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驯鹿养殖基地(守望相助一家亲|驯鹿之乡邻里情)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15|点击次数:
守望相助一家亲|驯鹿之乡邻里情

古革军检察小驯鹿的健康状况。内蒙古日报·草原全媒记者:布仁巴雅尔 摄

以驯鹿文化著称的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居住着汉族、鄂温克族、蒙古族、达斡尔族等12个民族,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以诚相待、和睦共处,续写着邻里间亲如一家的感人篇章。

根脉相连的邻里乡亲

作为土生土长的敖乡人,古革军从小就跟着父母在山里饲养驯鹿,积累了一定的山林生活经验。1992年,从内蒙古农牧学院动物医学专业毕业后,他回乡成为一名兽医。

敖鲁古雅的使鹿鄂温克人放下猎枪下山定居后,饲养驯鹿的传统一直保留至今。每年的4月中旬至5月下旬,是驯鹿集中产仔季。

这期间,古革军的手机就会时常响起。母鹿难产、小鹿体质弱等诸多问题,村民都会向他咨询。

“不论什么时候,我都要帮助求助的养鹿人。就在昨天,山上的达琳玛手机视频咨询,说他家的鹿仔不吃奶,该用什么药?我告诉他用鹿肠安及用法用量。晚间再问时,小鹿已经活蹦乱跳了。”古革军说。

说话间,古革军接到了乌力库玛林场职工霍宏伟的求助电话:林场的小鹿出现了拉稀现象。古革军立刻驱车向18公里外的林场出发。

在林场门口,霍宏伟搓着手,一脸焦急。古革军快步走进饲养场,查看小鹿的情况后确诊为肠胃炎,建议霍宏伟给小鹿喂乳酸菌素片和一些对症药物。

6年前,霍宏伟和古革军因养鹿而结缘。停伐后,乌力库玛林场为增加职工收入,2017年开始从芬兰引进驯鹿。由于缺少饲养经验,每有驯鹿患病,林场职工都会向古革军求助。

霍宏伟说:“古革军特别实在,他把养鹿技术和经验都毫无保留地教给我们。”面对养鹿人的感激,古革军总是说:“作为鄂温克族人,我们的养鹿经验可以帮助更多的人,我很欣慰。”

和睦邻里的好帮手

2003年,敖乡实施“生态移民”,使鹿鄂温克人告别了林中搭建的“希椤柱”(鄂温克族传统民居),集中定居在大兴安岭西北麓的敖鲁古雅,古革军也开始了他的“驯鹿+旅游”发展之路。在古革军的带动下,乡民们陆续从事与旅游有关的产业,张乃林就是其中一员。

张乃林虽然没有养殖驯鹿,但他在家里开起了特产店。张乃林用最传统的方式加工,保证产品的货真价实,慢慢地小店的口碑越来越好。

由于鹿角帽巨硬,打磨需要专业的设备。在乡里的鹿茸加工厂,张乃林经常用机器帮助乡亲加工产品。这一天,村民马林东向张乃林求助磨制鹿角帽。虽然程序繁杂,耗时又长,张乃林仍毫不犹豫地帮助他磨制好鹿角帽。

这家的车坏了,张乃林跑前跑后去修;那家的仓房漏水了,他爬上梯子去堵;去街里的时候,帮邻居们捎带水果蔬菜,哪家有个大事小情,都会有张乃林忙前忙后的身影。

何协是中国最后一个“酋长”玛丽亚·索的儿子。这一天,他给张乃林打来电话,说他家的大门锁坏了。张乃林立马放下手中的活,驱车4公里去市区买来配件,帮着何协换好锁芯。

“张乃林人非常好,虽说我们都是左邻右舍,但实际上就跟亲人一样。”作为朴实直爽的鄂温克人,何协吹起口风琴,用琴声表达谢意。琴声悠扬动听,情真意切。

北疆燃烧的蓝色火焰

驯鹿需在密林深处放养。敖乡的男子大多驻守在山上的驯鹿点,留在家中的妇女们就承担起照看老人与孩子等繁杂的家务,忙不过来时,她们总能想到“北疆蓝焰”的志愿者们。

“北疆蓝焰”,是指呼伦贝尔市消防救援支队根河市大队结合地域民族特色成立的“北疆蓝焰”冷极蓝志愿服务队。

“这些房子都是木质结构,我们定时来这里入户进行防火宣传,消除火灾隐患。”中央路消防救援站政治指导员任国军就是“北疆蓝焰”的一员,在根河工作7年间,他像白桦树一样扎根在这片热土。

留在敖乡家中的马梅办起了家庭游。这一天,“北疆蓝焰”志愿服务队又来到马梅家,宣传防火的同时帮她整理院落,修缮房屋,并提出她家中电源的整改意见。

马梅家是该大队“一对一”帮扶的5个鄂温克族家庭之一。她已记不清志愿服务队多少次来家里帮忙,也记不清自己求助过多少次。“任国军他们已经连续帮助我5年了,就像自己家亲兄弟一样。”马梅说。

正是“北疆蓝焰”冷极蓝志愿服务队与驻地群众的守望相助,亲如一家,根河市消防救援大队屡获殊荣:2021年12月被评为第七批全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022年9月被评为全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内蒙古日报·草原全媒记者:格根图娅 李玉琢 布仁巴雅尔 奈日嘎 李可新

根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纪明言

守望相助一家亲|驯鹿之乡邻里情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