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泰国水产养殖(广东矿坑出现“泰国鲮鱼”,珠江已被侵入,未来会扩散到长江吗?)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12|点击次数:

珠江由东江、北江、西江以及三角洲诸河组成,它是我国华南第一大河,也是全国第二大河。根据水文站的监测结果,珠江全年的径流量有3400多亿立方米,滋养了国内4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

广东矿坑出现“泰国鲮鱼”,珠江已被侵入,未来会扩散到长江吗?

据统计,珠江流域有鱼类600多种,包含中华鲟、大头鲤、花鳗鲡等珍稀鱼类,以及南方波鱼、鸭嘴金线鲃等200多种特有鱼类。另一方面,珠江也是外来物种入侵的“重灾区”,不少的外来暖水性鱼种已实现自然繁衍,比如:罗非鱼、加州鲈、食蚊鱼等等。

广东矿坑出现“泰国鲮鱼”,珠江已被侵入,未来会扩散到长江吗?

食蚊鱼

近日,一位广东网友在露天矿坑中发现了一种“怪鱼”,其腹鳍、臀鳍以及尾鳍的下半部分都是红色,体侧鳞片金黄,和“金鳞赤尾”的黄河鲤鱼有几分相似。这座矿坑也非常特殊,隔绝于外界江河,但蓄水深度却有几十米,里面还有很多大鱼不时浮上水面。

广东矿坑出现“泰国鲮鱼”,珠江已被侵入,未来会扩散到长江吗?

据目测,潭中的“红鳍鱼”长约20~30公分,其中有几条被人捞起并丢弃在岸边,无人捡拾。通过外观判断,野坑中的“红鳍鱼”其实是泰鲮,学名为露斯塔野鲮(Labeo rohita),也是一种外来入侵物种,在珠江流域并不罕见。

在封闭的露天矿坑中,为何会出现外来物种?

关于潭中泰鲮的来源,可能性较高的渠道有两种,第一种是通过鱼卵输入,第二种则是人为放生。

广东矿坑出现“泰国鲮鱼”,珠江已被侵入,未来会扩散到长江吗?

国内有句老话,“千年的草籽,万年的鱼籽”,说明鱼卵对恶劣环境(干旱、酸碱、低温等)有很高的耐受力。近年来,科学家也确实发现了鱼卵的顽强之处,在休眠期间,有些鱼卵甚至能抵御鸟类胃酸的腐蚀。

根据《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的一项研究,鱼卵的“生命力”远超人们的想象。在实验中,科学家用两种鲤鱼(C.carpioC.gibelio)的卵(约500枚)喂食野鸭,最终在粪便中发现了18颗保存完好的鱼卵。其中,有12颗鱼卵的胚胎存活良好,另有3枚鱼卵顺利孵化出了仔鱼。

广东矿坑出现“泰国鲮鱼”,珠江已被侵入,未来会扩散到长江吗?

由此可见,广东矿坑内的泰鲮也有可能是搭了水鸟的“便车”,鱼卵既可粘附在脚掌、羽毛上,也可通过排泄过程进入封闭的水潭中。客观来看,鸟媒传播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有一点却解释不通:矿坑的鱼种非常单一,几乎全是泰鲮。

广东矿坑出现“泰国鲮鱼”,珠江已被侵入,未来会扩散到长江吗?

相比之下,人为放流或者放生的可能性更高。毕竟,泰鲮本身就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在两广地区很受市场欢迎。在广东多地,泰鲮的养殖已形成产业化,一般两年即可养到商品规格。有些养殖户还喜欢将泰鲮和鳙鱼、草鱼混养,每公顷可收鱼2000公斤左右,经济效益显著。

广东矿坑出现“泰国鲮鱼”,珠江已被侵入,未来会扩散到长江吗?

泰鲮在珠江流域“定居”

泰鲮原产自印度,国内也称为野鲮、南亚野鲮,由于我国最早是从泰国引入该鱼种,因此统一称为泰鲮。

泰鲮是一种杂食性鱼类,喜食植物性的有机碎屑,对改善水质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作为外来鱼类,泰鲮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在珠江流域大规模扩散,人为放流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广东矿坑出现“泰国鲮鱼”,珠江已被侵入,未来会扩散到长江吗?

1978年,珠江水产研究所最先引入了泰鲮,经推广后发现,这种鱼生长速度很快!4月份往塘口投入16cm的大规格鱼种,当年8月份体重就能达到750~1000克左右,最大的能长到1250克,生长性能颇为理想。

要知道,当时华南地区主推的品种是本土鲮鱼,两年才长到250克,四年后仅重500克,生长速度很慢。而外来的泰鲮不仅长得快,而且肉味鲜美,因而更符合商品化的需求。

广东矿坑出现“泰国鲮鱼”,珠江已被侵入,未来会扩散到长江吗?

