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水甲虫养殖技术(制服水花生 甲虫帮大忙)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09|点击次数:

核心阅读

原产于南美洲的水花生传入中国,造成局部水域的水体交换受阻、水质恶化、水体缺氧、鱼蟹大面积死亡,造成巨额经济损失。但人工打捞、机械粉碎等物理防治手段成本高,而且加剧了水花生蔓延;化学防治则会将其他水生植物一并杀死,还会带来农药次生污染。原农业部和原湖北省农业厅最终确定采用生物防治手段,引进专食水花生的水花生叶甲。

不大的浅水塘里,密密麻麻地挤满了一种不起眼的植物,盘根错节的枝蔓绞缠在一起,一根枝蔓上又有数十个分叉的枝条,层层叠叠向远处延伸。虽然是冬天,但尖尖的绿色叶片仍铺满了整个水面,仿佛只要有一丝空间就要继续生长。这,就是水花生。

在湖北荆州市长湖水产良种场,一个塑料薄膜温室大棚坐落于池塘旁边。走进大棚,一个浅水塘被一横一纵两条路分成了4个方格,每个里面都挤满了水花生。

记者俯下身,发现这些植物的叶片上有一些米粒大的小虫,虫身呈黑色,两鞘翅上各有黄色纹,触角呈鞭状,3对胸足,不仔细看很难发现。

原来,这座温室大棚竟是一座“天敌工厂”,繁衍的是水花生的天敌——莲草直胸跳甲,又名水花生叶甲。荆州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站站长毛波介绍,这座大棚占地128平方米,每年可保证2000多只叶甲平安越冬,防治面积可达2万亩。

要不是有了这些水花生叶甲,附近养殖水产的鱼塘可能已经是一潭臭气熏天的死水了。

外来物种水花生入侵,300万亩水陆域拉响警报

水花生,学名叫空心莲子草,因其叶与花生叶相似而得名。

江汉平原的农田里、河沟中,曾经随处可见这种开着白色小花的水生植物。

这种看起来很寻常的植物,在湖北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站副站长樊丹眼中,曾是“湖北水域生态之痛”。

“水花生水陆皆能生长,生命力极其顽强,一棵植物一年就可以发展成一大片。猪、羊等牲畜吃了后,粪便中排出来的未消化的草茎,进入土壤还能落地生根萌芽。在农田中,如果水花生不及时清除,农作物很可能会绝收。”樊丹介绍,它们不仅侵占农田、林地,还侵染塘堰及沟渠,堵塞水道,限制水流,增加沉积。在公用绿地、居民区等生长蔓延还会传播多种寄生虫病。

据资料记载,水花生原产于南美洲,上世纪30年代由侵华日军带入中国,用于喂饲军马,50年代传入湖北。湖北省地处长江流域中下游,境内河湖众多、沟渠纵横密布。良好的生态、广袤的水域成了水花生蔓延、肆虐的“乐土”。2004年以来,洪湖、梁子湖、三峡库区等多处水域曾频繁告急,水花生大面积扩散泛滥,严重影响农业、渔业生产和水域生态环境。

2009年,洪湖暴发水花生应急事件,水花生疯长形成了几百个大小“岛屿”,最大面积约有1万亩,总面积超过3万亩。所到之处,水域原生植物无法生长,水生蔬菜如莲藕、竹叶菜等受灾严重,湖泊沼泽化和富营养化加剧。在水花生板结区,船只无法航行,有的渔民要绕道10余里。

水花生的泛滥还造成局部水域的水体交换受阻,水质恶化、水体缺氧,鱼、蟹大面积死亡。2013年,咸宁市向阳湖水花生大面积暴发,渔民户均损失6万余斤鱼、2000多斤蟹苗。在斧头湖、西凉湖等湖区,漂荡的水花生“浮岛”随风冲撞养殖设施,造成鱼、蟹逃逸,约200户渔民6000亩围网养殖水面减产减收,造成渔业经济损失达5000万元左右。

2007—201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湖北是全国水花生重点危害区,最多时分布面积达300多万亩。每年因渔业受灾、作物减产、打捞人工、防洪防汛等造成的经济损失和花费达1.9124亿元。

