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濮阳农业养殖(福堪镇产业富民兴镇的“密码”)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12|点击次数:

南乐县福堪镇地处濮阳市东北角、豫鲁冀三省交界处,至今仍算不上交通发达。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历史上被称之“鸡鸣三省”的地方,近年来竟引得中央、省、市、县主流媒体记者纷至沓来,前往采访报道。前不久,市委书记万正峰专门到该镇调研。福堪镇究竟有何神奇之处?近日,记者深入该镇蹲点调研采访,试图解开——

一座名为豫鲁冀三省交界的三棱型石碑,在四周玉米“青纱帐”的包围下,虽然并不起眼,但是像一名无言的向导在告诉人们:此地乃“一脚踏三省”之处。

福堪镇产业富民兴镇的“密码”

福堪镇郭吕村的西瓜种植大棚。

南乐县福堪镇,三省交界只是其特色标签之一,“南乐小香港”、“果蔬小镇”、“福堪烧鸡”、中原最大汉墓群赫胥陵等口碑、品牌和文物古迹,在濮阳乃至豫北,均小有名气。

云南过桥米线、兰州拉面、重庆小面等各色餐馆在这里云集,中原银行、农商银行、邮储银行、农业银行等在这里齐聚,数万吨肉鸡、饲料、瓜菜每天从这里发往全国……这个位于三省交界的偏僻小镇,缘何呈现繁华都市的气象?

金秋时节,记者在福堪镇蹲点调研采访时,听到当地干部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藏富于民。”商贸流通、畜禽养殖、果蔬种植,目前已成为最令福堪人为之骄傲的三大主导产业。

“百姓富,是党委、政府的初心和使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该镇党委书记李兴敏的简洁话语,似乎道出了福堪镇产业富民兴镇的“密码”。

四大优势唱响商贸流通兴旺歌

“像你们住的这种规模的酒店,在我们街上就有9家。”一见面,福堪街村党支部书记赵军士就介绍起该村的商贸业。

赵军士说,福堪镇全镇有5万多人,还有大约2万人的流动人口,福建、宁夏、山东、河北、湖北、四川等地,都有人在这里做生意。其中,福堪街村是镇党委、镇政府所在地,全村400多户商户,只有170多户是本村人,其他全是外地人。福堪街村每月大约有6个集会,每逢集会,河北大名县束馆镇,山东莘县董杜庄镇、张寨镇、朝城镇,以及南乐县城关镇、千口镇、韩张镇等地的商户,都赶到这里卖东西。

赵军士所言并不夸张。9月14日,农历七月三十,恰逢福堪镇“逢十”集会。街道两边摆满了各类摊点,糕点、水果、蔬菜、小吃等满街飘香。南乐县韩张镇的魏利民大爷,开着电动三轮车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售卖粉条。“俺家是韩张的,每到集会都会来这里。这里人多,卖得快,也卖得上价。”魏利民说,一天下来,一车粉条卖得连渣都不剩。

中午时分,街上的各色餐馆迎来最忙碌的时刻。刚过11点,马师傅的兰州拉面店就坐满了人。“我是宁夏的,2021年过来的,生意一直不错。”马师傅说,目前家人都搬了过来,孩子在镇上一所私立小学上学。

距离兰州拉面店不远的地方,山东人杨军普的鸭锅店也冒着热腾腾的烟火气。“中午吃鸭锅的相对少一点儿,到了晚上,整个大厅都不够坐。”杨军普说,他来福堪镇开店已整整14年,生意一直挺好。这里的人不欺生,没人故意找茬,也没人仗势吃“霸王餐”。杨军普举了一个例子:10多年前刚来时,一天晚上十点多,突然来了一拨客人,从谈话中获悉他们是福堪街村的村干部。想到在人家“地盘”上做生意,为图个安稳,杨军普就提出了免单。但对方坚决要求付账,并保证:“在福堪不兴这一套,所有人吃饭都得给钱!”

