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牛养殖前景(中科院科技扶贫让乡村更美|脱贫攻坚一线见闻)
作者 |韩扬眉
钟彩虹(右二)在猕猴桃果园现场讲授猕猴桃知识。
“今年,我的10亩猕猴桃果园总产量超过6吨,收入大约有16万元。收入是以前打工的好几倍,日子一年比一年好。”
刚刚完成采摘的贵州水城县村民晏庭银向“老师”钟彩虹汇报着今年的“成绩单”。
他虽略带腼腆,但言语间还是掩饰不住幸福的喜悦。
更令晏庭银高兴的是,他的果园由于猕猴桃产果率高、果形个大美观,在前不久还被评为了“2019年度贵州最美猕猴桃园”。
钟彩虹是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的研究员,自2013年起,她带领猕猴桃技术服务团队来到水城县,为这里的猕猴桃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出谋划策。
她在水城县的“学生”已有千余人,她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猕猴桃姐姐”,而她的“学生”们也都通过种植猕猴桃实现了脱贫致富。
在中科院的科技扶贫过程中,钟彩虹与水城县的帮扶故事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之年,中科院捷报频传,其定点扶贫县均已实现脱贫摘帽,退出贫困县序列。
科学扶贫规划先行
脱贫攻坚战号角吹响,中科院闻令而动。
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中科院承担了贵州水城县和六枝特区、广西环江县、内蒙古库伦旗4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定点扶贫任务,数十年来真扶贫、扶真贫,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担当,为科技扶贫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开辟了新途径、为地方的脱贫攻坚提供了“中科院科技扶贫模式”。
“病有标本”,“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中科院的扶贫科技队深入定点扶贫县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访入户,访谈贫困群众。
水城县地处乌蒙腹地,是贵州省的深度贫困县。2016年,水城县的贫困发生率为18.9%,位居全省第二。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形势十分严峻。
2017年,由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牵头,联合中科院武汉植物园、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等13家研究所,组织数十名专家成立的科技扶贫“战队”走进了水城县。
他们调查当地贫困原因,以及资源禀赋、产业发展情况等,历时3个月,编制完成了20多万字的《中科院科技支撑水城县乡镇精准扶贫建议报告》,为其量身定制了13项特色产业的关键科学技术研发和示范。
在广西环江县,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牵头组织调研,编制了《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产业扶贫发展规划》,确定了各乡镇的特色产业,并为进一步培育重点产业和科技扶贫提供具体实施方案。
在内蒙古库伦旗,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组织的专家团队则根据旗、乡两级需求,提出了草牧业发展技术集成实施方案、饲草种植—肉牛养殖实施方案等精准脱贫的规划方案。
“规划报告精准剖析了水城县贫困状况、致贫因素、产业发展瓶颈,提出了科技支撑精准扶贫的全方位建议,也是日后我们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份行动指南。”水城县委副书记王崇立对科学规划作了充分肯定。
环江县委书记黄荣彪点赞称,毛南族整族脱贫离不开中科院的倾力帮扶。
科技+传统农业点亮脱贫新希望
抹芽、疏蕾、授粉、采果……自从在贵州水城县阿嘎镇松绿村猕猴桃山地果园种植示范园区(以下简称园区)工作,56岁的松绿村村民赵庭友夫妇两人一天天忙了起来,但日子也富足了起来。
2014年,赵庭友一家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与晏庭银自主经营猕猴桃果园不同,赵庭友一家将土地流转给了村里猕猴桃合作社。“以前我们种玉米,每年只能收入1000多元。
现在在果园干活,一天70元,再加上土地流转和入股年底分红,一年下来能挣3万元左右。”赵庭友笑着说,如今他们家已经成功脱贫,前两年还盖了两层的新房。