引进天敌叶甲,三个月控制住水花生蔓延

“这附近过去全是水花生,连船都开不进来。”站在飞驰的快艇上,顺着荆州洪湖市农业环境保护站站长李循早指的方向望去,水面波光粼粼,一眼望不到边。

是什么将洪湖“还原”成了现在的模样?这秘密就藏在湖中一个名叫“清水堡”的小岛上。

从张大口码头乘坐快艇出发,约十来分钟就到了清水堡——一个四面环水、陆地面积约为465亩的长条多边形岛屿。

离船上岸,沿着人工步道前行百余米,就看到一座玻璃房子。李循早介绍,这是洪湖市农业局拨款,通过招投标方式于2015年建设的“天敌工厂”——水花生叶甲越冬繁育基地。基地建好后,农业局每年下拨3万元管理资金,由洪湖古韵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指定1名专人负责维护管理。基地占地450平方米,对方圆5里的水花生都形成了有效控制。

“过去,岛内外密密麻麻长满了水花生,渔民想上岛,只能等大风吹走水花生,才能划船靠岸。岛内有个占地280亩的池塘,以前种了不少荷花,后来长满了水花生,严重影响了渔业养殖和观光旅游,我们每年都要花钱请30多个渔民过来帮忙打捞,人工费用约7万元。”该公司负责人介绍。

“为了防治水花生,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分别尝试了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但效果都不太理想。”樊丹介绍,物理防治水花生包括人工打捞、机械粉碎等手段,不但成本高,而且打捞时茎根一旦折断,会增加繁殖体,反而加剧蔓延。化学防治则会将其他水生植物一并杀死,还会带来农药次生污染。

2009年洪湖水花生应急事件暴发后,原农业部和原湖北省农业厅组成专家调查组赴实地调研,最终确定采用生物防治手段,引进水花生叶甲。“叶甲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具有专食性,只吃水花生,不会对一般的农作物造成祸害。”樊丹说。

当年9月,原农业部科教司在洪湖举办了水花生现场灭除活动,将3万多只水花生叶甲释放到洪湖,效果立竿见影:不到3个月就基本控制住了当地水花生蔓延。开展生物防治3年后,受灾损失基本得到控制。

“2015年,我们这个基地投入运营,不到一年时间,水花生就被控制住了,节约成本100多万元。”洪湖市水花生叶甲越冬繁育基地工作人员盛传征说。樊丹介绍,从2012年至2015年,全省采取生物防治水花生,防治面积达173.8万亩。

科学防治,探索建立长效机制

2009年,洪湖投放的叶甲虽然暂时控制住了水花生蔓延势头,但到了次年春天,天气回暖,一些地方的水花生又死灰复燃。2011年、2012年间,水花生在洪湖、梁子湖等水域再次暴发灾害事件。

樊丹介绍,水花生叶甲原产南美洲,属亚热带物种,引进中国后一直在海南、广西等南方地区培育。湖北地处中部,冬季气温低,大部分叶甲的虫卵及幼虫都难以正常越冬,导致来年天敌虫源基数大幅降低。

如何帮助叶甲繁育越冬,形成生物防治的持续稳定效果?2010年11月,在原农业部支持下,湖北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站在咸宁建立我国第一个叶甲越冬繁育基地,探索“温室大棚繁育叶甲”的新技术,冬季保种,春季释放,叶甲存活率大大提高。荆州、鄂州、宜昌等地也陆续建立类似的基地。

“2013年,荆州市叶甲越冬保育基地从广西大学引进5000只叶甲,次年夏季防治水花生发生面积达2万余亩,所到之处的堰塘、沟渠,水花生在15天内就被吃光直至枯死。”荆州市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高红兵说。

樊丹介绍,2010年以来,湖北已建设了15个水花生叶甲越冬繁育基地、水花生天敌越冬繁育示范区31万亩;水花生生物防治技术已覆盖20多个县市,防治示范与推广面积达173.8万亩,聘请中国农科院、华中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所的6位专家进行技术攻关指导。在此基础上,2018年湖北出台了空心莲子草生物防治技术规程,初步构建了水花生生物防控技术体系。

“我们的长江流域天敌越冬繁育、助增释放等技术均属国内首创,吸引其他地区农业技术部门前来参观学习,推动了水花生生物防治技术的迅速推广。”樊丹一脸自豪。

不过,她并没有就此感到轻松,“现在全省水花生入侵基本控制住了,但是近两年来,另一种外来入侵生物——水葫芦已经逐渐成为最大的隐患。”湖北农业部门也引进了水葫芦的天敌——水葫芦象甲,目前已经在全省建了5个象甲越冬繁育基地。

“叶甲生长周期只要30天,象甲的生长周期却要3个月,比叶甲更难养,始终没有形成规模。下一步不仅是保种越冬,更要加大水葫芦天敌的人工培育技术研究。”樊丹说。

《 人民日报 》( 2019年01月22日 14 版)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