在福堪镇做生意有多挣钱,从房租上就可见一斑。赵军士说,附近乡镇政府驻地中心地带的门面房,年租金一般在3000元至5000元,而福堪镇政府驻地中心地带则需要1万元至1.5万元。

“我们这里商贸流通业发达,全镇仅大大小小饭店就有500多家,还有KTV9家、银行4家、大型农贸交易市场1个。可以说,县城有的,我们这里都有……”镇党委副书记石亚军说,目前福堪镇的商贸流通业已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体系。

商贸流通业发达,购买力旺盛,说到底与福堪人的经济实力有关。在福堪镇采访,百姓富、藏富于民这样的字眼,频频被人提及。石亚军讲了这样一个故事:2022年,该镇郭吕村村委会欲按照每亩地每年1000元的价格发包一批土地,要求承包土地的必须是本村村民,承包基准价为34万元。没想到,当天下午,3000多万元现金一下子涌进村会议室。

濮阳市福祥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麦元,则从银行存款来描述福堪老百姓的富。他说,福堪虽是个小乡镇,却有4家银行。某银行刚进驻福堪时,一年就吸收存款2亿元;2022年,另一家银行在福堪的年吸储目标为1亿元,结果当年9月就完成了任务。

一个地处三省交界、交通仍算不上发达的小镇,为什么会有这么旺盛的商贸流通业?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常亚龙分析,这主要有4个方面原因:一是地理优势,福堪镇地处三省交界地带,距河北省大名县、山东省莘县和南乐县县城均有20公里以上的路程,虽属南乐县最偏远的乡镇,但正处于三个县交汇区域的中心,随着近年来交通条件的逐步改善,过去地处偏僻的劣势变成了有利于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优势;二是民风优势,福堪镇地处三省交界处,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世世代代与河北、山东亲戚连亲戚,民风中既有河南人的忠厚朴实,又有河北人的燕赵侠义、山东人的豪爽耿直,包容大气,诚实守信,从不欺生;三是环境优势,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顺势而为,对经营主体实行较为宽松的政策,积极致力于为其提供良好、稳定的经营环境;四是产业、市场优势,近年来,在镇党委、镇政府的引导下,全镇畜禽养殖、蔬菜瓜果等主导产业快速发展壮大,产业催生了市场,二者又带火了商贸流通。

“比如,随着全镇蔬菜瓜果产业的发展壮大,刘吕村自发形成了三省交界处最大的农贸交易市场,年交易额超10亿元,每天都有全国各地的经商者从这里进进出出,商贸流通业想不红火都难。”石亚军感慨道。

双向发力 催生畜禽养殖完整产业链

王麦元的办公室外,工人正用油漆在墙上刷下8个大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我应该是咱福堪镇最早搞畜禽养殖的,现在全镇10多家养殖厂、饲料厂中,好几个老板直接或间接是我的徒弟。”王麦元的自豪感溢于言表。

1963年出生的王麦元,高中毕业时正赶上改革开放。敢想敢闯的他,先后做过化肥、农药、钢筋等生意。1996年,33岁的王麦元认识了山东凤祥集团的有关人士。当时,该集团正推广一种名为“817”的肉鸡。经过努力,王麦元获得了这种肉鸡在濮阳的推广养殖资格。回到福堪后,他开始在赵耿落村及附近村发动群众养殖“817”肉鸡。此后的12年时间,福堪镇养殖“817”肉鸡的群众最多时有两三千户。2008年,王麦元将肉鸡养殖向前推进了一步:开办屠宰厂,搞肉鸡加工。而今,王麦元的公司已有2条生产线,每条生产线一天可屠宰10至12万只肉鸡。

更为重要的是,20多年来,围绕配种、孵化、养殖、屠宰、销售,福堪镇渐渐形成了一条完整的肉鸡产业链。目前,福堪镇有屠宰场6家,饲料厂8家,种鸡养殖、孵化厂1家,还有数千户小规模养殖户,名副其实的产供销一条龙。濮阳和周边地区很多养殖户的饲料、鸡苗等,均从这里购买。

南乐县益和恒泰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就是产业链上一家具有代表性的公司。该公司既有种鸡厂,也有孵化厂,还有饲料加工和肉鸡屠宰。董事长张朝顺介绍,福堪镇的畜禽养殖产业,可以说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一开始搞养殖,需要从外地进口饲料;发现质量不能保证后,就开始自己建饲料厂;后来,又开始搞孵化育种。正是在这样的日积月累中,畜禽养殖产业链慢慢形成了。

