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淮安水产养殖(淮安金湖的答案:如何端好“绿饭碗”)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15|点击次数:

澎湃新闻记者 冯鹏飞 通讯员 李广忠

【编者按】

江苏金湖县白马湖村,由山东微山湖区域“下南湖”渔民定居发展而来,685户渔民世代滨水而居,以养殖捕捞为生。

赶着市场经济大潮,“走水路、奔小康”。但靠吃资源饭,“一条腿走路”的白马湖渔民有迅速返贫。在白马湖全面落实退围(圩)还湖、禁捕退捕之后,村里依靠白马湖为生的221户渔民,该何去何从?他们又会选择怎样的一条谋生之路?

2013年,《齐鲁晚报》的一篇文章对“下南湖”有过这样的描述:

所谓“南湖”是指的洪泽湖、高邮湖等一带。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几十年间,山东人或因灾荒,或因兵燹,或为发展,奔到那些大湖周围去混日月或者奔前程。前后约计去了有几万人,而今天,在苏、皖几个大湖周围,山东人已经繁衍到几十万到百万人之间。

白马湖村的多数村民,都是“下南湖”山东人的后代。他们祖辈们从山东微山湖沿运河而下,来到富饶而又寥无人烟的白马湖畔,在此躲避灾祸和战乱,从此成为白马湖上世代以渔猎为生的渔民。现在,他们的后人正式告别渔民生活,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发展之路。

“我今年55岁,有53年是在船上度过的,现在终于上岸了!”白马湖村村民刘元标很是感慨,37年的渔民生活让他经历了富足和贫苦,也经历了渔猎的自给自足和“触网”之后的电商达人。如今,刘元标的渔民身份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颇具时代气息的“电商”头衔。

从小康村到贫困户

时间进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白马湖村的村民赶上市场经济的大潮,开始围湖养殖,依靠湖区丰富的生态资源,迅速在周围村镇中脱颖而出。“那时候水质好,水产好,一年收入几万块钱不成问题”。刘元标说。

总面积100多平方公里的白马湖,位于淮安、扬州两地交接处,接宝应、洪泽、金湖三个湖区,风景旖旎秀丽,生态环境优美,人文历史源深。白马湖并非圆圆或方方的一个湖,湖区被九十九座叫墩的小岛分割成若干个曲折、大小不一的小湖泊。历史上,白马湖曾是沟通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

淮安金湖的答案:如何端好“绿饭碗”

风景秀丽的白马湖

当时的白马湖村提出要“走水路、奔小康”,村民们开始大面积围湖养殖,18岁高中毕业的刘元标和父母一起,最多时曾围湖100余亩水面,靠吃生态饭、资源饭,白马湖村迅速致富,成为淮安市首批小康村。

“好景不长,也就十多年”。在“走水路、奔小康”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统一管理,各类湖区资源归属不明,湖区被大肆围占,出现大面积圩梗围网,湖水总磷超标。围湖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被大大低估了,随着生态资源被不断破坏,水产品质量和产量连年下滑。靠水吃饭的小康村,没落成贫困村。加之湖区渔民内部竞争激烈,连年减产减收导致多数村民背上了贷款,最高时2100多人欠了2000多万贷款。

2001年,38岁的蒋贵清走马上任白马湖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那时候村民们的生活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我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一条腿走路靠吃资源饭,是没有发展前途的”。蒋贵清外出到苏南等地参观学习,回来之后重新确定了白马湖村的发展方向,那就是要大搞渔家乐。“当时我们总结了四句话:进渔村、登渔岛、观湖景、品鱼宴”。

自此,白马湖村开启了以品湖鲜美食为引领的生态旅游转型发展之路。

“不能一条腿走路”

第一条餐饮船“水上漂”,在对原有捕鱼船只进行改造后,很快亮相。在之后的三年里,先后有12条餐饮船被改造并投入使用。白马湖水产资源丰富,尤以“大三鲜”(大闸蟹、黄鳝、甲鱼)最为出名。每年还产出大量的野生莲藕、菱角、芡实、蒲草等。

