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湖南火鸡养殖基地(新宁安山:找准产业“金钥匙” 打开脱贫“致富门”)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13|点击次数: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记者 尹建国 通讯员 杨磊 刘耀文

“老板,这是什么鸡啊?长得这么漂亮,味道咋样哈?”5月8日,一位开车路过新宁县安山乡大塘村的行人停下车询问道。“这是野鸡哦,它不仅长得好看,味道更是鲜美,价格也不贵,要不要来几只尝尝?”大塘村贫困户黄建平的父亲一边喂着鸡一边热情地回应着。据了解,黄建平的野鸡特色养殖场年出笼野鸡有600余只,可以创收10余万元,靠着这个特色养殖,黄建平也顺利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户帮户亲帮亲,互助脱贫奔小康。”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安山乡党委政府始终牢牢把握产业扶贫这一核心,强化整体设计,积极创新多种产业扶贫模式,帮助贫困群众持续稳定脱贫。倡导为贫困户授一门好技能、送一个好项目、发挥榜样示范激励作用,让贫困乡亲增强摆脱贫困的手段、信心和斗志。倡导乡亲帮乡亲、乡邻帮乡邻、先富帮后富,把关爱投向贫困家庭,让远亲不再远,让近邻更加亲。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安山乡的特色产业覆盖率达到近80%,产业发展已经成为助力该乡群众脱贫致富的有力抓手。

创新“扶贫+合作社”模式

蛙声一片,稻蛙共生创收上百万

新宁安山:找准产业“金钥匙” 打开脱贫“致富门”

△王贵明在金稻蛙养殖田里清理杂物。

“这些青蛙生长得蛮好,多数处于产卵期……”“马上就要热起来了,这一条长长的池塘就是给青蛙避暑用的……”“那一片养的是泥鳅,还有那些稻田是以后用来养泥鳅的……”该乡新正村贫困户王贵明面带微笑,热情地向我们讲解着稻蛙、稻鳅共作产业扶贫项目的进展情况。不敢想象,就在两年前,一场大水将他原本在新正村的20亩稻蛙养殖场全部冲毁,损失20余万元,他也因灾变成了贫困户,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继续坚持走稻蛙生态养殖这条路。

在吸取了上次因为地势低洼养殖场被洪水冲毁的经验教训之后,2017年底,他放眼全乡开始找寻适合稻蛙养殖的场地,终于在花桥村找到了一片地势开阔、排水良好的田地,他与当地人合伙成立了新宁县金稻蛙种养专业合作社,流转水田106亩,建成了目前邵阳市最大的稻蛙生态示范种养基地,同时聘请了4名贫困户为长期工。在销售旺季,近30名村民在基地务工,并且优先录用贫困户,让当地贫困户能够在家门口就业。

据悉,稻蛙、稻鳅共作模式是一种立体、生态、高效、种养结合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不仅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农民提质增收,而且能够保障食品的绿色安全和资源的循环可持续,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稻蛙种养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将有效带动当地稻蛙、稻鳅共作产业的发展,同时可辐射整个乡,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增收和其他行业的衍生发展。今年,已有新正、大桥等村相继办起了稻蛙养殖场,并与王贵明的金稻蛙种养专业合作社建立了合作关系,由合作社对他们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共同把这个新兴的致富产业发展壮大。

“去年共产出水稻4万斤,稻蛙15万斤,泥鳅1万斤,整个基地年纯收入达到了120余万元。只要肯干,幸福生活就在眼前。今后,将带领更多的村民加入到稻蛙种养合作社来,大家抱团发展,让更多的群众致富奔小康。”王贵明信心百倍地说。

创新“扶贫+公司”模式

红薯加工,山里“土货”成了市场抢手货

新宁安山:找准产业“金钥匙” 打开脱贫“致富门”

△红薯加工厂在生产红薯干。

“自从村里搞了红薯加工厂,我的红薯再也不怕没销路了,加工厂收购还能保价,能卖上好价钱。”贫困户李昌权话语中带着感激。

都匀村田少旱地多,没有其它有特色的经济产业。村民栽插的红薯以前大都用来喂猪,没有产生经济效益。

如何让红薯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让广大村民增收?去年,村里贫困户何海连积极响应扶贫政策,与人一起创办了新宁县鸿鑫红薯加工厂,她深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才是出路,于是投资建设了10余间厂房用来储存和烘烤红薯,制作红薯干。

在收购红薯时,加工厂优先收购贫困户的红薯,并且保证收购价不低于市场价,让贫困户的红薯不愁销路,同时还采取让贫困户参股的方式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在每年的生产旺季聘请20余名当地群众参与红薯加工,其中有近一半人是贫困户,带动了地方就业,贫困户的年收入也得到明显的提高。

如今,红薯加工厂年加工能力达20万斤,年生产红薯干3万余斤,销售额30余万元,同时通过微信、淘宝等电子商务远销全国各地,甚至“傍”上了北上广等大城市的超市。

何海连告诉记者:“今年,鸿鑫红薯加工厂将继续深挖农产品加工,准备将红薯深加工成价值更高的红薯粉,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活跃地方经济,带动当地更多的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

创新“扶贫+能人”模式

种植金叶,贫困户变成了致富带头人

新宁安山:找准产业“金钥匙” 打开脱贫“致富门”

△种养大户文德忠在烟地里除草。

连日阴雨,天还没有完全放晴,洪合村烤烟种养大户文德忠就吆喝村民在田间地头忙碌起来。

“日子有奔头,干得才起劲。”文德忠说,去年收入可观,今年争取翻一番。在精准扶贫的好政策下,抓住机会,由之前的贫困户变成了种养大户,为了保证种养殖产业的产量与质量,儿子文兴常参加了县乡举办的产业种养殖培训,技术员手把手教村民们烟叶、中药材种植和牛羊养殖等种养殖技术

有了技术的支撑,没了销路的担忧,还有政策的补贴,去年文德中一口气种植了10亩烟叶、10余亩水稻和4亩博落回,一家人还喂养了70余头山羊,10头牛,年收入12万余元,不仅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还成了村里的种养大户,带领村民们发展种养植业,共同脱贫致富,实现了“启用一个能人、搞活一个产业、带动一方发展”的综合效应。

安山乡党委书记林顺炳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今年,安山乡将按照“核心是精准,关键在落实,确保可持续”的要求,围绕贫困县脱贫摘帽标准,对照“两不愁三保障”要求,着力抓好产业发展这条主线,扎实做好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确保实现脱贫摘帽目标。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