完整的产业链不仅促进了福堪镇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更将大量劳动力留在了本地。王麦元介绍,目前,除了数千户小规模养殖户外,该镇饲料厂、屠宰厂等吸纳了大量本地及周边乡镇农民在这里务工,仅濮阳市福祥食品有限公司就安排了500多名农民务工。

畜禽养殖产业还带强了一个乡土品牌——福堪烧鸡。据介绍,福堪烧鸡起源于明朝,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20世纪末以来,依托本地畜禽养殖资源,福堪烧鸡渐渐发展成三省交界地区较有名的烧鸡品牌。福堪烧鸡使用的正是本地养殖的新鲜肉鸡。

全国、全省,即使在濮阳市,也曾有多个地方发展畜禽养殖,为什么福堪镇能形成如此完整的产业链呢?张朝顺用“政府愿意帮,群众愿意干”10个字来概括。他说,首先是镇党委、镇政府的扶持和引导,对福堪镇畜禽养殖产业起到了先导性作用。如南乐县益和恒泰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初期,镇党委、镇政府帮忙批地、跑手续、办贷款,省去了企业很多麻烦。其次是福堪群众愿意干。福堪人向来有“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心态及干事创业锲而不舍的精神和意志。在畜禽养殖过程中,他们先是学习山东,后来又不断延链、补链、强链。

“如果没有群众自我追求、勇于发展的内生动力,没有镇党委、镇政府和群众的双向发力,福堪镇畜禽养殖产业链不可能这么完整。”该镇副镇长管志宽表示。

兴福馆折射福堪果蔬种植富民史

9月21日,46岁的刘吕村村民刘海修正在自家的蔬菜大棚里忙活。这名有着24年蔬菜大棚种植经验的农民,与刘庆民、刘保中、刘庆方等3人的名字一起在福堪镇兴福馆“上墙”,被写进了该镇蔬菜发展史。

作为福堪镇最早发展蔬菜大棚种植的人,刘海修说,他当时主要学的就是山东的经验。1999年,22岁的刘海修到山东走亲戚时,看到亲戚所在村有人发展蔬菜大棚种植,比种粮食要赚钱。回来后,他凑了几千元,开始在自家的4亩地里发展蔬菜大棚种植。24年来,他先后种植过西瓜、黄瓜、豆角等果蔬,现在自家仍然有3个温室大棚。

比本人致富意义更大的是,刘海修等4人的做法,点燃了福堪镇蔬菜大棚种植的星星之火。位于马村的兴福馆,全面展示了福堪镇瓜菜种植的历史。福堪镇的瓜菜种植产业,大致经历了4个时期。1999年至2005年是产业萌芽期,以刘海修为代表的4名农民,在山东学习交流后,在福堪镇建起了简易塑料大棚,填补了该镇瓜果蔬菜大棚种植的空白;2006年至2010年是产业发展期,瓜菜种植户将简易塑料大棚改为竹木结构大棚,这种大棚保温效果更好、抗灾害能力更强;2011年至2017年是产业成长期,种植户将竹木结构大棚再次改良,变成钢结构大棚,还在棚内增加温控、通风等设备,这样能够更好地满足反季蔬菜的种植需求;2018年至今是成熟期,种植户用上了智能化温室大棚,通过传感器即可监测光照、温度、湿度、风速等情况,并进行蚊虫识别,实现了室温自动化控制。

说起福堪镇的果蔬种植产业,石亚军相当自豪。他说,福堪镇共有耕地6.8万亩,仅果蔬种植面积就超过3万亩,有蔬菜专业村15个、大棚2万多座、现代化农业园区5个、年交易额超过10亿元的农贸交易市场1个、大型物流配送中心1处。目前,福堪镇已成为三省交界处集生产、加工、交易、物流于一体的瓜果蔬菜服务新中心,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瓜菜产业链。

马村是福堪镇果蔬种植“明星村”。马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光辉介绍,马村以前是贫困村,2017年起,村“两委”在镇党委、镇政府的引导下,开始发展果蔬种植,帮助村民走上了致富道路。现在,村里1180人中,有的发展大棚种植,有的干蔬菜分拣、采摘等活计,几乎所有人都吃上了“瓜菜饭”,全村不仅消除了贫困户,而且连返贫监测户也没有。“我们村现在没有闲人。”王光辉自豪地说。

