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西双版纳养殖市场(“养殖+种植”优势互补,西双版纳勐海打造绿色循环产业链)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12|点击次数:

拉巴厅,傣语意为“田边山头上的居住地”。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隶属于勐混镇勐混村委会的拉巴厅片区,由拉巴厅老寨、中寨、下寨和龙潭4个拉祜族聚居的村寨,以及哈尼族聚居的曼回、布朗族聚居的勐岗等6个村寨组成。在东西部协作帮扶之前,拉巴厅片区基础设施落后,市场信息闭塞,养殖规模较小,资源利用率低,经济发展质量不高。

近年来,上海市松江区出资为村里建成水泥路,打通了拉巴厅片区与外界的产业联系;又陆续建起肉牛养殖场和姬松茸种植基地,把围绕高端农业资源的致富路铺到了村民家门口。如今,曾经的贫困村寨早已改变了模样:半山腰上新建了养殖场,屋舍齐整、功能分区明晰;水泥路边绵延着种植大棚,形成独特的“菌菇长廊”。这条“种草——养牛——种菇——肥料——种草”绿色循环产业链,让养牛户的每头牛增收3000元,种植姬松茸则每棚增收3万至6万元,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改变粗放养殖方式,黄牛角“顶”开致富幸福门

12月的傍晚,拉巴厅下寨支部书记黄解云正拉着一车刚刚收割好的甘蔗,准备运输到附近的糖厂去。以往,田地里剩下来的甘蔗稍多数通过焚烧、堆肥等方式处理,几乎没有经济价值,还会造成环境污染。“现在,这些甘蔗稍能够作为肉牛养殖场的草料,为农户增收。”黄解云说。

由上海援建的肉牛养殖场建在拉巴厅下寨的半山腰,一头头膘肥体壮的黄牛“哞哞”地欢叫着,享用饲养员精心准备的秸秆饲料。去年7月,上海市党政代表团考察了这个养殖场,市领导尤为关心助力培育特色农业、循环产业情况,要求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为乡村振兴释放活力。

“养殖+种植”优势互补,西双版纳勐海打造绿色循环产业链

勐混镇以“牛街”闻名,每年有两次大型的牛祭祀活动。但在拉巴厅片区,村民过去习惯了粗放式养牛,经济效益不高,粪水横流更破坏了环境。两地干部一起谋划,精准安排沪滇协作项目,在远离村寨处建立了现代化的肉牛养殖场,并引入了澜沧百诗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养牛场的运营管理。租期为5年,租金90万元。养牛场建成后,养殖规模可达400头,村里每年可以收到18万元的租金来壮大集体经济。

澜沧百诗佳为农户提供养殖技术、预防检疫等服务;农户可以向养殖场入股分成,或者自行放养再转卖给牛场育肥出售。养殖场与农户签订利益联结机制,负责农户种植草料及养殖肉牛的保底收购,保障养牛户增收。为了更好地配套肉牛养殖产业发展,上海松江援建了占地总面积10亩的牲畜定点屠宰场。当屠宰场正式投入营运,可以进一步完善肉牛生产链条。

“养殖+种植”优势互补,西双版纳勐海打造绿色循环产业链

如今,村民不仅可以通过入股分红和自己买牛寄养获得收益,还能通过卖秸秆实现增收。“村里的肉牛养殖场积极推广秸秆收购业务,能为农户增收上千元,增加农作物的经济附加值。”在上海援滇干部心里有一本“精细账”:草料收购价格每吨250元,按照牛草(甜象草)每亩产草10吨算,农户每亩增加2500元收入;原来废弃的秸秆又能增加上千元的收入。”村民卖秸秆给养殖场的积极性很高,今年单是拉巴厅片区的村民就已经获得70万元的卖秸秆收益,村干部再也不用费口舌去田间地头制止焚烧秸秆了。

真情消融种植户内心疑虑,姬松茸“破冰”而出

今年,黄解云用种植姬松茸赚的钱,为家里添置了一辆银白色的二手小汽车。“盼了好久,”提到小汽车,他的脸上满是笑意,“去田地、大棚、接送孩子上下学都变方便啦!”一座姬松茸种植大棚一年能够营收近5万元,去掉成本尚有可观的富余,比过去种甘蔗、茶叶的经济效益大,参与种植的农户家庭条件都因此改善了不少。