像赵庭友这样依靠着猕猴桃脱贫的村民还有很多。
园区负责人张军告诉《中国科学报》,“一开始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多亏了中科院钟彩虹老师团队,他们提供了猕猴桃基础知识、品种选育、田间管理、采收保鲜以及品牌营销等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和培训,提升了产品档次,园区生产的红心猕猴桃平均市场价可达每斤8元。果园效益好了,村民们也有了脱贫致富的途径。”
水城县地处典型的低纬度、高海拔山区,是猕猴桃生长适宜区,素有“中国野生猕猴桃之乡”之誉。
为帮扶水城县猕猴桃产业转型升级,自2013年起,钟彩虹团队为水城县猕猴桃产业发展规划、技术及人员培训、优良品种引入、技术规范建立与应用、品牌战略咨询和服务、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等提供全面支撑。
7年来,他们引入了适合高海拔栽种的品种和规范化生产技术,筛选出了4个适于当地高海拔区域种植的最佳猕猴桃新品种,利用自主培育的猕猴桃新品种“东红”替换当地的传统品种,提高了产品档次与抗病性,还使全县猕猴桃种植区域的海拔高度从海拔1300米提高到1600米,提升亩产收入最高达1.5万元(按每斤6元出园价计),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为了更好地让农民掌握技术,服务团队定期到水城举办理论培训和现场手把手指导,培养了一批猕猴桃种植能手。
此外,中科院通过引进销售企业和产业扶贫的成功模式,依托“中科院专利品种高端品牌”,为“水城猕猴桃”贴上“高端品牌猕猴桃”的标签,实现品牌销售。
小果撬起致富大产业,2020年,水城猕猴桃种植面积已达11.2万亩,覆盖3.73万户14.12万人。
预计产量2.25万吨,产值可达8亿元。水城猕猴桃产业的发展,不仅提升了经济效益,同时增加了全县的经济生态林,减轻了水土流失,生态效益显著提高。
在水城县,除了猕猴桃产业,中科院还帮助打造了“百里刺梨产业带”,助力提升“水城小黄姜”(贵州省三大生姜地理标志保护品种之一)的产量和高附加值,开发独具特色的“生态渔业扶贫模式”,以及培育山地特色食用菌和绿色丰产马铃薯等特色农业产业。
加持中科院科技力量的传统农业,兼具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已然成为村民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希望之光。
新兴产业铺就致富新门路
立足当地资源优势,中科院注重开发新兴产业,为当地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
玄武岩连续纤维是一种新型纯天然、非人工合成的高技术绿色纤维材料,是我国四大高性能纤维之一,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水城县拥有丰富的玄武岩资源,且开采条件好。
2015年起,在当地政府的邀请和支持下,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嘉麒带领科技扶贫团队多次赴水城县实地考察玄武岩产业,并设立院士工作站,帮助解决了一系列“卡脖子”技术,逐步形成了“矿石原料—生产工艺—下游产品开发”的完整帮扶链。
如今,在水城县经济开发区,占地2000亩的玄武岩科技产业园已正式开工运行。
在玄武岩纤维生产线上,一块块玄武岩经过破碎、高温、拉丝,变成一缕缕柔软却结实的“金丝”,工人们在流水线上熟练地络丝成“布”,再制成管道钢筋、衣服箱包、电缆支架等各种类型的复合材料产品。
“玄武岩纤维材料产业是水城县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兴增长点,已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产业。”
中科院水城县科技扶贫队队长、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夏勇告诉《中国科学报》,贫困户们一方面可在厂区务工,获得固定工资收入,另一方面,可借助金融扶贫政策,作为股东获得企业年底分红。
“玄武岩科技产业园就建在水城异地扶贫搬迁点,真正实现让村民们住得下、富得起。”
近年来,在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团队的科技支撑下,该产业园产能扩大至每年3万吨,复合材料产能达到每年8万吨,较之前增加了近7倍。
随着产能的扩大,工人工资也得到不断提高,达到了“造血式”扶贫的目的。
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扶贫专家队在调研中还发现,水城陡箐乡双龙潭存在着日涌量43200吨的天然矿泉水。
他们设计相应的水处理系统、开发灭菌集成技术、研发天然泉水产品和刺梨饮品等,提升当地饮品饮料产业品质和品牌效应。