果蔬种植吸引了不少在外地做生意、打工的福堪人回乡创业,马村村民王占顺就是其中的一个。王占顺以前在北京开超市,2018年受村里感召,回乡发展大棚种植,从开始的5个大棚发展到现在的8个。“俺种植的2K西瓜、圣女果等都是高端产品,一到上市季节,外地客商就主动来俺地头拉。”王占顺颇感自豪。

种植大棚瓜菜效益如何?石亚军以西瓜为例,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他说,福堪镇目前有2万亩西瓜种植基地,每亩按8000公斤算,一年1.6亿斤。西瓜销售一般要经过6道工序,买瓜中介要找看瓜师,提前定好瓜;定好瓜后,要找贴标师,给自己的瓜贴标;然后找采摘师采摘、码瓜师码瓜、装瓜师装车,最后找运瓜师运瓜。这些工序,每道每斤仅收0.02元,6道是0.12元,1.6亿斤下来,福堪人已将1920万元劳务费揽入自己怀中,更不用说卖瓜本身的收益了。

果蔬种植还促进了该镇物流业的发展。记者在位于刘吕村的河南佰利农产品交易市场看到,这里人头攒动,三轮车、小货车进进出出,有人拉着瓜菜来市场卖,有人开着车来市场买,有人忙着对蔬菜进行分拣、打包、装车,还有人当上了经纪人,帮买卖双方谈价挣手续费。66岁的刘玉江和老伴在市场上当经纪人已有10年。“不挣钱谁干?”当被问挣不挣钱时,刘玉江反问道。刘吕村党支部书记刘月军则告诉记者,刘吕村现在要么是种植瓜果蔬菜的,要么是在市场当经纪人、分拣水果,村里根本找不到闲人。

“这个市场生意咋样,你看看附近路两边的饭店、宾馆、KTV就知道了!”河南佰利农产品交易有限公司刘志民介绍,在镇党委、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市场正进行改扩建。

让福堪这方热土变成充满希望的福地

一个在全县地理位置最为偏远的乡镇,为何能形成商贸流通、畜禽养殖和瓜菜种植三条完整主导产业链?群众存款为何能在全县名列前茅?为什么周边乡镇商户愿意到福堪做生意?采访中,这样的问题一直萦绕于记者脑海。马村兴福馆内的一张图片,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这些问题。

这张图片由3名镇领导和马村、才丈村、卞辛庄村、孟后刘村、刘吕村、郭吕村6个蔬菜专业村党支部书记的二寸证件照组成,名为福堪镇果蔬产业发展委员会组织架构图。石亚军介绍,为推进全镇瓜菜产业做大做强、帮带发展,2021年,福堪镇在全县率先成立果蔬产业发展委员会,确定了统一种植、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的“三统一”的发展思路。

一张图片,将党委、政府和群众紧紧连在一起。瓜菜种植,也成了全镇人共同的事业。“福堪镇的瓜菜种植绝不仅是某个种植户的事情,也不是某个村的事情,而是全镇的事情。镇党委、镇政府竭力为瓜菜种植产业搭建平台、提供服务,各村村干部、种植户撸起袖子加油干,共同成就了福堪瓜菜种植产业的今天。”常亚龙说。

常亚龙的话道出了福堪镇产业振兴的真谛。瓜菜种植如此,商贸流通、畜禽养殖同样如此。纵观福堪镇产业兴、群众富的前世今生,党委政府积极引导、支持和群众愿干、敢干是两个主要因素。

王麦元分析,福堪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纯粹的种植业。20世纪80年代,人们开始由单纯的粮食种植改为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第二个阶段是1996年开始的畜禽养殖。经过20多年发展,这里成为南乐县乃至濮阳市的畜禽养殖重地。第三个阶段是始于1999年的瓜菜种植,现在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但无论哪个阶段,都离不开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引导和支持。拿畜禽养殖产业来说,多年来,镇党委、镇政府一直以成功养殖户为榜样,宣传、动员群众大力发展畜禽养殖,并从用地、建厂、信贷等方面支持相关企业做大做强。

王光辉以马村瓜菜种植产业为例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他说,福堪镇瓜菜种植发展迅速,与镇党委、镇政府的支持、引导密不可分。近年来,福堪镇先后投资7000多万元,支持瓜菜产业发展。马村现有90多个钢结构大棚,基本都是镇政府利用“飞地经济”、扶贫资金建起来的。

