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南美对虾养殖网(南美白对虾行业概况与养殖建议)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12|点击次数:

2019年,南美白对虾养殖环境与往年一样,海区富营养化仍得不到改善,气候异常,病害严重等因素造成养殖成功率低下,据报道,很多地区成功率不到 20%,加上近年来水产品进口边贸关税的下降和走私猖獗,国内对虾受国际市场的冲击,造成虾价一度比往年低 5~6 元/市斤,南美白对虾养殖业可谓雪上加霜。东南亚及非洲养虾业方兴未艾,不少国家已在大规模开发对虾养殖业,据悉印尼、越南、泰国埃及等国不断扩大对虾养殖面积,加之很多为新开发地区,病害少,养殖成功率高(如印尼养殖对虾,不少户成功率能达到 90%以上),单产高(如印尼养殖对虾,不少户单产能达到 6000斤/亩以上),劳力成本低,致使养殖成本相比国内养虾低得多,有预测,未来几年,全球对虾产量会增加 20%~30%,且大部分的产品可能流入中国市场,这将对中国虾业带来沉重打击。低价原料虾冲击及种源受限、养殖生态环境恶化、病害多发诸多因素掣肘,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有待探究。

1、概况分析

1 种苗选择是首要条件

有农户,在土塘养殖时选择快长苗,长得快,但抗病能力差,遇天气变化,易发生病毒,细菌综合症。不完全统计,周边近两年这类塘成活率不到 10%。笔者所在公司不少土塘选择早造放抗逆苗,虽生长慢,但抗病力强,最后平均成活率 53%。晚造土塘混养,投放抗逆苗效益也比快长苗好,且发现只要低密度养,生长速度也不慢,养殖 99天,平均规格达到 40.7尾/市斤,同等条件下,其它苗养殖 97 天,平均规格为 46.9 尾/市斤。但晚造成活率,抗逆苗大幅高于其他苗。笔者在养殖过程中发现,用种质好的老亲虾产的苗比种质差的新亲虾产的苗要好。2018 年为例,放的是 2月份进的亲虾产的苗,养殖都能成功,该场该批次苗据虾农反映良好,反倒是 5月份进的亲虾产的苗反映平平,可见并不是用新亲虾产的苗就好。

2 以预防为主,全程拌料是关键

笔者所在的公司,下辖划分 18 个养殖区经营。总结效益好的养殖区经验,有一点是坚持全程拌料。

3 水源的好坏是养殖成败的重要条件

2014年开始,养殖用水从海抽进蓄水池,经沉淀池净化后再入塘。随着后期换水增加,蓄水池深度不够,容量满足不了需要,不少时间海水没法完全沉淀便要进入养殖池塘,有改进空间。为提高养殖成功率,蓄水池进行挖深改造,将挖出的沙泥作为开发高位池垫高基底使用,一举两得。另外,投资开发的尾水回用系统,实现节水减排,促成采用封闭式养殖模式,也降低了过程中外缘胁迫鱼虾生长的影响,水中 残饵、粪便等污染物能量向贝类、藻类等有益需求方向转化,提高综合收益。

2、养殖建议

第一,彻底清塘、提早晒塘、消毒及杀虫,严格杜绝病源的传播。

第二,选好种质优良的种苗 ,并按不同的季节选择性质对应的种苗。粤西地区,建议早造及晚造应选抗病力强的品种,中造应选生长快的品种。

第三,合理的放苗密度。如主养对虾的土塘,亩放对虾苗宜 2.5~3.5万尾,以鱼为主的混养塘亩放对虾苗 1~1.5万尾。

第四,土塘采取套养、混养鱼类的办法,即生态位互补,既能提高单位面积产能,又能防控病害。土塘几年来以混养为主,除了增加少许种苗成本以外,基本不需要其它成本投入,其土塘在虾苗入塘后 12-15天后,放大规格鱼苗,并预留 10%的塘标粗暂养鱼苗,供养殖过程视对虾存塘量变化,灵活调整鱼入塘。目前粤西地区主要搭配混养的鱼有金鲳、沙古头、黄鳍鲷,等等。以对虾与大规格沙古头鱼混养模式为例,不但产量高,水质稳定,病害也少,养殖过后,塘底良好。大的沙古头鱼不但起到消灭病虾,减少病害传染,因不断地追赶对虾,起到“鲶鱼效应”。沙古头鱼有在塘底打穴的习性,以促进塘底污物流动,加快氧化,起到清洁塘底的作用。沙古头鱼价格较高(规格 0.1斤/尾,塘头价在 20元左右),行情稳定。

第五,高位池可采用轮养模式,减少病害,提高产量。如高位池冬棚养殖的对虾收获后,即在夏季转为养鱼,品种可选择诸如珍珠龙趸等高价值鱼类,待养成出售,再转回养虾。通过这种方法,不仅能恢复池塘生产力,也能防止病原体交集感染传播,降低病害发生,提高养殖成活率。

第六,坚持全程拌料(以制度式方法强制执行),提高鱼虾抗病能力。

第七,注重水质净化、加深蓄水池,利用天然过滤入水,减少外来污染,提高养成率。第八,注重生态调控,使用传统的无公害药物(如石灰、沸石粉、白云石粉)及无公害微生物制剂调控水质,利用鱼虾混养的生态模式预防病害,以确保基地产品健康安全。

3、结论

南美白对虾已形成产业链,养殖模式多种,且相对成熟。养殖户应每年坚持科学管养办法,把好虾苗关,保证良好的水质及藻相,全程拌料,并依靠实验室发现问题、指导生产工作,另外,通过引进新模式试验,为持续发展输送动力,在养殖塘底、塘埂上种植蔬菜,利用植物吸收降低养殖塘底泥中有机质含量,氨氮、亚硝酸盐等理化指标和藻相相对较好,全程无急性肝胰腺坏死症和排塘等情况发生,渔药使用量少。确保养殖成活率,养殖场根据市场行情及规格及时捕捞上市提高产量,可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出处:柏普泰水产 作者:陶永寿 杨小立 庞 强 张玉麟)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