据了解,2019年生产包装水52600吨,产值6000万元。公司贫困户参股达80%,覆盖贫困户1393户、贫困人口3458人。
新兴产业铺就致富新门路,村民们走出田间、走进工厂,学习新技能,创造新生活。
生态扶贫实现环境富民双赢
正值牧草旺盛生长季节,在距离贵州水城县600多公里的广西环江县下南乡波川村的菜牛养殖基地,45岁的谭泽侃夫妇二人互相配合,行云流水般娴熟地操作着,割草、碎草、喂牛……这些是他们每天最重要的工作。
尽管四处飞扬的牧草碎屑让他们“灰头土脸”,但夫妻二人的脸上依然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去年,谭泽侃在广东的一家制衣厂打工,每天要工作15个小时,离家远工资也不高,家中还有年迈的父母和正在上学的两个孩子需要照料。后听人介绍,老家正在发展菜牛产业,他与妻子决定加入。
“每天工作8个小时,包吃包住,我俩每人每个月有3000元工资收入,年底还给我们10%的分红。”谭泽侃说,不仅收入提高了,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也多了。
种草养牛,这是环江县独特的脱贫致富之路。环江县地处我国西南石漠化集中连片的特困地区,土壤贫瘠、生态环境脆弱,有着“九分石头一分土”之称。
“过去,村民们都是在石头缝里种玉米、红薯,一遇到严重旱涝天气,便颗粒无收。”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环江县委常委、挂职副县长曾馥平至今对26年前刚到环江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他解释,这里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且种玉米需要重复翻耕土地,造成土质越来越差,收成也越来越少。
经过考察调研,曾馥平等专家们发现,环江县有养菜牛的传统,但受饲料产量与品质的影响,菜牛产业效益并不高,但这里恰适宜种植牧草,于是,他们提出了“种草养牛”的保护性发展模式,并手把手示范和讲解种草、割草、养护以及经营管理等技术。
“种植牧草,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减少了土地劳作,还增加了收入,每亩牧草纯收入相当于种植玉米的8~10倍。如今,村民们都开始自发种牧草了。”曾馥平说。
今年,环江县牧草种植面积达18万亩,随着牧草发展而形成规模养殖的“菜牛产业”更是成为环江县的一张名片。
如今,环江县已养殖菜牛13.2万头,每头牛能帮助农民人均增收3500~5000元,约带动1700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全县还在以平均每年3万头牛的速度增长。
异地搬迁谋幸福新生活
秋收时节,谭建华忙着把刚摘下的红心柚子一袋袋搬到家中准备装箱销售,一旁的妻子和孩子们也时不时地帮着捡柚子,其乐融融。
40岁的谭建华是环江县生态移民扶贫试验示范区肯福屯一组的村民,他说,如果不是搬了下来,如今的幸福生活想都不敢想。
1996年,针对环江县大石山区交通不便、生态脆弱和资源匮乏等问题,中科院提出了环境移民和异地科技扶贫的设想,并和当地政府共同选建了以4600亩土山为依托的“肯福”示范区,从大石山区迁出移民97户520人在该地安置。谭建华便是最早搬出的村民之一。
搬下来,还要保证村民“住得下,富得起”,为此,中科院在“肯福”示范区进行了生态优势产业布局,设计了适应示范区资源合理利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红心香柚、砂糖橘、沃柑等果林特色产业,同时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帮助贫困户发展谋生的能力,增加收入。
谭建华和妻子经营着10多亩红心香柚的营生,每年有4万~5万元的收入。“我觉得我现在达到小康生活了。”谭建华笑着说。
如今,“肯福”示范区人均纯收入从1996年的不足300元提高到2019年的14460元,超过了全县和周边地区的平均水平,全区也逐渐形成了“山顶林、山中果、山脚粮”的丰饶局面。
因“适度的移民环境容量与合理的安置模式”,这一扶贫新理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誉为“肯福模式”,为广西开展大规模异地扶贫以及规划安置40万人提供了决策依据和示范样板,也为环江县开展异地扶贫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今年,中科院的定点扶贫县均已实现脱贫摘帽,但中科院科技扶贫队仍坚持岗位,脱贫不脱责,摘帽不摘心。
“扶贫是会上瘾的。”夏勇感慨道,当看到科技成果实实在在帮助了老百姓,有着比发论文更大的成就感。“接下来就是乡村振兴,我们希望继续发挥科技力量,让乡村更美、产业更持续、农民更富有。”
《中国科学报》 (2020-10-15 第1版 要闻 原题为《乡村脱贫路上的科技力量》)
编辑 | 赵路
排版 | 志海
不想错过中国科学报的推送?