李兴敏说,多年来,镇党委、镇政府坚持将群众过上富足生活作为工作首要目标,一张蓝图绘到底,始终把引导、帮助群众致富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不断延链、补链、强链,才有了今天3条重要的富民产业链。

“群众愿意为好日子拼搏,是福堪镇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镇党委、镇政府顺势而为,积极引导和支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李兴敏说,全体福堪人民的共同努力,换来的是今天百业兴旺的大好局面。

与蓬勃发展的产业相比,福堪镇党委、镇政府办公地点和办公条件反而显得较为寒酸。记者不禁问道:“福堪镇群众那么富裕,镇里的办公条件何时能改善?李兴敏回答:“福堪镇群众较为富裕,但政府财力十分有限。我们的指导思想还是把政府的有限财力用到支持、帮助群众发展致富产业上。”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福堪镇人民正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李兴敏表示,目前,福堪镇的三大产业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山东等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散、弱等短板。今后将重点围绕强链进行攻坚。同时,群众富了口袋还需富“脑袋”,需要引导群众追求更有品位、更高层次、更好品质的生活。目前,福堪镇正以“五星”支部创建为契机,大力整治生态环境,持续提升村容村貌,力争让绿水青山成为群众的金山银山,实现福堪镇全面振兴。

据传,明洪武年间,张氏始祖从山西洪洞迁到福堪街村时,因村南街古井水丰质佳,堪称福地,故取名“福堪”。数百年来,历经沧桑磨难而百折不挠的福堪人,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沐浴着党的富民政策,在历届镇党委、镇政府团结带领下,福堪人正用智慧和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真正让这方热土变为充满希望的福地。本报记者 袁冰洁 岳彩寒 王庆红 通讯员 闫永杰 管志宽 文/图

记者思悟

厚植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袁冰洁

一个交通并不十分发达、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的小镇,硬生生发展成产业兴旺、群众富裕、远近闻名的“明星镇”。福堪做对了什么?通过解锁福堪产业富民兴镇的“密码”,基本可以用12个字概括:坚守初心、扭住根本、依靠群众。

坚守初心,方得始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福堪镇的发展,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把为民初心播撒在基层和大地的生动实践。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堪镇历届党委、政府始终把为群众“谋富”放在首位,想尽办法引导、支持群众通过各种途径致富,才有了今天“藏富于民”的局面。

扭住根本,发展产业。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而在“五个振兴”中,产业振兴是根本、基础和关键,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近年来,福堪镇紧紧扭住产业振兴这个根本,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先后发展商贸流通、畜禽养殖、果蔬种植三大主导产业,用产业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谱写了富民强镇的华丽篇章。

依靠群众,厚植动力。乡村振兴的舞台在乡村,主体是农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根本上说还得依靠群众,充分激发群众愿意干、主动干的内生动力。放眼福堪镇的三大产业,几乎没有一项来自党委、政府的强制命令,其产业最初的萌芽均源于农民以增收致富为目标、顺应市场需求的探索与实践。党委、政府只是在农民自发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顺势而为,给予积极引导和支持。正如福堪镇党委书记李兴敏所说:“群众愿意为好日子拼搏,是福堪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党委、政府顺势而为,积极给予引导与支持,则起了重要推动作用。”可以说,福堪镇能有今天的兴旺发展局面,说到底是党委、政府遵循市场规律,找准自身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变领导为引导,变指令为服务,变群众被动为主动,从而最大程度激发群众发展产业、想方设法增收致富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的结果,是全镇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的结果。

记者在福堪镇蹲点调研采访时了解到,下一步,福堪镇将在持续发展壮大相关产业的基础上,把工作重点放在改善生态和发展文旅产业上。产业振兴也好,生态、文化振兴也罢,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镇党委、镇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把一切工作的目标集中在为民谋福利上,工作方向就一定不会错;因地制宜,找准方法和路径,一张蓝图绘到底,遵循市场规律,做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齐头并进、双向发力,就一定能带领、引导农民凝心聚力,携手做好乡村全面振兴大文章。

记者思悟,福堪富民强镇的经验与启示,是否正在于此。记者真诚期待所有乡村、所有农民,都能像福堪镇一样,在乡村振兴的大路上行稳致远、阔步前行。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