湖”,是全省唯一的国际重要湿地,也是目前全省唯一以珍稀候鸟及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年来,升金湖湿地生态系统自然恢复速度加快,为越冬候鸟提供了稳定的觅食地,目前,升金湖越冬候鸟数量已超过10万只。

智慧监管平台提升管理效率

打开升金湖智慧监管平台,各点位的实时画面一目了然。“这是‘大洲’监控点,我们能清楚地看到,第一批候鸟已经迁徙到了这里。”安徽省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徐文彬表示,通常来说,像鸬鹚、白额雁等体型较小的鸟类会先到,随后是体型较大的鸟类。

“湿”意盎然的生态答卷丨池州:生态持续向好 升金湖上候鸟归

升金湖智慧监管平台。

据了解,升金湖是中国主要鹤类越冬地之一,有“中国鹤湖”之称,世界上有15种鹤,中国有9种,升金湖就有4种。为了加强保护区管理,升金湖智慧监管平台于2020年起筹建,目前已在野外布设高清摄像头35个,构建水环境感知系统12处,在保护区管理处及各站点建设大屏可视化展示系统5套,实时对保护区野生动植物、生态环境、水质等开展监测。同时,兼顾执法管护、科普演示等工作,形成了基于综合信息管理的“空天地”一体化监管平台,实现了保护区的智慧化监测和管理,提升了保护管理工作效率。

调查数据显示,升金湖越冬候鸟数量已超过10万只。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0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34种,6种水鸟数量达到国际重要湿地标准(超过迁徙路线水鸟种群数量1%),新增3种鸟类(大红鹳、大鹰鹃、华南斑胸钩嘴鹛),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数量由300余只增长到1200多只,白鹤由仅在升金湖停歇转变为有100余只在升金湖越冬。

多措并举推动湖区生态修复

在升金湖湿地生态修复项目EPC燕窝圩片区,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与利用科科长宋昀微正在查看今年新种的水生植物生长情况。

2015年,升金湖湿地入选“国际重要湿地”,为提升升金湖科研监测能力及保护管护能力,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升金湖湿地生态修复项目EPC工程”,包括12联盟圩片区,破坝片区,和平湖片区,燕窝片区、双合圩等12个片区的水生植物修复。“以燕窝圩为例,我们通过恢复水生植物种类,投放肉食性鱼类控制杂食性鱼类,以及投放底栖动物等方式,来进行生态恢复工程。”宋昀微说,这种方式可以改善燕窝圩内水质状况,为鸟类及两栖动物提供栖息场所。

“湿”意盎然的生态答卷丨池州:生态持续向好 升金湖上候鸟归

鹤之天堂。

据了解,升金湖处在全球候鸟主要迁徙通道之一的东亚——澳大利亚水鸟迁徙通道上,每年有66种10万余只候鸟在此越冬栖息,食物供给问题非常重要。长期以来,沿湖群众逐湖而居、逐湖而渔、逐湖而耕,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过度渔业开发,大面积围网养殖,再加上农业面源污染,导致升金湖生态环境恶化,水质下降到Ⅳ类,越冬候鸟数量锐减。“近年来,多处圩口抛荒,我们对圩口实施统管,并给予群众一定补偿,不仅增加了越冬候鸟的觅食区域,也保障了村组集体和农户的经济利益。”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徐文彬介绍说,保护区通过项目实施开展生态补水、水系贯通,综合考虑水生动植物生长、越冬候鸟生态用水、农业灌溉、防洪抗旱等需求,统筹协调水资源平衡,水质逐年改善,丰水期水质达到Ⅱ类、Ш类标准。

人退鸟进守护候鸟栖息地

升金湖水产资源丰富,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生态屏障,长期以来,外来人员慕名而来以及原居民“靠湖吃湖,靠山吃山”的错误观念还未彻底改变。

为减少人为干扰,归还越冬候鸟栖息地,2017年以来,相关部门共拆除升金湖人工养殖围网75万米、管理用房7000平方米,拆解船只2300多艘,清理水产养殖35处,安置专业渔民1331名,拆除缓冲区专业渔民安居房44户,清退工业企业11个、旅游和农家乐项目9个、畜禽养殖场30处,面积6万平方米,全部复绿,升金湖保护区核心区实现“三无”(无渔网、无渔船、无人为活动)。

张忠建曾是一位渔民,“我们家三代都以捕鱼为生,近些年能明显感觉到升金湖的鱼越来越少。”张忠建说,2017年以来,池州市东至县开始实施“人退鸟进”政策,实行退耕还湿、退渔还湖、退岸还林,他也随之“上岸”,在池州市升金湖生态保护发展有限公司上班,目前已是公司管护部部长,他们工作的重点主要是打击偷捕偷捞的行为。

据介绍,针对湖区及已统管的圩口,巡查人员白天在重点区域巡查,夜间则进行精准布控,2022年8月以来,共查处违法捕捞案件40余起,罚款10万余元,收缴非法船只20余艘、鱼竿1000余根、渔网800余条。如今,保护区已建立健全了联合执法工作机制、联防联控机制、网格化管理机制、执法巡查管理机制等一系列长效管理机制,“人防+机防”“线上+线下”的工作模式日益成熟。

大皖新闻记者 姚一鸣

编辑 陶娜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