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青云直上养殖方法(读水读山读洞读奇人)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11|点击次数:

地属桂西北的凤山县,2008年获得“世界地质公园”称号、2013年荣获“中国长寿之乡”、2016年被授予“国际长寿养生基地”称号、2019年入选“中国最美县域榜单”、2020年荣获“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10多年来,凤山已成为广西旅游热门县之一,区内外、国内外游客到此游览者一拨接着一拨。某县长曾这样形容凤山旅游业的“热”:10年前,广西人见面打招呼,问的是“吃了没有?”今天广西人见面开口第一句话便是“去凤山了没有,今天钻洞了没有?”可见,被号称为“国家地质公园”的魅力之所在。来凤山旅游,不仅要读懂那里独特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异水怪山魔洞,而且更要读懂一个在巴腊生态示范屯里的平民奇人罗起跃。

看那凤山的水,真是鬼斧神工!盘阳河硬在坡心村把三座厚实的大山凿穿,凿成天下一绝的三门海水上天窗群;九曲河偏在县城东头造一清一浊一公一母的池塘作为源头,据说大旅行家徐霞客到来后才把“公母塘”改名为“鸳鸯湖”的,名字还上了《辞海》哩。

看那凤山的山,真是怪得让人无法想象!什么造型不成,非在松仁村造出个令人难以启齿的美女裸露全身仰卧酣晒生殖器的姿态不可,真不好取名,只能叫做“睡美人山”,其实这是极不恰当的;什么造型不成,非在江洲乡巴标村长出阳棒状的山和阴壑形的山遥相对峙不可,弄得英语里就没有“阴阳山”这一词汇,搞得导游在外宾面前半天也解释不清。

看那凤山的洞,真是天下魔幻!鸳鸯洞,世界天然地质博物馆!穿龙岩,世界唯一洞天剧场!内龙,俨然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江洲仙人桥,天下天然石拱桥的绝版……游人归去,大发感叹:黄山归来不看山,凤山归来不看洞。原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潘琦到凤山观光考察后,情不自禁,挥毫题词:岩溶之城,洞穴之冠。

读那奇人罗起跃,真是一本难以读透的大书。

印象中凤山有名人,革命年代领导农民起义的廖源芳烈士,在《凤山史志》和烈士墓碑上能看到过他的英名;战场上出生入死的革命老前辈姜茂生据说拥有凤山籍的最大军官头衔——广西军区副司令员,可惜我在去年凤山电视台的“红色回忆”栏目中才了解到过他的一点生平。当今学术上卓有成就的可能要算广西社科院的李甫春和广西师范学院的杨东甫了,他们都是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当今文坛颇有名气的作家首推罗伏龙先生和黄志谋先生,拜读过他们文章的读者,都会为他们的妙笔折服。其他方面奇才诸如歌星张秋月、舒怡和舒春秀姊妹等,皆算在凤山名人之列。近几年,又涌现了凤山航天第一人刘启海博士,凤山铁路设计精英韦合导等科技领域高级人才。他们都是凤山的凤毛麟角,是凤山人的骄傲,是值得钦佩的。

但说句不怕折损这些名人的话,他们的成名,或时代造就,或专长爱好所至。而我们要品读的罗起跃,无官无职,无专无长,称之为凤山奇人,正因为他奇得平凡,正因为他平凡得出奇。

他,地道的山旮旯的山旮旯里的孩子,实打实的贫苦农民家庭长成的汉子。高中毕业后,因受兄长熏陶,喜欢上文学,有些文字功底。先后做了大队文书,当了几年代课教师,干过单位秘书,最后跳槽成为一名电业公司的普通职工。以一般人的观念来看,罗起跃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事业方面没有“青云直上”,且50来岁就被公司列为内退人员。

但就是这么一个在国家机关单位工作中无一官半职的普通公民,在退休后,主动请缨,回到家乡——巴腊屯,当上了生产队长。十年来,他带领几十号人马,把整个巴腊屯弄了个天翻地覆。此时的罗起跃虽身为农民,但头上的光环却熠熠生辉,成为当今凤山奇人,广西红人,中国乃至世界名人。