由于效益可观,泰鲮自然受到了青睐,还被作为放流鱼种大力扶持。1984年,肇庆市渔业部门向西江支流的贺江放流了3.7万尾泰鲮,规格6~13公分;随后几年又向绥江、西江等放流了67万尾鱼,所有鱼种都做了标志。

广东矿坑出现“泰国鲮鱼”,珠江已被侵入,未来会扩散到长江吗?

放流的结果也确实达到了预期。在1985年,肇庆的很多渔民就在自然江河中捕到了很多泰鲮,规格已达到500克以上。放流的第3年,带有标志的鱼种已长到2公斤,肥满度高,性腺发育良好。这表明泰鲮已适应珠江的水环境,具备了繁殖能力。

果然在1989年,泰陵的幼鱼就开始大量涌现。在西江沿岸捕捞的8000余万尾幼鱼中,约有1%~2%都是泰鲮的子代。在广东某市,渔民和各捕捞单位累计捕捞了450万尾泰鲮的幼鱼,这意味着泰鲮已在珠江水系成功定居,形成了稳定的遗传种群。

广东矿坑出现“泰国鲮鱼”,珠江已被侵入,未来会扩散到长江吗?

经过近40年的繁殖扩散,珠江流域的泰鲮已成为常见种,还与本土鲮鱼以及麦瑞加拉鲮(简称麦鲮)形成了“三足鼎立”的竞争关系。

泰鲮未来会不会侵入长江?

泰鲮虽然数量多,生长快,但它也存在致命的弱点:低温。

泰鲮适宜生活在15~30℃的水温内,一旦低于10℃就有被冻死的风险;在6~7℃条件下,泰鲮开始大量死亡。麦鲮和本土鲮鱼也是如此,水温低于12℃时就停止吃食,致死温度为7℃。因此,国内鲮亚科的鱼类分布区域狭窄,被水温限制在珠江水系,在气候更冷的长江流域(冬季气温可降至零下10℃左右)则无法顺利越冬。

广东矿坑出现“泰国鲮鱼”,珠江已被侵入,未来会扩散到长江吗?

事实上,很多暖水鱼都存在这一弱点,比如:罗非鱼在10℃以下开始死亡;食蚊鱼在低于5℃的水温中无法生存;大口黑鲈从10℃开始停止摄食,半致死(LD50)温度为3~5℃。

广东矿坑出现“泰国鲮鱼”,珠江已被侵入,未来会扩散到长江吗?

罗非鱼

值得注意的是,杂交育种带来了不确定性,一些不耐寒的鱼种正在具备更强的抗寒能力。

1977年,科学家为了提高鲮鱼的耐寒能力,曾对本土鲮鱼和湘华鲮(更耐低温)进行杂交试验,最终成功获得了杂交后代。抗寒试验表明,杂交的鲮鱼确实更“抗冷”,比本土鲮鱼忍受的低温下限降低了1℃,并且雌雄个体的性腺均能发育成熟。

广东矿坑出现“泰国鲮鱼”,珠江已被侵入,未来会扩散到长江吗?

湘华鲮

除了人为杂交,外来鱼种本身的适应能力也不容忽视。以食蚊鱼为例,此鱼也是暖水性鱼类。在20世纪60年代,广东省蚊虫泛滥成灾,当地为防疫除蚊而专门引入了食蚊鱼,以期消灭蚊子的幼虫(子孓)。食蚊鱼是公认的“蚊虫杀手”,每天能吃掉40~100只幼虫,为减轻蚊媒病害做出了贡献。

但由于缺乏天敌,食蚊鱼在珠江流域开始大量繁殖,一条雌鱼每年能产出200~300尾幼鱼。适逢全国掀起食蚊鱼的引种热潮,致使其分布范围不断向北方挺近。

广东矿坑出现“泰国鲮鱼”,珠江已被侵入,未来会扩散到长江吗?

科学研究表明,食蚊鱼有着独特的“耐低温策略”,在冬季能根据水温的高低来调节自身的脂肪含量,提高了安全越冬的成功率。在5~10℃条件下,食蚊鱼仍能存活,目前长江、黄河流域均已发现其踪迹,被认为是入侵国内最成功的外来物种之一。

总结

外来物种的引入既有利又有害,不同的物种,其威胁程度又有差异,需要区分看待。

比如:泰鲮影响的主要是本土鲮鱼,二者的竞争关系容易导致后者种群衰退。但对生态环境而言,泰鲮并没有太大的危害。

对于食蚊鱼则需要另眼相待,该物种个体小、繁殖率高、适应能力强、食性贪婪,曾导致我国的土著物种唐鱼濒临灭绝,美国、澳大利亚、西班牙都也出现过类似的悲剧。随着食蚊鱼不断向北方挺进,有必要提高警惕,对繁殖动态加强监测,以免新的土著鱼种再次陷入危机。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