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非洲雁养殖基地(一年前带回的非洲雁,如今帮白穴口村村民找到增收途径)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11|点击次数:

新京报讯(记者 张羽)羽毛黑亮,头颈雪白,这种名为非洲雁的动物成了如今白穴口村村民的增收来源。对于白穴口村这个位于邢台市新河县东部的农村,由于土地相对贫瘠,依靠种地与打工的村民在收入上并不理想。一年前,村内574户家庭中仍有42户尚未脱离贫困。而今年年底,白穴口村完成脱贫。村民生活不仅有了更多保障,3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试养一年的非洲雁也越来越被村民接受和认可,包括周边村民在内,这种畜禽养殖开始增多。

一年前带回的非洲雁,如今帮白穴口村村民找到增收途径

扶贫工作队员养殖的非洲雁。受访者供图

300只非洲雁推广到10个村

过去一年,邢台市公安局驻新河县白穴口村的扶贫工作队在扶贫工作之外,还要经常为一群“小动物”忙前忙后。3个队员,300只的养殖规模,每天到点喂食,还要时刻注意水量。

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端晓凯告诉记者,这种鸭名叫非洲雁,也叫番鸭。在我国南方地区比较受欢迎。而在白穴口村,这种动物算是第一次出现。

位于新河县东部的白穴口村在今年完成脱贫。“之前贫困户多是因病残、年纪大,导致劳动能力有限,扶贫工作主要是围绕一些政策性措施、公益岗位以及就业扶贫工厂”。但由于村子老龄化明显,种地效益并不理想等因素,扶贫工作队希望找到一个适合村民的增收途径。

在参观邻县一家畜禽养殖厂后,端晓凯和同事选中了非洲雁这个品种。3个人自掏腰包,花了3000块钱带回了300只非洲雁进行试养。原本希望采用由村民养殖,工作队统一销售的形式进行,但由于村民担心投入后养不活,不愿尝试,工作队便决定3个人一起负责。

一年前带回的非洲雁,如今帮白穴口村村民找到增收途径

端晓凯(右)与工作队同事。受访者供图

300只非洲雁,一年下来剩下可产蛋的母雁有240多只,没有因病死亡,在端晓凯看来,养殖难度并不算高。“村民觉得不费事,就都来问养殖的事,加上一年下来蛋的销售也很好,不光本村村民开始尝试,周边有大概10个村子都开始养殖非洲雁,其中两个村子规模比较大,都养了1000只以上,很多村子的雁苗都是从这240多只非洲雁产蛋孵化而来。”

1人1000只,捡蛋1小时

冬季,非洲雁基本停止产蛋。如今,队员们每周到养殖地点中只能摸到一两个蛋。端晓凯告诉记者,非洲雁的产蛋时间一般维持200天左右,今年从4月算起一直到11月初,都有产蛋。对个人养殖者来说,喂养相对容易,只是产蛋期间会稍忙一些。

“村民一天喂两次,比如早上准备去种地或上班,出门之前准备好饲料和水,喂一圈下来半小时左右,等回家再喂一次,一个人最多可以管理1000只非洲雁,不过产蛋期间会比较忙,一只雁按照平均3天产两个蛋计算,1000只的捡蛋工作可能至少需要1小时,但总体上和种地、上班并不冲突。”

雁蛋个头与鸭蛋相当,蛋黄大,蛋清比较黏稠,“煮熟吃起来比较筋道,没有鸭蛋那种腥味”。近一年的养殖时间中,端晓凯与同事基本是自制饲料。3人常在办公地点的院子内将磨好的玉米面铺开,有时加些菜叶,有时加些其他粗粮。

一年前带回的非洲雁,如今帮白穴口村村民找到增收途径

非洲雁产的蛋,个头与鸭蛋相当。受访者供图

“3块一个批发给中间商,在一些超市能卖到5元一个,像现在这个季节蛋少了,我们卖的零售价也能到5元。”

端晓凯表示,预计300只非洲雁,算上蛋和肉的话,整个周期的净收入在15000到25000元之间。而等到过年之后,扶贫队便不再继续养殖,“养着一年只要是尝试看可不可行,现在村民可以自己养殖,我们就没必要继续了,平时就是和养殖户聊聊养殖技术,找找销售途径。”

而对于剩下的240多只非洲雁,端晓凯表示还没有决定如何处理。

新京报记者 张羽 编辑 唐峥

校对 郭利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