读罗起跃,必须读懂他是一位农民思想家。

“不能再等了,我们的祖辈等了几千年上万年,仍然守着这个穷山窝,苦等苦熬不如苦干苦拼!”这是作为一个朴素唯物主义者的罗起跃,在读透家乡这本“穷”经后向恶劣自然环境发出的战斗宣言。他带领群众没日没夜地苦干,修公路、建水柜、地改田、建猴山、起楼房,一个工程接一个工程。打秃了数十条钢钎,打坏了数十把铁锤,挖掉了几十万立方米土石方,砌石数万立方米。修通屯级公路7公里,修建地头水柜26个,修建水利渠道800米,石窝地造田22亩,建起配套齐全的自来水工程。难怪凤高副校长韦述汉写诗赞曰:“不愿苦熬愿苦干,真办实事非空谈。付出心血绿山岭,挥洒汗水浇良田。”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巴腊屯养猴,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发展旅游业。为村里人多找一条致富路!”这是罗起跃作为一个生产队长在带领群众摔掉“贫穷帽子”的艰难道路上,对科学发展观最直接、最简单的理解和实践。他根据巴腊的条件,设想建设一个小到中型的生态农业园,让一些农户承包荒山,种植水果,果树既绿化荒山,也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同时在山上放养本地鸡等家禽,或者养殖其他产肉动物,使土地和一些生物资源得到综合利用,其中部分资源得到循环利用。更主要的是,要发挥巴腊的生态优势,把野外猕猴集中起来驯养,发掘其观赏价值和经济效益。这些做法符合循环经济原则,可以逐步实现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起来。确定了“长抓猴,短抓鸡,不长不短抓果树”的经济发展思路。在凤山县林业部门把巴腊设立天然生态猕猴繁殖保护区后,罗起跃确立了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个五年人养猴,第二个五年猴养猴,第三个五年以后猴养人。他还给我们算了一笔饲养猴账:猕猴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目前我们正积极争取有关部门获取猕猴出口指标,通过卖掉一些猴子,来饲养更多的猴子!现在,猕猴国际市场价格每只约800美元,如果每年能卖出几只,不仅能解决猴子的口粮问题,还能增加群众的收入。

“我们虽然穷,但我们再苦再难也要送小孩上学读书,脱贫先长智呀。”这是一个低文化水平的哲学家罗起跃,在深刻分析贫穷落后诸因素后,总结出的耐人寻味的哲理。在特困的地方特困的家庭送出儿子上清华大学,成为博士,罗起跃堪称凤山第一人。有了榜样,巴腊屯就有了几个令人惊奇的数字:这个50多人的小屯,从解放初期到现在有19个人获得大专以上学历,一个博士生,两个中学高级教师,16个中专生,外出工作的干部职工有32人。巴腊从立屯之初的文盲屯,变成远近闻名的文化屯。现在,巴腊屯的文化设施非常完善。修建了一所学校,解决了周边30多个孩子上学难的问题。建了24米长的文化长廊,建了一个70平方米的党员活动室和文化室,藏书1000多册,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等多个方面,还订有多种报刊。

读罗起跃,必须读懂他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大使,猕猴王国里的真正“猴王”。

时至上世纪80年代,巴腊屯几千亩的石山光秃了,水没有了,瓢一块,碗一处的泥土里,几乎种不了庄稼,人在这里,已不具备生存的条件。是他——罗起跃,做通了村民的思想,在中国一个极其封闭的穷乡僻壤山屯里,首创“爱心股份制”,封住了山林,还回来绿水,石头缝里造良田。如今巴腊屯已经成为小型的生态农业园,农户承包荒山,种植水果,果树既绿化荒山,也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同时在山上放养本地鸡等家禽,养殖其他产肉动物,使土地和一些生物资源得到综合利用,其中部分资源得到循环利用。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猕猴经常偷袭玉米、水果,村民们手持猎枪、砍刀和木棒对猴群围追堵截,使得幸存的猴子们集体大逃亡,从此无影无踪。20多年后,年近六旬的罗起跃收养受伤小猴,使出 “反间计”,救治难产母猴,走“夫人路线”,发动群众,实施“爱心股份制”,最后冒着生命危险三次深入“猕猴王国”, 充当和平使者,把逃亡多年的猕猴接回故乡,一举化解了人与猕猴之间的陈年积怨。之后,猴群由原来的一群发展到三群,由原来的80多只发展到300多只,使巴腊屯成为野生猕猴安居乐业的家园。从而罗起跃成了“全世界最杰出的调停人”。

读罗起跃,别忘了欣赏他的解说词。 

猴群都有一只猴王,两只副王。较小的猴群有一只猴王,一只副王。那只高大肥壮、高高翘起尾巴的公猴,就是猴王。别的猴子是不能翘尾巴的。谁要是违反这一点,就会被猴王咬死。猴王即大王,管外来侵略,维护领地的完整和安全;副王即二王,一管伙食一管纪律。猴群外出,走路走固定路线,以免到处走被铁猫夹着。猴王居中间,副王打头阵和压阵。  