关注并将我们星标吧!
方法如下 ↓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
相关推荐
热门排行
- 1柯尔鸭是什么鸭子?2021年养柯尔鸭赚钱吗?
- 2养殖业什么最赚钱农村项目,这6个养殖项目,想农村创业的可以试试
- 3马的繁殖技术
- 4野鸡晚上在哪里?几个捕捉野鸡的小技巧_库百科山鸡养殖
- 5竹鼠种类图片大全_库百科竹鼠养殖
- 6梅花鹿的发情鉴定与配种方法_库百科梅花鹿养殖
- 7水貂皮和貂皮的区别_库百科水貂知识_库百科水貂
- 8鸭子要下蛋的前期反应 新鸭下蛋前的征兆
- 9地锦草的功效与作用:地锦草治糖尿病是真的吗?
- 10常见蜗牛种类大全 蜗牛的种类大概有多少
- 11野鸭子是国家保护动物吗_库百科养鸭
- 12水貂好还是貂好_库百科水貂资讯_库百科水貂
- 132021年最新20张大合集来了,看有没有你认识的?
- 14观赏鱼烂尾烂鳍烂鳞用什么药?
- 1510万元刚需,蓝电E5荣耀版与启源Q05,谁更贴近你的出行需求?
最新文章
- 美女用嘴吃饭(爱豆的自律?IU自曝吃东西每口咬150下,被医生要求减少咀嚼次数)
- 重生之完美女神txt(重生16岁送女神一箱香蕉皮)
- 美女发的福利(佳丽3000美女合集深夜送福利性感养眼女人实在太美了)
- 竟(当俄罗斯极品美女,批发式爱上中国男人)
- 盛夏之美女(盛夏外拍美女人像一组)
- 美女苏红(“炮姐”周苏红:一婚照顾瘫痪丈夫,34岁再嫁富商,她如今怎样?)
- 即墨美女多(青岛上演比基尼热辣泳装秀 40名佳丽秀身材)
- 美女骚动得图片大全(What?许昌这五个美女一起搞事情躁动整个朋友圈)
- 冬妹美女(aespa柳智敏穿白衣身姿挺拔,冬妹咬手指,宁艺卓黑蝴蝶惊艳)
- 带冉的美女(为鲁能绝杀扳平激动落泪的美少女冉妹儿(图集))
- 美女的桃花洞(《显正街记忆》大屋灯暖——做土枪 · 探八仙洞)
- 黄金美美女(各领风骚的年代:香港电影黄金年代十大美女)
- 性感热舞(古力娜扎房车里放飞自我,穿针织毛衣牛仔裤热舞,苗条身段太出挑)
- 找盐城美女(江苏盛产美女来自江苏的20位女星,个个如花似玉,楚楚动人)
- 美女进海底(别样海边风情,带你领略绚丽海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