餐饮船的出现,迅速引来络绎不绝的游客。蒋贵清带领村民又购置了37条观光游艇,置办家庭渔家乐,不断扩大业务范围。

转变发展方式,并不会一蹴而就,也非所有人都能接受。

2006年,蒋贵清和村民王言山打了个赌。王言山等12户渔民居住在大杨庄岛上,包括岛周围15户渔民,自然形成了一个村民小组,王言山是组长。

当岸边很多渔民逐渐投入到生态旅游的新事业中时,岛上的渔民仍在犹豫不决。在一次协调会上,蒋贵清当着县、镇领导的面告诉王言山,“你带头去搞渔家乐,马上要十一长假了,你要是做起来,赔了的钱算我的,赚了算你的。”

王言山听罢无话可说,回到家就开始收拾,购置了桌椅餐具,摆下6张餐桌准备迎客。“菜品、菜式、做法,村里都定好了,甚至菜名都起好了。”王言山说,既然村支书说了赔了算他的,那自己也就豁出去了。

村里还将大杨庄改名为桃花岛,以此吸引游客,并改装了两条船,购置一批雨伞,方便游客登岛。

那一年十一假期之前,在金湖县县城的出租车上、公交站牌上,都能看到白马湖村的广告。村里还组织人员专门走访周围大中企业和单位,地毯式的宣传推广。“效果十分显著,整个十一期间,忙的团团转,到最后算下来一共赚了两万多。”王言山回想起十多年前的场景,仍然激动不已。假期结束第二天,他就请蒋贵清到自家渔家乐喝了顿酒,“感谢村里的支持,不然我们岛上的渔民,还在过苦日子。”

餐饮船、游艇、渔家乐……重新构建起来的白马湖村从此有了个更加响亮的名字“渔乐湾”,随着渔乐湾的名气日涨,游客开始络绎不绝,年游客量从每年一两万人次,持续增长到2019年的一年接待五十余万人次。

白马湖村渔乐湾,开始闻名遐迩。重回贫困村后,再次崛起成为人均年收入3.2万元的小康村。

淮安金湖的答案:如何端好“绿饭碗”

湖边渔家乐

和世代生活方式告别

勤劳的白马湖村人,在一边经营着渔乐湾,一边继续他们从父辈继承来的水产养殖和捕捞营生。

2010年,淮安市开始启动实施白马湖退围(圩)还湖工程,对整个白马湖(淮安)水域范围内的所有养殖土圩、网围及其他渔业设施实施退围(圩)还湖,至2011年6月30日全部完成。

此时已经将生态旅游事业打理得蒸蒸日上的白马湖村,这项工作开展得十分顺利,全村在白马湖221户全部退围(圩)还湖,退出水面12000多亩。在2010年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养殖已经很难赚到钱了,白马湖村的渔民们也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告别他们世代为生的渔民生活,就在当下。

退围(圩)还湖,淮安市政府按照水面1600-1900一亩、设施300元/亩给予渔民政策性经济补偿。并且创新性的为退围(圩)还湖的渔民办理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共计15年保险费用,由市县两级财政全部承担,以此解决渔民们的后顾之忧。

此后,淮安市委、市政府对白马湖大力实施整治及生态修复工作,投资超30亿元实施退圩还湖、清水入湖、清淤净湖、生态养湖“四湖工程”,共实施36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对上游的10条重要河道进行治理,通过截污治污、清淤泊岸等措施开展生态修复。退养湖面14.15万亩,水面较治理前翻一番。转移安置855户3319名专业渔民,清淤4000万立方米,湖区净水面扩大到86.7平方公里,较治理前增加一倍。实施湖岸生态修复约50公里,恢复湖滨带约34公里。增加生态涵养林近8000亩,湖泊生态安全水平稳步提升。

2020年,在江苏省政府统一部署安排下,淮安市白马湖作为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同步实施禁捕退捕政策。根据《江苏省政府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我省长江流域禁捕退捕实施方案的通知》规定,长江流域重点水域捕捞渔民按照国家和所在地相关政策开展退捕转产,按照水域分类实行禁捕。

不同于长江干流全水域十年禁捕,该方案对白马湖禁捕退捕工作目标任务定位是:白马湖泥鳅沙塘鳢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实行常年禁捕;保护区以外其他白马湖水域全面退捕,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科学利用水面规划,发展增殖渔业,有组织进行捕捞。

到2021年1月,淮安市白马湖水域原有的以个体渔船、粗放式捕捞生产为主的渔民(船)已全部退出捕捞,实现清船、清网、清湖。

自此,白马湖上的渔民,彻底和过去告别,养殖、捕鱼这种赖以生存持续数代的生活方式,正式成为过去式。

上岸渔民“触网”