在猴群里,有没有猴“皇太后”?老母猴在猴群里有威信,大王有时不得不听它的。老母猴要外出,大王也不得不跟着一起走。但真正的猴“皇后”是没有的,因为大王“喜新厌旧”,只跟年轻的黄花处女猴交欢,欲交欢的母猴必须一天三次给猴王按摩献殷勤。“二奶”以上的母猴,由二王“享用”,二王也只能亲热“二奶”以上的母猴。一群猴由若干个母系家族组成,每一支血统维系一个家族,最大一群猴子,约有6个家族,分家族间隔一定的距离居住,大王轮流居住,以笼络猴心,起到安抚作用。猴子热天睡觉睡在树丫上,两脚紧紧勾住树杈,双手平放,保持平衡。家族与家族之间的争斗,不是真正的打架,而是闹着玩的。大王只要干预一下:“不要打了!”一切相安无事,“猴王国”的和谐社会便构成了。真正的争斗是在猴王“换届”的时候。猴王总是在8月“换届”,因为母猴的发情期是每年的9月至次年的1月,这之前猴王一定要争取到做“新郎”的权力。这里的猴王实行竞争制,每两年换届一次。猴王是靠战争和实力打天下的。每逢8月,有实力的公猴就要向老猴王挑战,跟猴王一对一地进行殊死搏斗,母猴就在旁边呐喊助威。两个王位的争夺者从山上打到山下,从树上打到树下,从路边打到地头,一直打得天昏地暗,打得你死我活,甚至断了脚,断了手,瞎了眼,缺了耳,打得鲜血淋淋,一直到败的一方筋疲力尽,一点反抗能力也没有了,败者只好怀着无限的哀伤,孤零零地走了。有一年,有一只老猴王战败了,脚断了,躺到石头上奄奄一息。获胜的新大王,在旁边耀武扬威,高高地翘着尾巴。

猴子是如何跟人接近的呢?关键在于沟通,从精神上、感情上沟通,让它消除对你的敌意,逐步信任你。每一只猴子吃东西的声音,遇到敌情的声音,邀约出去玩耍的声音,都各不相同。  

猴子有团体精神。2003年下大雪,投放的食物都冰冻了,吃不了,料场里有几只松鼠活动,一只野猫伺机出击。猴王见野猫占领自己的地盘,恼怒异常,指挥众猴围殴野猫,将野猫活活打死。

罗起跃没有看过任何写“猴”的书籍,自己也没写过任何书面草稿,更没请人代写过什么解说词,但他在“猴子王国”里“读”了十多年,猴文化早已烂熟于心。在巴腊猴山这个有名的凤山旅游景点,没有导游员,可这位养猴老人会用壮话、桂柳话、普通话等三种不同语言向游客作解说,且信口开河,头头是道,话语朴实而生动,往往说得游客捧腹大笑。

读罗起跃,更要读懂他对人生的态度。

上苍似乎对罗起跃不公,青壮年时,聪明才智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年近花甲,才揽上了个生产队长。生产队长是中国小得不能再小的官,只办事不领钱,受苦受累不说,还要吃亏受气,芝麻绿豆事你都得管,修公路占点土地,损失根芭蕉芋,也得骂骂半天。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不能计较恩恩怨怨,是是非非。如今,僻远的小山村巴腊屯,成了大石山区脱贫致富的一个亮点。2004年,罗起跃被评为河池市、凤山县优秀共产党员,同年7月,被评为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2005年,罗起跃被评为自治区劳动模范和全国民间优秀环保人物。2006年7月1日,在自治区党委表彰的100名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中,罗起跃又榜上有名!随后,罗起跃养猴,吸引了区内外众多媒体记者的眼球。新华社播发了关于他养猴的特稿,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专门邀请他上北京做了一期节目。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栏目,湖南电视台“晚间新闻”节目为他制作了专题节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西日报》等数十家媒体记者纷纷前往巴腊屯,采访报道罗起跃倾情养猴倾情环保的感人事迹。国家环保总局属下的《中国环保前线》节目组编导李帅和韩利峰到巴腊屯从环保的角度摄制罗起跃与猕猴的故事。这期专题节目时长30分钟,在北京电视台等全国70多家省、市级电视台联合播出。

年逾花甲的罗起跃,荣誉的花环早已簇拥周身,赞誉他的文章已见诸报端,环保的名声已远扬海内外。同龄人早已在家坐享清福,但精力充沛、精神矍铄的罗起跃没有放慢建设巴腊小康生态示范屯的步子。退休金、6000多奖金、卖掉县城一套房屋所得的5万多元现金、从儿子商场里拿走的8万元周转资金,一股脑儿投入猴山建设中。他拒绝儿女接其到城里安度晚年的请求,他离不开他的“猴子猴孙”,他每天必须10小时以上呆在猴山。

为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近两年来,巴腊人在罗起跃带领下,以合作社+农户+社会能人的形式,进行以观猴戏猴、登山揽胜、美食品尝为主要项目的旅游开发,逐步建设有可供游客近距离参观、与猴互动的亲猴乐园、野生兰花园、猴山商务中心、特色餐馆、停车场、水帘山、休闲长廊以及部分登山步道以及大型儿童乐园等,具备了一定的旅游接待能力。目前这里的年接待游客超过5万人次,旅游扶贫富村富民目标逐步实现。

山,是罗起跃的乐园;猴,是罗起跃的牵挂。


读水读山读洞读奇人


读水读山读洞读奇人

读水读山读洞容易,读透奇人罗起跃,需要时间,需要冷静,需要激情,需要想象,需要超越……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