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重庆江津养殖场(修致富路架产业桥 他成为村民的“大众亲人”)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14|点击次数:
修致富路架产业桥 他成为村民的“大众亲人”

张仕勇走家串户慰问困难群众 受访者供图

重庆商报-上游财经记者 李析力

3月21日,江津区吴滩镇镇政府办公楼前,50岁的张仕勇正拉着镇领导,谈论今年邢家村的工作打算,得到满意的答复后,他黝黑的脸上挂起了憨厚的笑容。张仕勇是邢家村的党委书记,10多年来,他兢兢业业、踏实奉献,骑着摩托车追着党员搞宣传,创造条件修通了30多公里的农村公路,还发展起了土鸡养殖产业。如今,他已成了村民口中的“大众亲人”。

抓党建 不让党员在思想上掉队

2005年合并村后,张仕勇成为了邢家村党委书记,那一年,他37岁。从那时起,他就感到了肩上不平凡的担子,“作为一名村党委书记,我在做好自己的同时,积极团结每个党员,不让一人在思想上掉队,让他们每个人发光发热。”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农村党员的现实情况是,年轻的外出打工,成为了“流动”党员,年老的活跃不动,成为了“不动”党员。

为了让大家能够更好地学习和领会到党的思想和精神,张仕勇天天骑着他那辆发着“嘎嘎”声音的摩托车,走遍村里每个角落,只要是党员住在那里,不管多远多难走,他都会赶过去,带着最新的资料,“照本宣科”。

因为他的优秀表现,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2011年被江津区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3年被吴滩镇委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2014年被吴滩镇委评为优秀村干部;2016年被评为重庆市优秀党务工作者。也因为他的优秀表现,邢家村的党建工作年年走在了前列,2014年邢家村被评为国家级传统村落。

谋发展

修起致富路架起产业桥

多年来,邢家村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发展蚕桑产业,正当村民们满足于蚕桑产业带来的甜头时,张仕勇认识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单一的蚕桑产业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根本无法满足村民追求小康的愿望。

如何发展产业?发展什么产业?张仕勇很是下了一番功夫。在2012年,经过考察,张仕勇在吴滩兽医站的指导下,发动党员和自家先行先试在蚕桑林下空闲资源大力发展林下养殖土鸡项目。

起初,由于掌握的技术及资金有限,规模并不大,效益也一般。面对困境,张仕勇没有放弃。他一边积极与镇里的技术人员共同探讨林下种养殖技术;一边通过观看远程教育系统学习和钻研有关鸡病、鸡害的防治方法和养殖技术。通过不懈努力,邢家村林下养殖土鸡项目规模日益扩大。

养殖规模起来了,如何把鸡和鸡蛋卖出去又成了问题。由于以前村里道路不便,村民的农副产品往往卖不出好价钱。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在他的争取下,村里修了30多公里的公路,其中硬化的就达到16.4公里,修建人行便道27公里,已实现了社社通。

目前,该项目已发展到养殖农户288户,常年存栏生态蛋鸡7000余只,年产土鸡蛋50万余枚,并成立了“江津区君宝养殖股份合作社”,注册了“吴滩”牌商标,户均增收8000多元。

“现在光靠路是不行了,还需要网。”张仕勇说,今年他准备发展农村电商,把吴滩土鸡和鸡蛋通过互联网卖向全国,“我先要去考察一下,然后再找一些电商企业合作!”

暖人心

成为村民的“大众亲人”

在邢家村,说起“大众亲人”,人人都知道是张仕勇。全村16.35平方公里的每一寸土地、2194户群众家的房前屋后,都留有他的足迹。全村每一户的家长里短他都清清楚楚。对群众,他就像对自家的老人一样,精心地关心着、呵护着,以心换心、以爱换爱,以致村里处处是亲人。

村民兰仕福原本是间歇性精神病人,近年来发病频率越来越高。把兰仕福送医院,帮助请医生、拿物、照顾家庭,成了张仕勇的家常便饭。一来二往,兰仕福对张仕勇就熟悉了,亲近了。到后来,兰仕福发病时,对家里的人都又打又骂,送医院死活不肯,但只要张仕勇一出现,他就情绪稳定了,就会顺从地坐上车到精神病医院。

张仕勇的手机是24小时不关的,任何时候都找得到他。2016年正月初三,家家都在悠闲地享受天伦之乐,可一个电话突如其来:“村民杨相平由于家庭闹矛盾,要跳楼,你赶快来一下!”挂断村民的电话,张仕勇骑上摩托车风驰电掣地赶到杨相平家。由于平时威望很高,张仕勇三言两语就化解了这场家庭纠纷,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

“一碗水端平”的办事风格,是村民们把张仕勇当亲人的原因之一。张仕勇的伯父去逝后,他伯母就与43岁的单身儿子住在一家,生活贫困。伯母几次提出要吃低保,但考虑到伯母有嫁在远地的女儿赡养,张仕勇一直没有答应办理,并给伯母宣传低保政策。虽然至今伯母仍耿耿于怀,但张仕勇却赢得了村民的交口称赞。

张仕勇的事情也许并不惊天动地,然而,在他的身上,却能看到一个基层村干部朴实的为民服务的情怀。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