与肉牛养殖场一墙之隔,几十座姬松茸菇棚依山而建,这里是新近投产的食用菌种植生产基地。姬松茸是一种春秋生长的腐生菌,口感脆嫩,带杏仁香,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当上海松江公益组织、福建民营企业携手将这种名贵食用菌的种植技术带到拉巴厅片区,不经意间与刚建成的肉牛养殖场碰撞出新的产业“火花”——“种植+养殖”绿色循环经济链条。

“养殖+种植”优势互补,西双版纳勐海打造绿色循环产业链

绿色循环产业的原理非常朴实:养殖场产生的牛粪、甘蔗榨糖后残余的蔗渣是种植姬松茸的优质底土肥料;当种植季过去,姬松茸底土残渣可以作为种植包谷和甘蔗的肥料;而甘蔗叶和包谷秸秆又是肉牛的饲料。“种草——养牛——种菇——肥料——种草”,循环往复,变废为宝,使村民收益成倍提高。

“绿色循环”看似简单,但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却需要开拓性的创新胆魄、“绣花针”的细致功夫。

上海社会组织——百姓义工公益发展中心与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合作,通过萃取提炼姬松茸的精华,研发出一款健康产品。“我们是带着项目慕名而来的。大规模种植姬松茸,对区域的气候和温度等有严苛的要求,而勐混的自然条件完全符合这样的标准。”据百姓义工负责人吴晖介绍,姬松茸的产品附加值高、市场认可度高。通过广泛调研,工作人员发现虽然野生食用菌是优质的健康食品原料,但野外采摘危险性大,收获数量有限,不易保存,还需要进行严格的毒性鉴定。

在松江区合作交流办、区民政局的牵线下,百姓义工在勐混村委会拉巴厅片区遇到了志同道合者。半年前,一位福建企业家来此投资建设大棚种植姬松茸,但进展并不顺畅——毕竟修建大棚前期需要投入一大笔费用,当地村民对新生事物充满疑虑,村干部也吃不准该项目是否具备可行性。基础搭建、种植技术、成品销售等难题摆在面前,让种菇产业一度举步维艰。

上海援滇干部全力协助,经过相关企业和机构反复论证,运营姬松茸种植基地的西双版纳勐海桐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勐混村委会签署协议。由公益组织筹集资金为村民垫付菇棚租金,提供建、育、种、产、销一体化服务,并与农户签订保价回收协议;企业则免费开展技术培训,确保村民在短期内学会专业种植技术,并提供品牌宣传、渠道拓展等多方面支持。“农民出土地,企业出资金。我们为村民提供无息启动资金,助力他们建设大棚。目前,一个大棚须投资3万元左右,等姬松茸成熟产生利润,再分期还款。”据吴晖介绍,大棚的使用寿命约为3年,村民可以将利润滚动投建新大棚,持续扩大种植规模。

在协议框架下,当地村民所承担的风险被大幅降低,进一步激发他们勤劳致富的热情和勇气。哈尼族菇农三批建了两个种植大棚,属于勐混村最早种植姬松茸的先行者。把菌种播撒在用牛粪、秸秆制成的培养料中,再盖上薄薄的一层土,等待菌种发育成菌丝。相比粮食和茶叶的种植周期,姬松茸成熟快,基本上20天就能收割一茬,一年能够收割七八茬。产量丰厚,销路稳定,这些姬松茸能卖上10万元左右,利润十分丰厚。“明年,我打算扩大经营,再建两个大棚。”三批对这项绿色产业充满信心。

“养殖+种植”优势互补,西双版纳勐海打造绿色循环产业链

首批尝试种植姬松茸的村民实实在在赚到了钱,姬松茸项目终于“破冰”而出,在勐混闯出一条致富路。今年,百姓义工引入了更多爱心企业,发动社会力量募资成立“帮扶基金”,在勐混投资建设26个种植大棚。20户脱贫户因此受益,姬松茸的种植队伍又壮大了。吴晖透露,明年食用菌创业帮扶项目将从勐混镇推广到勐海镇勐翁村、勐腊县象明乡等地的村寨,计划新增种植大棚50余座。

栏目主编:黄银龙 文字编辑:崔家琛

专题

来源:作者:刘畅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