在白马湖岸边,正在建设中的渔乐湾小区和周围已经得到修复的环境,几乎融为一体。颇具苏北风格的庭院式建筑,鳞次栉比,宽阔的院落里满是旺盛的花草。

淮安金湖的答案:如何端好“绿饭碗”

渔民上岸后的居住小区

这是为上岸渔民专门设计的住宅小区,分五种户型,面积从78㎡-190多㎡不等,根据家庭人口数,每人可以享受25㎡的优惠价格1380元,超出部分按照2080元/㎡计算。刘元标已经开始装修他花了37万元购置的197㎡渔乐湾新家,“我今年55岁,在船上生活了53年”。

蒋贵清介绍说,渔乐湾小区共计建设住宅362套,安置221户上岸渔民,目前已经交付100套。

告别渔民生涯的白马湖村人,一部分人外出创业,一部分养殖技术高超的人去了宝应湖、高邮湖等周边湖区做起了师傅,但是更多的村民选择在渔乐湾继续生态旅游事业。

2008年,蒋贵清注册了白马湖土特产合作社,并在此后多年里先后注册了37个商标品牌,其中涉白马湖的有12个。合作社、商标,成为上岸渔民实现发展转型和家庭致富的法宝。

多年发展已经成长为国家级示范社的白马湖土特产合作社,主营湖区的土特产加工销售,目前有社员148户,年销售额最多时高达8000多万元。“我们提出的口号是:让党员在合作社里发光,让群众在合作社里发财”。

2011年,上岸渔民开始触网。农村淘宝兴起之后,刘元标就得到了免费到县城培训电商知识的机会,吃住全免费,“培训结束之后,我就回来开了一家淘宝店,开始经营白马湖的土特产。”刘元标说,因为客服、售后等压力,微信出现之后,他开始慢慢转型为微商,“家里经营着餐饮船,平时会遇到天南海北的客人,他们自然而然就成了微信好友,想吃啥土特产了,发个信息就行了”。

淮安金湖的答案:如何端好“绿饭碗”淮安金湖的答案:如何端好“绿饭碗”

渔民刘元标的微商生涯

就这样,依靠着生态旅游积攒的客户资源,白马湖村上岸渔民逐渐打通了土特产销售渠道,利用零散时间进行线上土特产销售的上岸渔民有上百户之多,每年收入少则十来万多则三四十万。芦苇根、菱角米、麻鸭蛋、龙虾、大闸蟹、生态甲鱼……都成为他们致富的路径。

虽然白马湖已经禁捕、禁养,但周围的宝应湖、高邮湖仍然是优质水产的高产地区。

环境是金 吃好“生态饭”

退养、退捕,生态修复之后的白马湖,最好的时候是夏日黄昏,一片浩淼之态。

2021年1月,金湖县荣获“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称号,作为金湖全域旅游神经末梢,白马湖村也正式融入淮安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环白马湖旅游圈”的整体规划,根据金湖县委县政府的定位,将以打造“渔乐湾”整体项目为抓手,规划新建水上餐饮集市、生态度假酒店、商业街、游客接待中心、汉风民宿、桃花岛汤宿及白马湖东南入口旅游集散中心等,丰富白马湖旅游业态,形成“全产业”链条。

蒋贵清说,淮安市文旅集团和金湖县交投公司联合成立白马湖美丽乡村公司,正式进驻白马湖村,上岸渔民的生活将再一次发生质变。

如今,刘元标的餐饮船,王言山的渔家乐都已经被景区回收,以及数十处渔民原有住宅,将根据规划重新打造、提档升级。“我们还在想着,餐饮船提档升级之后再承包过来经营,毕竟也是干了10多年的营生”。刘元标说。

王言山则是成为景区保洁员,每天工作7个小时负责维护5公里湖面和3公里路面。

白马湖土特产合作社也在不断壮大,合作范围扩大到全市,不少镇村主动寻求合作,打开销路和完善产品体系。“下一步我们想健全合作社的功能,主打电商销售,将建设一批直播间,将村民培养成带货主播。”已经带领白马湖村24年,实现数次转型的蒋贵清,仍然信心满满。2021年建党100周年之际,该村党总支下辖的金湖县白马湖土特产合作社党支部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白马湖村的上岸渔民仍然在“吃生态饭”,但是这条秉持“环境是金”理念的发展之路,犹如白马湖的湖水一样:清澈而又亘古不息。

责任编辑:王韡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